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的出类拔萃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其实都不是……

川妈 mom看世界 2022-07-24


朋友的孩子快5岁了,她觉得该让他学点啥了。


可她很迷茫,不知道该给他报啥,因为不确定他到底适合什么,在哪些方面有天赋。


她跑来问我的经验,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探测孩子的天赋。


我很淡定地回她:“有倒是有。但是,天赋,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真的那么重要吗?”


“小川学钢琴和国际象棋一段时间了,说实话,我真的没在他身上看到跟这两项有关的惊人‘天赋’。学起来真的没有一鸣惊人。但只要他不说放弃,还有兴趣,我们就会继续学下去。”


“因为相比天赋,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又是‘成功是99%的汗水+1%的天分’那句话吗?拜托,谁不知道!”她打断我的话。


不,这次我要说的不是汗水或努力,而是刻意练习


决定人成功的关键,不是天赋,是练习


大多数人都觉得,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注定了特有的潜力和天赋,有的孩子对音乐很敏感,有的孩子对数学一点就通,有的孩子擅长体育。


而孩子在特定的行业或者领域的潜力,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天赋的限制。


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天赋为他们选择相应的兴趣班,会用一种特定的方法来让孩子进行假设了预定极限的学习。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就想放弃培养。


但其实,这种预先确定的天赋,它的决定性作用并不存在。


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用30年时间对很多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进行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在所属领域是平庸还是卓越的关键因素,不是天赋,而是练习。


莫扎特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我们经常用他来证明,某些人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其他人并不具备;他们的不同凡响,在于天赋异禀。


我们会惊讶于他的完美音高(不管是什么调子,马上就能准确地辨别出来它的音高),惊讶于他的4岁就会弹琴、6岁就会编曲的超高天赋。


但实际上,他的这种能力并非那么天赋异禀,高深莫测。



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招募了24个2-6岁的孩子进行辨别音高的训练。


经过长达一年的训练,参加实验的每一个孩子都被培养出了完美音高,并且可以辨别出在钢琴上所弹奏单曲的音高。


于是证明了:完美音高并不是只是少数幸运的孩子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莫扎特。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天才,只要孩子想在某一个方面有所成就,专注练习,才能获得成功。


但刻意练习才有意义


但我说的练习,并不是《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所说的那样,只要经过10000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的那种。


从来都不存在10000小时定律,10000小时只是格拉德威尔对心理学研究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艾利克森博士说,这样重复的、无差别的练习对于孩子来说毫无意义,孩子要成为大师,要进行刻意练习。


首先,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


比如说,练习弹钢琴,先定一个长期目标,要把这首曲子完美的演绎出来。然后,就把这个长期目标进行分解:首先,练习好右手的旋律,其次,练习好左手的和弦,最后,连续三次双手连弹,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这首曲子。


类似这样,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能实现的小目标,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就感转变成继续学习的动力,最终日渐精进。


其次,刻意练习是专注的。


大家应该都有这种感受,如果我们不专注于一件事情,把精力分散成很多块,我们很难取得阶段性的成就。


只有专注于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全力以赴,我们才能够取得进步。


第三,刻意练习中包含反馈。


不管孩子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帮助他们准确辨别哪些方面做的好,哪里还有不足以及不足存在的原因。没有反馈,他们就不知道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或者现在离目标到底还有多远。


这些反馈,有时候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比如,他们可以根据其他同伴的表现对自己进行评判,根据老师的标准来进行反思。


有时候,反馈需要我们提供给他们,告诉他们怎么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刻意练习要走出舒适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从几岁就开始学钢琴的人,弹了30年了,还是以前年轻时候的水平,甚至,比年轻时候弹得更差?


为什么那些在岗位上工作了30年的老员工,还没有刚入职的90后业务能力强?


造成我们陷入停滞往往是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舒适区,觉得自己弹得还行,工作还能胜任,于是我们没有逼自己,进行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


孩子也一样,如果他们一直都以“可接受的水平”来要求自己,那注定了他只能成为一个“差不多”的人,没有办法真正优秀。


什么叫“大多数孩子注定平凡”?也许结果真是这样,但如果从开始我们就这样想,那真就是注定了,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所以,当孩子开始一项新技能学习时,我们要“逼”着他走出舒适区,不断督促他进步。


第五,刻意练习要有充分的内驱力。


当我们在努力做某件事的时候,总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瓶颈和障碍,阻止我们继续进步。


这时候,如果还想继续前进,就得拿出非常人般的意志力,是吧?


其实不是的,在《刻意练习》里,艾利克森像否定天赋作用一样,也否定了意志力的作用。他认为,与其谈论不存在的意志力,不如谈论内驱力(动机)。只要内驱力充足,再辛苦的事情,孩子也能坚持。


今年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亲爱的篮球》,是科比退役时送给自己的纪念。


动画中的字字句句,无不透露着科比对篮球的热爱,“爱的如此之深,倾其所有,从我的思想、身体到我的精神,直至灵魂”,这就是科比强烈的内驱力。


正是这样的内驱力推动着他以篮球为终身目标,在这条路上不停地飞奔,见过无数次洛杉矶的凌晨4点,跑遍每座球场、争取每一次球权。即使汗水为伍,伤痛为伴,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从不放弃。只因为他太爱篮球,始终篮球在召唤他。


《亲爱的篮球》05'22''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51bau08o&width=500&height=375&auto=0


所以,当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开始新的学习时,千万不要用天赋裹挟孩子,觉得他没有天赋,就一定不行,就想着放弃。


我们要做的是,督促他走出舒适区,让他有动力坚持下去,跟他一起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这个目标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找到一个检测进步的方法,然后专注地走下去。


就像国际象棋大师拉斯洛说的,只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再加上正确的练习,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天赋异禀”。


不过话说回来,孩子当然可以选择放弃。我一直告诉小川,他可以开始,就可以放弃。只不过,判断是否放弃的标准不应该是孩子有没有天赋,而是他有没有兴趣,能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得快乐。如果一直没有,放弃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书籍:《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


川妈说说


开始一项新的学习,确实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大概我们可以把这时的差异理解为有无天赋。


但这只是开始,真正走到最后、学得好的不一定就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那个人。


我初一才开始学英语,上学前,家里没人想过提前上个辅导班啥的。两眼一抹黑进了学校,从ABCD...26个字母,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开始学起。


记不住啊,一遍遍地问同桌,后来人家不耐烦告诉我,我就用拼音注上读音。就这样过了半个学期,我才真正赶上同学。然后,越跑越快。


很多方面,我都是这样“慢热型”的人,需要时间来发现其中的乐趣,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刻意练习,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继续更多练习,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看来,小川跟我有些像。所以,他学新东西的时候慢一点,我们也不着急,陪着他慢慢练,看着他慢慢进步。


只要他想继续,我们就有耐心陪着他继续刻意练习。



推荐阅读


学渣总觉得考的不错,学霸总觉得自己考砸了,为什么?其实,都怪邓宁-克鲁格效应…


思维模式决定命运,斯坦福教授的这个发现,解释了很多孩子成长的困境


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美国、澳洲,目前坐标北京。


养娃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我想在这个小小公众号上和孩子们和姐妹们共同在书中和路上发现更好的自己。



关注mom看世界

*回复“书单”,查看《mom书单|150本优秀绘本讲解》

*回复“100”,查看《美国教师协会推荐Top100童书,附26本详细讲解》

*回复“BBC”,查看《BBC评出100年来最伟大的11本儿童读物》

*回复“名师”,查看《小学1-6年级,11位名师联合推荐99本经典书目》

*回复“英语网站”,不可错过的免费英语学习网站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