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妈下跪一小时为求儿子上学:舍不得孩子走弯路,是种什么病?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免费看曾奇峰&武志红1小时对谈
1.
舍不得孩子走弯路的家长,都怎么样了?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张非常气愤的图片,男孩跷着二郎腿玩手机,他的妈妈在地上跪着看他。
这孩子觉得很有趣,还给妈妈拍照上传朋友圈,并且配文字:开心每一天。
原来,为了劝儿子回到学校上学,这位妈妈已经在地上跪了一个小时。孩子的爸爸也一直在旁边站着,夫妻俩苦口婆心劝孩子,孩子却无动于衷。
养出这样的孩子,是父母的痛,也是教育的悲哀。
父母为什么要“求着”孩子去上学?可能是因为怕孩子不去上学不接受教育会没出息,孩子将来没出息会怪他们,也不忍心孩子去吃社会的苦走了人生的弯路……
原因可能有很多,归根结底,是想让孩子走一条相对好走的路,怕孩子未来坎坷。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我比你知道什么是对的”;
“你现在恨我,将来会感激我了”;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
这些话,我们是听着长大的,现在又传给了我们的孩子。
为人父母之后,我们变得柔和慈悲,不忍心孩子受一点委屈,走一点弯路。
可是,从来没有不走弯路的人生,被父母搀扶太久的孩子,慢慢会忘了如何走路。
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有的路或许是曲折的,但是一定要自己走后,才能知道哪条路是适合的。
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有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有义务跟孩子言明利害。可是选择还是他们自己,不管直路弯路,他们自己走了才知道合不合适。
2.
没经历过风霜的成长,是一种残忍
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做《临江之麋》,说的是临江有一个人打猎时捡到了一个麋鹿,就把它抱回了家。
起初的时候,家里的猎狗都对麋鹿虎视眈眈,垂涎三尺。主人非常愤怒,呵斥它们之后,它们才老实。
主人还经常让麋鹿和猎狗一起玩,慢慢地麋鹿以为自己和狗是好朋友,狗狗也对麋鹿友善了起来。
直到有一天,麋鹿走出家门看到很多狗,便想上前和它们嬉戏。结果“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这个故事很残忍,也很现实。这和我们的教育多么相似,我们总是觉得把孩子保护好,不让挫折伤害他们,他们就能过得幸福顺遂。
可总有一天,他们要走出我们的怀抱,走入社会的丛林。
没有辨别能力,没有经历过风雨的他们,又会经历什么呢?
听再多的道理,也不一定过好此生。只有真真正正体验过,才能懂得那些道理。
孩子从一出生,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夸大自我”。他们觉得世界是以自己为圆心向外延展的,有的孩子这个过程甚至要持续到10岁。
从“夸大自我”到“真实自我”的转变,就是成长的过程。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规则被重新打破,学着去适应社会的法则。
他们内心的童话世界,变成真实的现实世界。曾经想要什么就去拿,想吃什么就往嘴里塞,后来发现那样会受到惩罚,会被禁止。
“夸大自我”慢慢消退,靠的更多的是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碰壁。
在品尝中,他们知道不是事事都会随自己的心意,在碰壁中,他们认识世界的残酷必须要修炼出一身铠甲。
如果父母一直给孩子设计前路,搀扶着孩子走好每一步,那会阻止孩子形成“真实自我”。
3.
到底是孩子的事,还是父母的事
这世上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孩子的事,本质上也是他人的事。可是父母总是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是一种和孩子共生融合的状态。
而父母之所以把这些都当成自己的事,大多是因为恐惧。
我们害怕孩子将来一败涂地,我们害怕孩子的人生吃太多苦头,我们害怕自己经历过的遗憾孩子再去经历,我们害怕孩子失败后我们无法接盘。
出于恐惧,我们把担心投射到孩子身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他们制造压力,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想法,来缓解自己的恐惧。
《少年说》上有一位国防班男孩罗万豪,他走上屋顶表演了一套咏春拳,掌中带风,飒爽英姿。
可是这位小男子汉,冲着父母喊出自己的心里话却令人震惊,他说:爸爸妈妈,你们能再给我一次长远的目标吗?
