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23456
3
@新顶尖悦读
4
@景来律师
5
@历史微时刻
6
@福州大学
7
@调研纪要
8
九边
9
@中国警察网
10
鱿鱼游戏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23456
3
@新顶尖悦读
4
@景来律师
5
@历史微时刻
6
@福州大学
7
@调研纪要
8
九边
9
@中国警察网
10
鱿鱼游戏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十万名中国弃婴长大了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十万名中国弃婴长大了
看个病要排队两年,癌症都被拖成晚期
中共中央批准:作出对高朋逮捕决定
不仅要看已抓谁,还须一直抓到没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小欢喜》结局:为什么父母满嘴是爱,对孩子却是伤害?
Original
欧阳翼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4-30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最近跟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家庭聊天时,他告诉我,他的父母不关心他,在他伤心难过的时候都不在意他的情绪。
而这对父母简直心都在滴血:十几年来含辛茹苦地养你长大,不关心能长这么大?于是,
冲突的亲子双方各自都觉得委屈无比。
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似乎看到,
孩子需求和父母的回应之间,有非常大的错位。
在父母的认知里,吃好穿好住好,是他们幼年时候未曾得到过的幸福生活。他们如此努力工作,才能够提供给孩子这样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孩子应该要惜福了。
然而,
孩子自幼在很好的物质条件下长大,良好的物质条件在他们看来就像是空气一样自然存在的东西,于是孩子期待着丰富的情感滋养。
在反复的沟通之后,这对父母终于理解,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是分为两个层面的,一是物质层面,二是情感层面。
对于孩子而言,情感的关怀或许是比物质层面的关怀更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当然前提条件也很明确:这个年代的孩子,从小就是在非常丰富的物质条件下长大的,并不缺吃喝,如果说他们缺什么,那往往是情感。
情感这个部分,却是这一代做父母的最容易忽视的:
中国变化太快了,很多做父母的从小在相对比较拮据的条件下长大,几乎没有接触过这个名为情感的奢侈品,没有得到过情感的滋养;于是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他们很多都只懂得要满足孩子的物质上的需求
——因为物质上匮乏的痛苦,是他们曾经亲身体验过并且深刻理解的一种痛苦,而情感匮乏的痛苦,或许他们并没有深切地觉察到。
然而这一切,都是时代的进步的结果,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根本目的:让我们的下一代人能够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而这个更好的生活里,以物质条件的提高作为基础,再进一步就是情感了。现在的孩子要这个情感,是天经地义的。
如果做父母的小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过孩子现在正在索取的情感,现在该如何才能临时抱佛脚,勉强地“凑个数”拿出来给孩子?
或许这里面的问题,需要分开几个步骤:
1.
首先,或许我们需要接受一个事实:青春期的孩子是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青春期的孩子们终将要离开父母,去面对他们自己人生中的风雨,用他们自己的血肉之躯,用他们自己独有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就像我们的父母如今无法替成年后的我们遮风避雨,我们也无法替我们的孩子承担太多。
就像我前些年有感于月光族不懂得财务规划而导致经济透支,于是从女儿六岁开始给她一整年的零花钱自己决定如何使用,背后的理念根源于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一些本领才能独立生活,那么越小开始练习,成本就越低。
事实证明,女儿六岁开始完全独立地使用她的零花钱,到现在十一岁,已经建立起良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无论是和父母出行还是独立夏令营等,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在钱方面做什么安排。我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五年的几千块钱零花钱,而那些月光族和借贷族们,他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不言而喻。
很多的生活经验,不是父母从理论上可以教给孩子的,而是需要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去把握分寸,需要有反复实践的机会。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尝试着让孩子尽量独立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自己作决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如果他们处在青春期,即将走向成年的这个阶段,父
母能够给他们一个空间来练习那些进入成年人世界所需的种种本领,并给出一个抱持性的环境,让那些练习时的失败成为可以承受的损失,或许经过这个阶段以后,他们就可以更加顺利地面对成年人的生活。
就像《小欢喜》电视剧里的方一凡一家,虽然父亲方圆和母亲童文洁起初都并不赞同儿子高考参加艺考,然而相对比较开明、民主的这个家庭,仍然尊重了儿子的选择,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了艺考。所以整个电视剧里,方一凡毫无疑问是幸福的。
2.
