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旭 文卫平 陈新仁等:外语教育的新理念与新路径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1)

外语教学与研究 应用语言学研习 2022-06-09


点击上方关注订阅

提 要


本题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文旭提出英语专业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的英语“全人”,就应该坚持“基于通识、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英语类专业才能真正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不只是一个工具性的学科。


第二部分,作者文卫平等以共生理论观照外语专业建设,提出了外语专业发展的协同共生模式,从协同发展、相融共生、全人育人三个层面探讨外语专业在新时代如何应对全球化的选择,突破专业建设的现实局限,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作者陈新仁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外语教育需要强化国家意识的培养。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应当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能充分理解国家意识的内涵,能恰当处理好全球视野与国家意识之间的关系。

基于通识、立于专业、归于个性


大学初心,旨在育人育才。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的本能,也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合法性根基。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主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所谓的“双基”。重视“双基”本无可厚非,但这种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学生当作“工具人”来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与整体发展。我们提出,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英语专业教育应坚持“基于通识、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教育理念。通识是基础,专业是特色,个性是关键


英语专业教育必须坚持“基于通识”的理念。这里的通识指的是通识课程,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开设通识课程,就是用先进而优秀的文化去培育学生,因为“人是文化的人”(Mesoudi 2011:1),“教育的内容必须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因此,教育必须是绝对的‘全人教育’”(小原国芳 1993:1)。新时代的“全人”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要全面发展,首先要加强德育。立身必先立德,通识教育首先是“德”的教育,是价值观的教育。这里的“德”,“既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也是指社会主义道德观,还包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样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习近平2019:115-116)。当代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新动向,就是“从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这一导向归根结底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外语教育要树立新时代的育人观,把德智体美劳统一在教育实践中,做到“教单科,育全人;教外语,育全人”。


英语专业教育不但要重视“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也要重视“专精”。“通识”和“专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识”好比是图钉的钉帽,“专精”好比是图钉的钉尖,图钉要发挥其作用,钉尖非常重要(文旭 2016)


这里的“专精”就是我们的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立于专业”就是要有自己的钉尖,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否则,英语专业无异于大学英语,其存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英语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在哪里?这当然体现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要培养新时代的英语“全人”,就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凸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学生而言,他们应多读英文经典,融通中西语言文化,能很好地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尊重个性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矛盾,相反,这正是新时代英语“全人”教育的一种需要。人是有个性的存在物,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认知特征,故教育必须尊重个性。


英语专业教育要“归于个性”,就是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发展。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就能发挥其潜力,能积极学习、自主学习、自由探究和自由成长。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具有自己的目的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口译,有的则喜欢笔译;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而有的则喜欢写作。这些都是学生的个体表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并且重视这样的多样性。


英语专业教育现状是学生的课程太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实在太少。如果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培养不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自求自得的办法,更不可能有自己的个性发展。因此,英语专业教育要真正回归自己的本质,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去体认和理解世界,去领悟人生的真谛。


“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英语专业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的英语“全人”,就应该坚持“基于通识、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英语类专业才能真正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不只是一个工具性的学科。


(西南大学 文 旭)


协同共生理念下外语专业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专业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外语专业发展的外部挑战日益严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办学环境相对封闭,培养主体相对单一,专业资源相对不足。外语专业如何应对新时代的选择,突破专业建设的现实局限,主动融入社会, 获得社会支持并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共生律与协同共生模式


外语专业是一种社会存在,外语专业的发展必然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遵循简明的生存法则——共生律,即寻找成本最低、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共生作为这样一种生存方式,贯穿在人类生存方式演变的全过程中,这是一种源自生物界的普遍的自组织现象。生物界的共生反映了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吸引与合作、相互补充与依赖,促进彼此向更具生命力方向演化的生态规律。宏观地看,自然界是一个共生体,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协同合作、对称互惠、发展进化既是共生的本质,又是共生的必然趋势与发展方向。


用共生现象的普遍性和共生律观照外语专业建设,不难发现,专业建设与国家需求、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其实是依存互动的共生关系。依据共生原理对这些关系进行优化组合,我们建构了外语专业建设的协同共生模式(见图1),从协同发展、相融共生、全人育人三个层面调控专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协调院系、学科、专业之间以及专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专业建设的合力,推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1. 外语专业建设协同共生模式


2

专业建设的协同共生机制


协同共生模式的内在机理为协同共进、相融共生、优化共长,分别对应于专业资源瓶颈、专业要素之间的关系及专业人才培养。


2.1 协同共进机制


以分层分类、梯度错层为原则,通过跨境、校企、校本三个维度的协同合作,向外拓展资源,向内整合资源,实现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多主体、多手段育人。


第一层次面向国际,英、日、德、法、西班牙语专业全覆盖的跨境协同,以孔子学院、联合办学、学生交换为切入口,通过“合作制”、“项目制”、“聘任制”等长效机制,实施制度化、常态化的实质性合作,谋求与资源主体互惠,共同发展。这一层次着眼于全球视野,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深度互动中拓展专业的广度。


