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世界都不希望这个神童长大,于是他像孩子般与世界对垒

叶克飞 欧洲价值 2021-08-02

莫扎特一生都在“神圣的孩童”与“幼稚者”之间挣扎,直至孤独辞世。人们仰慕他的音乐天才,却轻视他的个性与智力,也很少有人关注他内心的痛苦。


撰文〡叶克飞




1816年6月13日,年轻的舒伯特在日记中写道:

“就像出自远方,莫扎特音乐中的魔法音符仍然温柔地萦绕我心……它们在我们此世的黑暗中为我们展示明亮、清澈、可爱的远方,我们满怀信心地期望着远方。啊,莫扎特,不朽的莫扎特,你给我们心间带来了多少难以计数且令人欣慰的光明。”


以神童姿态走入世人目光的莫扎特,被视为上帝的宠儿与缪斯的最爱。他的音乐能让人见到幸福与远方,能够抚慰人心。


而且,莫扎特的天才从童年便已开始。他三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五岁学会创作短曲,六岁学会创作钢琴协奏曲。《莫扎特传》一书中写道:

“想象一下,莎士比亚作品里一场绝佳演说,没人看过,却由一个八岁的孩子念出来,抑扬顿挫尽得(18世纪名演员)贾利克的感人元气。同样地,想象一下,这个孩子以眼角余光读着三篇关于这场演说的评论,一篇是用希腊文写的,一篇用希伯来文,第三篇是伊特鲁利亚文……把这一切想象一下,你约略可知这个小男孩的本事。视奏、绵长的即兴演奏、转调、蒙眼演奏、写下他只听过一次的音乐——全无差错、辨认任何声音的音高,以及写奏鸣曲、室内乐、协奏曲,甚至一两部歌剧:全都大约从五岁开始。莫扎特的天资几近超自然,至今无人能比。”


但这个孩子,又真的快乐吗?


《莫扎特传》中写道:

“在人们看来,莫扎特一直是一个快乐的孩子。他完全顺从、随和,他是理想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享受作为炫技演奏家-魔法师-天才的角色,他因掌声和爱抚而喜悦。他能为家庭带来荣誉和好运,他从自己的名誉和同伴的奉承中获得快感,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诱惑。从6岁开始,莫扎特就对听众们施加着巨大的力量,让他们激动、狂喜,虽然他可能对此并非完全自觉,他对家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他是家庭的主要收入和地位来源,是一个需要回报父母和姐姐支持的养家糊口的人。”


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家人永远在担心一件事:神童长大了怎么办?



书名:《莫扎特传》

作者:梅纳德•所罗门

译者:韩应潮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定价:148元



换言之,小莫扎特所享受的荣誉,并不仅仅来自于他的天才,也来自于他的年龄。毕竟,神童总是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赏,还有更多的包容。


同时,他的家人也担心,即使小莫扎特在成年后依然是个天才,但成年人的自主权,又是否会影响利益的分配?


也正因此,莫扎特的家人在竭尽全力扶持莫扎特的同时,也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莫扎特的长大,并极力将他与家庭束缚在一起。他的父亲最恐惧的甚至是莫扎特组建自己的家庭,于是极力反对莫扎特恋爱,并妖魔化婚姻,表示“现在,只有你的良好品位和生活方式能决定你是作为平凡的音乐家死去,被世人完全遗忘,还是成为著名的乐长,流芳百世。你是因被某个女人诱惑而死在阁楼的草垫上,留下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是在满足、荣耀地度过一段虔诚、著名的人生,并成为家庭的支柱,受所有人尊敬后离世?”


但莫扎特终会长大,终究会有展翅高飞的欲望,还有对爱情的渴望。这一切,不可避免会制造冲突。


于是,莫扎特一生都在“神圣的孩童”与“幼稚者”之间挣扎,直至孤独辞世。人们仰慕他的音乐天才,却轻视他的个性与智力,也很少有人关注他内心的痛苦。


先锋唱片公司创始人之一、美国音乐学家梅纳德•所罗门所著的这本《莫扎特传》,就讲述了这内心挣扎,并将莫扎特称之为“儿童莫扎特”。此书首版于1996年,当年即获得普利策传记奖。萨义德曾在《纽约客》撰文,称从未读过如此动人心弦的音乐家传记。

在萨义德眼中,莫扎特是“奇迹的创造者”,他的音乐“纯洁、升华的表面底下隐藏着动荡、充满爆发性的感觉洪流”。至于这本《莫扎特传》,“将莫扎特的生平与音乐成就融合为一,做法比历来绝大多数莫扎特传记作者更有技巧,更明智,其融合也更有力——而且更令人感慨。”


萨义德敏锐地发现了梅纳德•所罗门在创作中的切入点——“莫扎特去世于1791年,在那前十年里,萨尔茨堡这个最有名的子弟,好像被从萨尔茨堡的集体和官方记忆中删除,大概是为了惩罚他‘自愿移民’,不想在这个城里当奴才。莫扎特被这样断绝关系,成为所罗门了解他的线索,甚至是‘他创造力的先决条件’。随着所罗门发展其洞见,我们发现这位作曲家身份的内核和一个东西绑在一起,就是他与父亲的痛苦、复杂关系”。


但莫扎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天生是一个精神贵族,他的坚定与乐观,总能战胜内心痛苦,更不要说生活的困顿、疾病和上流社会的冷漠。


也因为他是“神圣的孩童”,才华横溢又任性不羁,所以虽然迅速拥有了所有光环,却也因不通世故而在俗世中举步维艰。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才华与世故必然冲突,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而且越是庸人,越是习惯性批评那些不世故的天才。


直至生命的尽头,莫扎特依然只身与这个世界纠缠,尽管他早已超越了这个世界。


家庭对他的束缚,父亲的支配欲望,确实让莫扎特显得不够世故不够成熟。甚至在许多人眼中,除了音乐,他简直一无是处。但也曾有人假设,即使莫扎特的父亲与家人选择放手,以莫扎特的天才,仍然会不容于那个时代。



或者说,正如书中所表达的那样,无论是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追捧或势利,还是莫扎特家庭的支配欲望,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对于一个天才而言,这样的时代并不具备“舒适感”,逼仄空间里迸发出的创造力固然珍贵,可却也很容易酿造悲剧人生。


所幸还有音乐,音乐不同于权力和金钱,它可以营造真正的不朽与自由,莫扎特便是生来不朽的自由天才,即使家庭与社会对他再多束缚,也无法阻止这一切。


这本书很容易让我想起1984年的美国电影《莫扎特传》。这部过分戏剧化的电影,对莫扎特乃至身边人充满误解,但它仍然描述了一个天才的人生。片中的莫扎特,即使困顿潦倒,饱受非议,仍有如身在云端俯视众生,用上帝视角说出那句“到处都是庸才,我宽恕你们的罪”。


《莫扎特传》一书中那个“神圣的孩童”,确实有资格说出这句话。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商务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流亡者回到“辛德勒的名单”发生之地,喝着热啤酒写诗

一条小溪在城市里流淌九百年,见证环保与发展的拉锯战

写作的最高使命是战胜谎言

今日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