原来是罗万豪的父母从小就给他制定了一套属于他的奖惩机制,那套奖惩机制一直“拉”着他前行。
达到父母指定的目标后,他就能得到一定的奖励,否则就会受到一些惩罚,比如减少玩乐时间。
为了那些奖励和小目标,他一步步向前走,超越了很多同龄人。
可是,到了高中以后,父母不再给他制定目标,觉得他应该有能力自己走了,可是他却开始迷茫。
习惯了被拉着走路,自己就失去了走路的能力。
他冲着父母大喊:爸爸妈妈,你们能不能再给我一次长远的目标?
看着这个男孩,觉得心里酸酸的。
按理说,培养出这么一个优秀的孩子,是父母教育有方。他的未来可能是考入排名靠前的国防大学,然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再然后呢,结婚,生子……
一步步被牵着走,那这一生到底是他的一生,还是父母的一生?
像罗万豪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父母为了孩子能走得好,学得好而带着孩子一路小跑,走所谓的“捷径”赶超同龄人。
可能很多父母会觉得,我不管他,他怎么知道往哪走?
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很简单又很难做的问题——信任。你信不信任你的孩子,是懂得是非对错的,你信不信任你的孩子,最差也不过是大器晚成?如果你都不信任他,那他自己还相信自己吗?
小的挫折不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大的方向我们可以做一些指引。父母有义务指导孩子,但是指导不是指指点点。相信孩子可以的,他们就真的可以。
“主动”的人生,不是催出来的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一书中提到:孩子主动做什么,只能听从孩子本身,大人唯一能管好的只有自己。
我们催促孩子也好,给孩子设计好路途也好,即使是孩子自己在践行,即使孩子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可那毕竟不是孩子的主观意愿。
家长都希望孩子拥有主动性,可是,“希望别人拥有主动性”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如果孩子主动去学习,那就是顺从了父母的意愿,那就不算主动。如何孩子不主动学习,那必然也是没有主动性的表现。
真正的主动,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改变。
作家刘同曾经也因成绩不好,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衬托那些学习好的同学的。至于考大学,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为了什么。
高三的时候,他在同学的怂恿下,去参加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系面试。没有基础的他,没有任何悬念初试就被刷了下来。
可是就是在大学待的那几天,彻底改变了他。他看到了大学生得丰富多彩,看到了大学生的意气风发,看到了自己小城市的局限性。
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不想考大学,而是讨厌那些在他耳边唠叨让他好好学习的人,那些声音仿佛在唱衰,告诉他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完了。
而自己亲眼见过大学之后才知道,那是一种自由,一种宽广。从那天开始,他好好学习,把曾经的懈怠全部补上。
我们跟孩子说过多少句好好学习,报过多少冲刺班、辅导班,但是真正能改变他们的,恰好是他们自己碰壁后的感悟。
至于什么样的弯路是可以走,什么样的弯路是不可以走的,李玫瑾教授提出过一个“三不惯两不管”:不懂得尊重不能惯,没有底线不能惯,毫无责任感不能惯,能独立完成的事不管,能自己承受的挫折不管。
人生没有回头路,每一步都是成长,做错了一步,后面还有新的路途,试一下又何妨?
别人说得再多也没用,只有自己经历过,才算是成长。
孩子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多撞几次也就知道路在何方。我们做父母的,不是一遍遍提醒他们,不要去撞那堵墙。
而是忍住自己的心疼,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支持你尝试,成功或者失败,我们都一直爱你。我们也不知道是好是坏,你要不辜负自己的选择就好。
作者:妙黛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还有一颗心写作的职场妈妈,一个集正经与逗比,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姑娘。
详情可扫码咨询小助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薇娅狂刷1.17亿流量:带着问题生活,是最高级的本事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