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晚睡,要不要管?

高高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4-30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朋友家的宝宝两岁多,每晚睡前都有一套例行的程序:妈妈读故事,读完故事喝奶,喝完奶过了一会儿要喝水,喝完水再过一会儿又要拉臭臭……朋友告诉我,这个小家伙都非把这些事情一一做完才肯睡。


一岁半的悦宝也是一到晚上就尤为兴奋,好像某个能量按钮启动一般,先在我或爸爸的身上来回翻一百个滚,再去把灯的开关按一千遍,将躺下和起来这组动作重复到一万次时才恋恋不舍地睡去。


当我敲下这句话时,我意识到对于他入睡困难我是有一些焦虑的。


可能和大部分妈妈一样,这些焦虑一部分来源于担心晚睡影响身体发育,一部分来源于孩子晚睡直接导致妈妈休息不够。


很多育儿群里,关于睡渣宝宝的讨论也非常之多,一位妈妈留言:“夜晚最难熬”。



1.

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睡觉时间推迟


我一边轻拍着悦宝一边盯着天花板想,原始社会的小孩应该没有晚睡这个问题吧,或者不说那么远,就在我们小时候也是很早就跟大人一起睡了,这里变量是什么呢,是大人睡得晚了。


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大人们工作朝九晚五,虽然夜晚娱乐活动增加,但开始睡觉的时间仍有一个最晚限制,比如看电视,我们看完电视剧就睡了,因为它后面也没有更多内容。


到现代社会智能手机的普遍性,工作时间没有清晰的边界,很多人把工作带回家,晚上的娱乐时间也没有上限,手机软件可以24小时提供无休无止的信息,人们的作息呈现无规律的趋势。


在这样一个生活背景下,大人被捆绑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开始睡觉的时间被无上限推迟。


我问过两位晚睡宝宝的妈妈,什么时候和孩子睡觉呢,她们回答9点到9点半吧,加之孩子至少要经过半个小时才能睡着,到了10点多,大人自然觉得晚。


所以睡觉开始的时间晚,是孩子晚睡的原因之一。



2.

粘住妈妈是融合体验不充分


有时我们理解孩子时,可以先观察一下大人,因为很多时候大人呈现出来的都是孩子的一面。


大人晚睡的时候在做什么呢?


除去正常要处理的事务、洗漱等,从开始躺在床上到睡着这段时间里,有的人读书,有的人刷手机,看朋友圈,有的人和伴侣聊天,有的人煲电话粥,有的人追剧看电影,有的人又起床吃宵夜……再慢慢睡去。


大人拖延入睡时间时的表现和宝宝粘着妈妈讲故事陪玩的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大家都在给自己找“伴儿”,陪自己过渡到入睡。只不过小孩子找的伴儿是妈妈,而大人找的是手机、书、伴侣或食物,它们的功能是替代妈妈。


入睡之前,大人和孩子都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


为什么入睡前执拗地想和妈妈在一起呢?可能我们潜意识里感受到“睡着了就意味着和妈妈的分离”


睡着后,和妈妈失去连接,完全进入了独立的个人世界,对于孩子来说,如入死亡之境。


睡觉会激起不同程度的死亡焦虑。



一是因为睡着这件事实在和死亡太像了,除了睡着后还会醒来,而死亡不会醒来;


二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多危险的事情是在晚上发生的,夜幕降临就意味危险到来这种认知可能还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孩子一到晚上就兴奋,他需要使自己保持警觉的状态。


睡觉和死亡离得如此之近,使孩子在睡觉前牢牢地抓住妈妈,这时他需要的是充分地融合体验。


换句话说,孩子缠着妈妈不想睡觉的状态,是他还没有和妈妈待够。



3.

仪式行为是在寻找自己的节律


一方面,孩子在入睡前需要和妈妈充分融合,另一方面,孩子也在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空间,寻找自己的节律。


仔细观察孩子入睡前的行为,有一大段的时间他需要大人陪伴,讲故事,玩玩具等,还有一小段临近睡着的时间,他往往一个人在做一些什么事,比如悦宝,他会下床到客厅看看再回来,旋转几下床头的台灯开关,趴在飘窗上向外望一会儿,轻抚小熊玩偶,吸一吸手指,再哼哼唧唧几声就睡着了。


吴和鸣老师说,所有仪式化行为的意义都是在标记时间。由此我想到,孩子这些行为可能是在建构自己的内在时钟。


经历了安全地充分地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后,孩子会主动寻求和妈妈的分离。后面的一系列行为,孩子试图寻找和把控自己的入睡节律。


有时,我在某个时刻没忍住,大声地向他喊道:快睡觉!你看都几点了还不睡!或者强行把他抱到怀里拍着他睡,他要么大哭一场,要么拼命抗争,总之他会变得比刚刚还要抗拒睡觉。


打断孩子的仪式化行为,让哄睡时间无限延长。



4.

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这里我们停顿一下,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孩子晚睡我们到底焦虑的是什么?