第二层次面向区域,覆盖德、法、西班牙语特色专业的校企协同,以多个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融合式”、“对口式”、“签约式”协同,与企业互动,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获得企业资源对专业的反哺。这一层次着眼于本土,强化本土根基,服务地方经济,充实专业的厚度。


第三层次面向本校,以英语优势专业为主体的校本协同,以中国语言文学、哲学为主要支撑学科,整合校内资源,包括学科资源、课程资源、特色资源,拓展学科平台,挖掘学科专业增长空间。这一层次着眼于跨学科融合,在学科交叉渗透中获得专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2.2相融共生机制


以双向发展、互为因果为原则,构建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师与团队共荣的和谐共生关系,实现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教师团队的良性互构。


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体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研究基础/发现与教学的双向循环。首先,研究课题从教学中提炼,围绕学科基础与专业内在规律辐射式展开。其次,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研究成果更新专业教学内容,研究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最后,研究基础与研究发现催生教育教学成果,带动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


教师发展是专业发展的灵魂,通过团队建设促进教师发展,通过教师提升凝聚团队力量,在教师与团队的共同成长中,形成雁阵效应、梯队效应、团队效应。1)雁阵效应:通过培养措施、保障措施、平台措施,外引内培,使专业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产生领头雁,形成雁阵精神,推动雁阵式发展。2)梯队效应:通过“70/20/10”模式(工作任务中成长70%,团队发展中提升20%,系统化理论学习10%)培养学科后备与专业骨干后备,形成梯队,实现人才无断层。3)团队效应:通过分享机制、激励机制、学习机制、提升机制、创新机制凝聚团队力量,打造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团队效应。


2.3 优化共长机制


以全面发展、全人教育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育模式、育人路径,形成共长共生培养体系,即五三一体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专业核心课程群、知识分布型课程群、能力特色课程群三元互补的课程体系;课堂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学习社区三维互动的教学手段;教授/博士导学制、自主学习平台促学制、多层分级督学制三制并举的教育模式;地域文化、校史文化、校友文化三体合一的育人路径。


五三一体系融合了素质教育、特色教育、思政教育的育人手段以及智慧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转知成智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全人发展的空间。其中地域文化、校史文化、校友文化三体合一的育人路径,保证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呼应当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命题。


3

协同共生模式的核心思想


协同共生模式基于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在研判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协同共生视角聚焦外语专业发展路径,其核心思想体现在以下三点:


1)协同发展的多维取向。跨界协同,有效整合、合理管理专业学科资源,优化专业学科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长效资源与短期资源的组合配置,产生“用与为”的协同效应,即专业对社会有所用,社会对专业有所为。


2)相融共生的互动视角。双向发展,有效理顺专业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辩证思维建构各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即专业与学科相融共生,教学与科研相融共生,教师与团队相融共生,教师与学生相融共生。


3)“全人教育”的系统观照。全人发展,有效优化育人环境、育人模式和育人手段,以“全人教育”作为终极追求的系统观统领人才培养,包括教育目的观、教学过程观、课程体系观以及教学评价观,从教育理念与教育手段和方式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初心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4

结语


共生作为一种生态形式贯穿在人类生存方式演变的全过程中,外语专业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形式,是人类社会共生体的一个因子。外语专业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外语专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协同共生既是一种结构形式,也是一种发展形式。通过多主体协同、多层次协同、多手段协同,外语专业可以突破专业建设主体单一、资源单一、结构单一的现实局限,与协同主体共生共长、共兴共荣,获得持续发展的活力。


(湘潭大学 文卫平 胡 强)


高校外语教育中的全球视野与国家意识


中国高校外语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经历了从单纯开展外语知识传授和外语技能训练、培养外语语言能力到加强外语国家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转变。如今,强调提升外语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拓宽外语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业已成为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学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诚如蒋洪新(2019)指出,全球化发展大势对外语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外语教育更要倡导国际化理念,多维度拓展外语师生的国际视野。


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外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够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更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外语人才是否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是否充分理解国家意识的内涵,能否恰当处理好全球视野与国家意识之间的关系,值得每个外语教育者关注与重视。


1

”国家意识”的缺位及危害


纵观国家外语教育规划和学校人才培养层面,在拓展国际视野的必要性得到充分重视的同时,对增强国家意识的内在要求却鲜有具体提及。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为例,该纲要明确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然而并未明确提及相关国际化人才必须具有国家意识的内核。


检索各大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发现很多学校明确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全球视野,但都几乎没有明确提出要具有国家意识这一素质:如“本专业培养具有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创新精神以及全球化视野……的优秀英语专业人才”;“本专业培养综合素养全面、国际视野开阔、口笔译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不仅如此,基于CNKI 论文检索以及百度检索,也很难发现包含“外语教育/教学+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或“外语教育/ 教学+ 国家意识”关键词或主题的文献。只有一篇题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刘国辉2009)的论文中提及国家认同问题,但非专门论述外语教育中国际视野的拓展与国家意识的强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外语教育规划、外语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国家意识的忽视会直接影响外语教育实践,带来外语教材编写、外语课堂授课等环节中国家意识元素的缺位,以致学生容易将外语学习仅仅视为提升个人未来成功机会的途径,而非将自我提升与国家发展紧密关联起来。


