如果霍金生于其他国家,他的一生将会怎样
霍金当然是不幸的,在最好的年华,他遭遇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病痛,并在此后的五十多年人生里接受各种不便与折磨。但他坚强,有无与伦比的勇气,还有对这个世界乃至宇宙的好奇心,他有自由的思想。而且,他还身处一个能够接纳和包容他的国家。
撰文〡叶克飞
斯蒂芬·威廉·霍金
两年前的今天,霍金去世。
毫无疑问,霍金在世时便已是传奇,但身后也难免争议。记得两年前霍金去世时,就有人泼冷水,认为“一群对物理一窍不通的人在怀念霍金”,或者认为许多物理学家比霍金贡献更大……
其实,生于伽利略忌日,于爱因斯坦诞辰去世的霍金,其存在本就是物理学的幸事。如果真如泼冷水者所说,霍金的科普地位大于科学地位,那也绝不是坏事,因为他唤起了许多人对科学的兴趣。
相对于浩瀚宇宙,人生不过一瞬,有太多事我们无法看到。政治如此,情感如此,科学也如此。21岁那年就被医生判定最多只能再活两年的霍金,顽强地将自己的人生又拉长了五十多年,但他无法勘透宇宙的奥秘,我们每个人都不能。
这是人类无法逃脱的桎梏,可这遗憾又是浪漫的,它为所有基于科学的想象提供了浩瀚空间。当渺小的人类在自己短暂的人生中凝望宇宙时,唯一能与之对话的,也许只有自由的思想。
霍金完美诠释了这种对话。他的人生极度受限,只能困守轮椅的方寸之间,只有三个手指能动,只能依靠语音发声器与人沟通。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几乎是可以被放弃的人生,混吃等死已经是最理想的选择。可霍金却诠释了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即使身体受限,思想却不会。正如他自己所说:“虽然我行动不便,说话需要机器的帮助,但是我的思想是自由的。”
他选择了物理学,选择探索宇宙。难道这不是浪漫主义美学的极致吗?在霍金之前,你能想象这种浪漫在被禁锢如斯的躯体上呈现吗?
霍金的坚强与勇气,当然是支撑他一生前行的力量,但他身处的大时代也是最好的庇护。先毕业于牛津,然后转至剑桥的霍金,在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可就在23岁时,也就是此前医生判断的“死刑时间”,他拿到了剑桥的博士学位并得以留校工作。
那是1965年,世界还不够先进,医学不够发达,许多国家还处于纷乱之中,霍金又是何等幸运?如果不是在英国,如果不是在剑桥,如果没有那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霍金会不会被抛弃,变成人们眼中的“废人”?
这种猜测并不奇怪,即使直到今天,有些国家的残疾人仍连基本出行都无法保证,连人行道上的盲道都乱七八糟。霍金呢?他那张价值惊人的高科技轮椅,简直集人类科技之大成。还有为失语后的霍金提供交流系统的英特尔。从1997年开始,英特尔以每两年更新换代一次的速度研发那个著名的脸颊开关。他们给霍金录制了成千上百小时的视频,观察他输入时的每一个动作,研发了属于霍金自己的输入系统。
霍金身处的社会,不但包容了霍金,还包容了他的各种小怪癖,比如用轮椅碾压讨厌的人的脚趾。1976年,霍金就开着轮椅碾过查尔斯王子的脚趾,随后还兴奋地原地转圈。在自传里,霍金也曾写道,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有碾过撒切尔夫人的脚趾。而对于霍金的表现,查尔斯王子和撒切尔夫人都以微笑回应。
一个包容的社会,注定由这些具有包容性的人组成。如果没有他们的点缀,霍金的人生也难免失色。
难能可贵的是,霍金从小就在一个开放家庭中长大。父母都是牛津毕业生,为他提供了一个没怎么装修但堆满书籍和标本的家。他的父母并不在意房子的陈旧,只会为霍金提供当时还很少见的自驾汽车度假,还有源源不断的书籍。霍金曾回忆,自己最常见的家庭娱乐就是与父母一起读书,各自思考。
这种开放与自由,让霍金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本全球销售千万册的《时间简史》,初衷就是为了赚钱,为了改变有了三个孩子之后的拮据生活。这不但不市侩,反倒显得很真实。
他也改变了我们对科学家的固有认知,毫不冰冷呆板。比如他会调侃自己的语音合成器,说“可惜这玩意儿是美式口音的”。他也乐意让自己出现在《辛普森一家》里并自行配音……这位“最会混娱乐圈”的科学家,从未介意自己的娱乐化。也许在他看来,这也是科普的一部分。
霍金当然是不幸的,在最好的年华,他遭遇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病痛,并在此后的五十多年人生里接受各种不便与折磨。但他坚强,有无与伦比的勇气,还有对这个世界乃至宇宙的好奇心,他有自由的思想。而且,他还身处一个能够接纳和包容他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