我让朋友把孩子晚睡带来的她最担心的问题排序,她这样回复我:


“晚睡对他生长发育不太好,其次是习惯问题,睡得晚,起得也晚,然后午睡也晚,最主要的是我每晚都要等他睡了之后才能出客厅做家务,感觉都要恶性循环了,之前没上班就算了,现在上班了我有时候几乎一夜都没有睡的,大部分时候是整夜加起来就睡3、4个小时然后去上班,好累啊,好想调整他睡眠时间。”


虽然她把孩子晚睡对她的影响排到最后,但描述得最多,可见注意力主要在此,孩子晚睡动了妈妈的奶酪,孩子的利益和妈妈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才是晚睡带给我们最大的困扰。



妈妈们像熬鹰一样等到宝宝睡着,再起来做自己的事,除去家务和工作,我们还想做自己,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孩子睡着后,我熬的不是夜,是自由”写的就是这个桥段。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孩子晚睡或入睡困难,他不是在满足和妈妈融合的愿望,就是在和妈妈的分离中建构自己的节律。


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妈妈以他的需求为中心,由他的需求形成的时间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的钟表,由此孩子逐渐确立自己的存在。


如果妈妈因为自己的焦虑想要掌控这个时钟,孩子就会缺乏内在的时钟,呈现入睡困难的问题。



5.

应对晚睡的一些建议


基于以上对孩子晚睡或入睡困难的原因分析,我有一些自己的经验想分享:


❶ 妈妈舒服是第一要务


先概括一下0-3岁低龄儿童的睡前需要,0-1岁是和妈妈的共生期,这个阶段需要和妈妈充分的融合体验,睡觉时多喜欢粘住妈妈;


1-3岁是分离-个体化时期,这个阶段仍需要妈妈的陪伴,同时有很多探索的热情,睡觉时试图寻找和建构自己的节律。


所以一个对于妈妈的原则是:该融合的时候融合,该分离的时候分离,前提是妈妈有能力融合和分离。


妈妈是孩子睡前需要的主要提供人,妈妈舒服成为第一要务。


白天工作或带孩子累了一天的妈妈,晚上再用一两个小时哄睡实在是煎熬,妈妈的精力要用在刀刃上。


我一般从晚饭开始到哄睡前这一段时间,会把悦宝交给爸爸或奶奶,比如吃饭时的照料,吃完饭陪玩,再到洗澡,喝完奶之后我再接过手来开始哄睡,哄睡的时候至少保证自己是精力充沛的,而不是已经耗尽一天的电量,就等着宝宝赶快入睡。


妈妈的情绪,决定了孩子和妈妈共处的质量,直接影响入睡时间。


❷ 如何提供融合体验


充分地融合体验,其实就是常说的安全感。


古老而传统的哄睡方式包含着所有的智慧:一边摇晃着孩子的身体,或一边轻轻拍着孩子,一边唱着摇篮曲,孩子通过身体的触觉、听觉、嗅觉(妈妈的味道)等多种感官通道体验着和妈妈的连接。


悦宝有一段时间脖子后面出痱子,睡觉前他喜欢趴着,我就给他抓痒痒,抓着抓着他就睡着了,很多天晚上都是这样入睡的。


现在他的痱子好了,我改成轻轻地抚摸他的后背,我发现这样做的时候他也很快安稳下来。


在育儿群里,看到妈妈们说,有的孩子喜欢听妈妈讲故事睡,有的孩子喜欢趴在妈妈肚子上睡,有的喜欢抓着妈妈的头发睡,这些孩子都在寻求和妈妈的连接,再附带妈妈的声音,就是有节奏地连接。


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安全感就是有节奏地陪伴,可以从这个角度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如何跟随孩子


当孩子试图建构他自己的睡前节律时,我们要跟随而非打断。


一个朋友和我说,她是“let him alone”派的,睡觉前所有活动,玩玩具、讲故事都在卧房外进行,进入卧室后就一件事——睡觉,给他固定的玩偶播放固定的音乐,他躺在小床上了基本不说话,她自己在旁默默刷手机,2岁半开始,宝宝就可以独立睡觉。简直是我们向往的天使宝宝!


这里的关键要素是妈妈自己非常放松,这种放松来源于她觉得睡觉是孩子自己的事,她不并需要做很多事情来解决入睡这个问题,只需要相信和跟随。



6.

协助孩子而非主导孩子


昨晚有朋友发微信求助:“豆的睡眠时间我不知道该怎样调整了,每晚都很晚才睡,10点多11点多……”


当时已是晚上10点多,悦宝也没睡,但我并没有朋友这般着急。


我们多理解一些孩子晚睡的原因,我们就会改变一些对待这个晚睡的孩子的态度,不再对抗晚睡这件事。


意识到晚睡过程中妈妈状态的重要性,我们就会把精力放在调整自己而非调整孩子上,创造一个可以容纳孩子的内在环境。


理解了孩子睡前行为的意义,同时调整好自己的身心,我们就能帮助孩子一起找到属于他的内在的时钟,帮助他获得与世和谐的节奏。


作者:高高  第三季传播师学员。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入门私教,新入职妈妈。假性自我和真实自我都是我。



RECOMMEND推荐阅读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