我们和孩子之间,本来就是渐行渐远的模式,如果不放手,后果会很严重
从一开始的婴儿期,到幼儿期,到儿童期,孩子越来越长大,自我功能越来越完备,越来越少的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从胎儿期的完全融为一体,到婴儿早期的全方位帮助,到婴儿晚期的部分帮助,到儿童期的逐渐放手;而一旦进入青春期,就已经是成年的前奏了,我们将要彻底面对孩子离开我们的事实,并无论如何都无法挽回。
当然,留着孩子在身边不放手的父母也大有人在,上海海事大学的女研究生杨元元,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自己的母亲,只好以自杀的方式来夺回自己人生的主宰权;清华学生吴谢宇,以杀害母亲的方式来换取自己内心的自由。这样的惨剧当然只是极端化的形式,但是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为了夺回自己人生的权力,而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斗争,背地里的战场或许非常隐匿,但只是方式方法的不同而异,其惨烈程度或许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乔英子,或许是无数青少年的缩影;她的单亲妈妈宋倩离婚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女儿按照自己认为的更好来生活,不许英子考南京大学天文系,差点把女儿逼得要自杀。
在女儿撕心裂肺的喊出“我想要逃离你”,妈妈宋倩才开始反省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有问题,开始改变自己对待女儿的态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许有更多这样的家庭,还在这样强逼孩子按照父母的方式来生活的过程中。
或许,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权利的尊重,以及我们作为父母,放他们自由的诚意。当孩子坚持要用自己的方式来生活的时候,尽量尊重他们。
3.
承认我们的不足
我们以及我们之前的很多代中国人的成长的环境是很匮乏的,所以我们必然无法跟这一代的孩子们相提并论。就算是搞艺术出身的专业人士,就算是以文字谋生的作者,都非常有可能在我们的孩子面前败下阵来:
无论是知识面的宽广程度,或者是内心对于自身感受的坚持程度,甚至是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我们都完全有可能以自己三四十岁的成年人身份,输给那个十多岁的孩子。
我们比他们强的地方,或许仅仅是多年的阅历带来的社会经验;更多的,或许只是我们身为成年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十多年前社会舆论说:80、90后是蜜罐子泡出来的孩子,是废掉的一代;现在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力量的新生代,他们真的废掉了吗?当然并没有。我们看到的是,80、90后已经创造出来远比过去的60、70后更好的世界。
再比如,大人们通常会觉得孩子还小,家里的重要事件会对他们有很大的打击,所以倾向于隐瞒一些家庭重要事件。《小欢喜》里的高中生季杨杨的妈妈刘静在儿子高三的时候发现了乳腺癌,按照很多家长的做法,这样的事情一定不能告诉孩子,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从而影响高考。然而,这家人决定告诉了儿子,
儿子用剃光头的方式表达了对妈妈的支持,显示了一个小男子汉的勇气和担当。
而对于孩子接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的猜想,或许只来源于大人内心的软弱和企图逃避现实。
是的,这一代的孩子们,他们在更好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他们从小得到了远远优于我们的照顾,他们必然是要强过我们的。
如果我们兢兢业业地工作赚钱,养大的孩子还不如我们,那么我们的努力拼搏还有价值吗?
既然如此,承认自己不如自己的孩子,在很多方面无法居高临下地指点孩子的生活,应该不会太难吧?
4.
我们需要低下头来,放低我们的视线与孩子相平
我们需要蹲下来,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或者,进一步示个弱,承认自己曾经不理解,不明白孩子的需求,需要他们的理解和接纳,或许也会让大人和孩子双方都感觉到容易一些。
无论是儿童、青春期孩子们还是成年人,所有的“作”,都是为了让重要的人看见自己
,那么,如果你觉得孩子在“作”,那就去看见他们。
当他们情绪低落的时候,去问一问他们为什么难过?
当他们拒绝出门的时候,去了解他们为何不愿意接触外界,在害怕或是在厌恶什么?
当他们尝试着信任你们开口述说自己的内心的时候,请记住尽量闭上你们的嘴,尤其不要评价,不要过多地说你们的期待,当然更加不要责骂。
青春期孩子对父母的期待不是这些,他们期待的是理解、接纳和认同,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超乎寻常的敏感,稍一不注意,就很容易误解,他们会觉得自己被看轻,被否定,或者被贴标签。
他们的自尊心来自他们刚开始用自己的力量来面对这个世界的经验,他们的经验有多么稚嫩,他们的内心就有多么脆弱,必然是经不起多少次的失望和愤怒,或者伤心的。当然这个脆弱也是相对的,如果能够有自己的父母支持自己,站在身后,那么他们也可以变得强大,甚至于可以与整个世界抗争。就像我曾经在我的文章里提过的一个女孩子,因为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无法面对以至于休学,而在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之后,重新拥有了面对整个世界的勇气。
季杨杨和父亲的矛盾起源于父亲长期的缺位,以及回到孩子身边以后的居高临下和指责;而父子之间的和解,开始于季杨杨摔门而出后发现忘拿东西,返回家里时碰巧听到的父母对话,父母对于没有陪伴儿子十分后悔,以及想要做出补救。因为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后,季杨杨才在不断的矛盾冲突和沟通中,和父母一起调整和适应。
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无不如此,都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渐调整适应。
当然,让孩子收到这份关心是个不容易的事情,很多父母会不懂得该如何去给予这个理解和支持,很多孩子也因为各种原因根本不愿意主动向父母求助,甚至不愿意主动告诉父母自己需要什么,那么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呢?我曾经给过一个妈妈的建议是:
去做些什么,然后问孩子:我这样做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愿意吗?你需要我这样做吗?或者如果这不是你所需要的,你希望我做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给予你什么样的帮助?
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们,我们永远在路上。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