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城20天,一个普通武汉人的独白

木棉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4-30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0.01元领取曾奇峰30节心理课

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内心会特别强大?(点击图片)



1月23日上午,我和小编还在讨论文章修改标题的事,因为文章原定的标题是不想回婆家过年的中年女人,没曾料到一瞬间,天地恍如倒置,一场突降的“瘟疫”打破了原有的平静。这篇文章被形势所逼,不得不改名,由“不想回家”改成“不能,回家”,而我也成了那个“不能回家”的中年女人。



1.

一江之隔,无法团聚


年前,我姐提议她负责买单,在一家酒店预订年夜饭。因为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每年准备年夜饭都得家里、家外忙乎好几天,确实辛苦。同时,一家人也想换个场地、换种方式团聚,所以,我姐的提议全票通过。


1月22日,关于疫情的消息铺天盖地。在此之前,身为武汉人,我一直没有太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只是偶尔看看官方报道和新闻。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天早上,我打开手机,最先跳入视线的是群里发的两段视频,其中一段是小区喷雾消毒的动图,另一段则是医务人员穿着隔离服,开着120急救车在小区内运送患者的画面。


让人后怕的是,这两个小区和我所在的小区不过相隔数百米,在看完这两段视频后,我顿时感觉后背发凉。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病毒的威力,而且隐隐地感觉到这个年恐怕难保太平。我把这两段视频转发给了家人,当天下午,一家人通过商议,最后决定取消原计划,父母按老规矩还是在家里备一桌年夜饭,一家人相约在汉口团聚。



但很快,我们就得到了汉口是“疫区”、父母所在区域是“重灾区”的消息,一家人被逼无奈,只有把吃年夜饭的“备用方案”也取消了。


我和姐姐一家人住在武昌,年迈的父母和弟弟住在汉口,以往开车40分钟的路程,跨一座桥就能相聚,但是这个除夕,突发的疫情阻断了归家的路,与父母一江之隔的距离,终究没能团聚。



2.

疫情之下,焉有完卵


1月23早上,我打开手机就看到了武汉封城的消息,第一反应有点发蒙,甚至有那么一瞬间,我的感受是这样的——“自己连同这座城市从这一刻起,有可能被孤立、甚至被抛弃。”几乎在同一时刻,我关注的朋友圈、同学群、众号平台都在发出同一个声音——“医务人员急需防护物资,普通百姓买不到口罩、酒精等消毒用品。”


我得到消息后,折腾了大半天,在家里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10个普通医用口罩和大半瓶84消毒液,加上之前同学寄给我的几十个N90,一颗惶恐不安的心终于安定了大半。我在心里嘀咕着,即使大人可以一日三餐从简,但家里毕竟还有孩子,要是“断粮”了实在要出门,最起码还有个口罩可以“防身”。



24日中午,在医院工作的姐姐在群里发给家人两张图片,其中一张是医院的通知,另一张是她所在科室列的一张名单。我仔细看了看名单,发现她被列入了第5梯队,医院要求她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


我得知这个消息后,一边替她担着心,一边鼓励她,叮嘱她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防护。因为前不久,她在工作中接触过确诊病例,刚刚逃过一劫。作为家人,我希望姐姐能平安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她个人作为医务工作者,肩上始终扛着一份责任。所以,我只能调整好心态,在情感上给予她更多的支持,减少她的后顾之忧。


当天下午,我收到闺蜜、“老铁”们充满关切的问候,相比身处“重灾区”的我,他们(她们)的生活似乎显得自由、惬意许多——领着孩子逛超市的翠翠、在外面旅行的豪哥、还有迷恋“麻将桌”的薇薇安……



只可惜,朋友们享受自由的日子却是以秒计算的。很快,他们也都开始为一日三餐发愁、为买不到口罩、酒精发愁,开始失眠、焦虑,连着数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被迫成了“茧居族”。



3.

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感


在大多数人眼里,疫情的发展情况以及最终的结果都还是“雾里看花”,但生活仍要继续。我全副武装,好不容易下了趟楼,走出小区大门,放眼望去,周围的药店几乎还都关着门。不仅口罩买不到,想买蔬菜、面粉、肉类还得“眼疾手快”“手眼协调”,更不能睡懒觉。


医院工作的姐姐随时可能奔赴一线,其他的家人也有三个先后接到了“参与、支援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随时待命,而外围的亲戚中也有被疑似感染的患者,家里的“熊孩子”还不知道哪天能重返学校上学。


在这个特殊的“长假”,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面对无法正常开展的工作、面对延期开学的“熊孩子”、面对一日三餐,菜米油盐、面对日日挂念的亲人、久别难逢的朋友、面对去药店排长队也买不到口罩、酒精的事实,难免会心烦气躁、夜不能眠。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焦虑?


因为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平静,让我们被迫卷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我们仿佛被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感裹挟着……



从武汉封城的那天起,我便开始频繁地做梦,只要一闭上眼睛,各种梦境乱翻上演,有杀人放火的、有从高处跌落的、有迷路找不到家的。


甚至有一场梦是这样的——我一夜之间长成了个“大肥妞”,但是家里所有人都看到我日渐长胖的趋势,也目睹了我已经长胖的事实,唯独我对真相一无所知、毫无察觉。但家人中,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告诉我“真相”。


在梦里,我无意间在镜子中看到了“肥硕”的自己,吓了一大跳。我抱怨家人没有帮我管住嘴、遏制住心中的贪恋,气得两耳通红、泪眼满面,跟他们大吵了一架。


疫情有多严重,我内心的焦虑就埋藏得有多深。但人心都是肉长的,任他封城封地、新冠皇冠,与爹妈、亲人连接的渴望依然强烈。


为了摆正心态、缓解焦虑,我开始日日祈祷,每天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坚持早上冥想、白天看书、晚上跑步,并且只看中央台和官方媒体有关疫情方面的报道,只在固定时间关注朋友圈的动态。


我能做的、应该做的也就是利用自己所学,积极转变焦虑的心态、直面内心的恐惧,在这种巨大的不确定中,去做自己能确定的事。



写在最后的话——


尽管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激活了人类大脑的原始焦虑,让我们身处危机,陷入恐慌之中,但只要我们能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在那些黑暗的时刻关注情绪的起伏,我们的内心就可以安住在当下。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斯科特·派克说过“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但愿所有人在经历这场大灾之后,都能在不安全的体验中有所得、更有所获,用得之不易的生命去创造、去成长、去爱。


作者:木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少儿咨询师,自媒体写作者,一枚终身学习的妈妈。



RECOMMEND
推荐阅读1.听父母的,是件很屈辱的事情2.你为何对疫情恐慌信息“上瘾”?
3.为什么越哄孩子越哭?答案扎心了……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