彭龙(2015)指出,“在外语规划方面,国家的整体规划与个体规划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没有对全社会的外语学习形成理念引导,以至于社会个体在外语学习方面多关注自身的实际需要而不能自觉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利益。英语多年来的广泛普及虽然大幅度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英语水平,但由于缺乏以国家利益为目标导向的个性化、针对性的外语教学与培训,并没有直接推动我国对外语言实力的整体提升”。这一评价虽然未必中听却无疑是中肯的,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陈新仁(2008)的研究表明,单纯面向外国文化习得的外语教育会在一定程度和方面弱化学生对母语国家文化的认同。依此可以推断,缺乏国家意识元素的外语教育可能会带来各种潜在的危害。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语言认同等方面会存在问题。另一隐性的后果是,由于缺乏国家意识,一些外语学习者境界不高,个人意识过强,成才动力不足,报效祖国意识不强。


2

外语人才国家意识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新时代教育工作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具体到外语教育,其关键在于“要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流核心价值观”(梅德明 2018)。具体说来,外语教育需要强化国家意识的培养。


所谓国家意识,指的是国家公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包括公民对国家的认知、认同和期待(荣司平 2014)。外语人才需要具有什么样的国家意识?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需要系统探究。这里,笔者姑且认为,对于(未来)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外语人才而言,国家意识至少包括下列方面:


1)国家认知。外语人才只有充分了解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制度、外交等国情,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双向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2)国家认同。外语人才需要对国家怀有深厚的情感,只有充分认可国家才会有归属感。外语人才应该对国家充满信任,这样才能产生自豪感。外语人才需要坚持“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其中文化自信也包括母语自信,不能动辄认为西方的制度好、语言美。


3)国家责任。外语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应该拥有责任心和义务感,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4)国家立场。外语人才需要拥有爱国精神,认同国家利益大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只有一致对外,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5)国家期待。外语人才对自己的国家应怀有合适的期望。对国家的期望不能过高、不切实际,否则会影响对国家的感情,会对国家失望。


3

正确处理国际视野与国家意识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


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外语人才需要优先发展国家意识,在此基础上拓展国际视野,二者不可偏废,甚至不可颠倒。外语人才需要致力于国家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善于开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化比较,注重本土文化表达与传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主动积极地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梅德明2018)。同时,外语人才需要提升跨文化能力,避免文化狭隘、偏见、自大、沙文主义,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


(南京大学 陈新仁)


因篇幅所限。已省略注释及参考文献

本文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期《外语教育的新理念与新路径》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教育部高校社科学报名刊

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美国LLBA收录期刊






期刊简介:《外语教学与研究》创办于1957年,是新中国创办最早的外语类学术期刊,现设有语言研究、外语教育、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研究、翻译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书刊评介等栏目。


投稿地址:http://www.fltr.ac.cn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教育部:推荐使用的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第 1-9 批合集)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 9种精选,一次看个够(可试读)

LingPress | 语言学中外文重要期刊目录一站式阅览

书讯 | 2019年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全年书单

推荐!“剑桥语言测试研究丛书”6册出版

讲座视频 | 乔姆斯基: 语言学的基本问题 (上) Fundamental Issues in Lingui. (at MIT)

讲座视频 | 乔姆斯基: 语言学的基本问题 (下) Fundamental Issues in Ling. (at MIT)

重磅资源丨第四批发布!外文局审定新冠疫情相关词汇英文表达(1-4批大合集)

第五批来了!外文局审定新冠疫情相关词汇英文表达(第五批)

杨枫:高等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跨学科精神及应用理念 | 原载《当代外语研究》

双语 | 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人类简史》作者新作

方方日记英文版的副标题,被悄悄改成了这个——

双语 |《自然》杂志致歉:曾将病毒与武汉关联,愿为此担责

复旦教授蔡基刚:AI 时代,高校翻译专业必然走向消亡

热议 | 高校翻译专业将走向消亡,不仅仅是因为AI

数字社会中的隐喻:平台(platform)

招生简章 |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一带一路”外语专业“综合评价”方式招生简章

语言学家 Lakoff & Duran:特朗普正在将言语变成武器,对民众进行洗脑!

特朗普的英语水平,在中国连四级都过不了

误译为何成了正统?经典名著误译多,学术著作误译更严重!

误译曲译,死译硬译,都是半斤八两?鲁迅、梁实秋翻译论战焦点透析

乔姆斯基:深度学习并没有探寻世界本质

招聘 | 近期25所高校(院、系)招聘信息汇总

双语 | 川普收回“中国病毒”,赵立坚、胡锡进风向突变,意味着什么?

文科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自己读书


大家都在看,就差你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