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人躲进李子柒的视频:节奏感,才是人生标配
点击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免费看曾奇峰&武志红1小时对谈
我很早就是李子柒的粉丝了。
那时候,她也有不错的人气,但远不及现在热搜不断,且被官媒轮番点名表扬。
据说前阵子,还和袁隆平院士一起获聘担任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与封神级人物并肩,这位“网红少女”再一次殊荣加身,深获认可。
这一路走来其实也有质疑的声音,这次是“凭什么”,之前是“有团队”“不真实”,甚至还被挖出了不少曾经的“黑料”,但都阻挡不了她的星辰大海。
4月底,李子柒在YouTuBe上粉丝突破1000万,成为第一个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视频播放总量达13.45亿,每一条都是百万级播放量起步,千万级也是常态。
现在的她,带着一个个“中国故事”,真正红遍了地球。
朋友说,李子柒的视频很治愈,睡不着的时候刷上几个,能够抚平焦虑和烦躁,重获安宁。
这是一种怎样的魔力?
从她的视频里,能看到四季更迭:落英缤纷的韶春,佳木繁阴的盛夏,桂子飘香的静秋,漫天飞雪的凛冬;
能看到“从无而有”:无论是樱桃酒、琵琶酥等美食,还是文房四宝、缫丝、刺绣等传统工艺,都依照古法流程,一步步精心制作;
能看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朴的房子、丰茂的菜园、素雅的用具,虫鸣鸟叫、鸡犬相闻,与阿婆相依相伴。
而子柒穿梭其中,面容恬静、神情笃定、动作麻利,像串起了所有旋律的和弦。
无论是自然的规律变化、人文生活的和谐交织,亦或是她本人透出的蓬勃生命力,所有这些,一同呈现出一种稳定而强大的节奏感:那股被人们轻易丢失了,却又渴望找回来的力量。
1.
何事惊慌
有一份2019年出炉的《当代青年焦虑报告》。
从图中分布可以看出,当代人的焦虑,从工作、经济、婚姻、家庭、子女到外形样貌、健康状况、自我价值,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达不到预期”“不够理想”显然是触发焦虑的扳机点,那么,这个“预期”和“理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个月薪3万的深圳网友说,自己近一年来,长期失眠,脱发严重,烦躁易怒。
“身边突然多了很多年薪百万的同龄人,参加同学聚会,发现曾经的学渣也赫然在列,能不焦虑吗?我连年薪50万都不配拥有?”
一位33岁的大龄单身女青年,除了上班,几乎每个周末都在相亲。
“别人这个年纪都二胎了,我连个对象都没有,再不急这辈子要孤独终老了。”
还有那些四处搜集资源,给孩子安排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一门心思“鸡娃”的妈妈们。
“现在家长都是这么个状态,你不努力,人家分分钟甩你一大截,竞争这么激烈,谁愿意自己的娃输在起跑线?”
关于“预期”和“理想”,我们有一个内化的社会标准,比如:年薪百万是成功、婚姻美满是幸福、孩子优秀是资本。
存在于自己的人生坐标体系时,它们是一个可追逐,但可能还不那么具体或急迫的目标。可是,一旦加入别人的坐标轴开始“比较”,问题就来了。
那些率先达到目标的人,划出了一道分界线,而你恰好是在分界线另一边的人,似乎自动变成了不成功、不幸福、没有资本的,你发觉你的人生落后了。
这激起了不少人的胜负欲:“赢”才是强者,而“输”是不被允许的。
一个女人,从小争强好胜,凡事都要拼第一,一路名校、名企、创业、上市,开挂的人生却栽在了婚姻里。
她太想赢了,连老公都成为了竞争对象,家里家外,大事小事,都要力压一筹。
经历了老公出轨和离婚的一系列打击之后,她问咨询师:我那么优秀,为什么婚姻却输了?
“赢”才能证明自己是好的、值得被爱的,优势地位可以带来掌控感,而“输”意味着被抛弃、被嫌弃、失去关注和爱,这是一个绝境。
对他们来说,优秀、被关注比快乐、自我满足更重要。
可是,若存在感和价值感要靠“赢”才能维持,是一个多么虚弱的人格状态啊,当无意识将这种虚弱投射给伴侣、孩子,而对方也认同了这种虚弱,又是一场多么遗憾的“灾难”。
这种对“赢”的执着,与其说是一种“欲望”,不如说是一种“创伤”,创伤被激活时,人开始惊慌和焦虑,随之便丢了节奏。
2.
乱了的节奏
不协调的节奏影响内心的秩序,属于人为制造失控,会将自己拖入“hard模式”。
① 内心冲突
全民副业的时代,我有两个朋友也积极投身其中。
朋友A是设计师,作为主业的延伸,开了插画课程直播,偶尔接一些私单,积累客户人脉。她一直想拥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而副业紧贴目标,是她计划的一部分。
朋友B是行政人员,工作稳定清闲,收入一般,利用空闲时间做起了微商。由于平时就爱购物、分享、聊天,副业如鱼得水,很快有了自己的小团队。
一年过去了,B的年收入超过30万,A的副业却进展缓慢,她慌了神。
后来,A也跟着做起了微商,可惜折腾了三个月,不但没赚到钱,还被几个重要客户屏蔽拉黑,她抑郁了。
一方面想坚持自我,另一方面却被焦虑绑架着岔向了别人的路,两股力量拉扯着,开始迷茫、疑虑、纠结,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和“真我”失联的状态。
②行为失调
由于失去了内在的连续性,当被外界信息或者刺激裹挟时,行为反应多是临时、机动、杂乱无章的。
那位33岁的大龄单身女青年,在一次相亲成功之后,2个月闪婚,半年后闪离。她说:这个过程就像在做梦,步步都在踩空,心悬着,只有焦虑是真实的。
“踩空”是一个好比喻,不确定自己正在做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踩不到拍子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心虚和恐惧,这反过来又会强化混乱的感受,而混乱带来不安全感。
在这个死循环里,浑浑噩噩成了最好的防御。
③失去特质
“节奏”是“自我”的延伸,它代表着人的生命特质。
一个把孩子送进哈佛的佛系妈妈,被问及是如何坚持不“鸡娃”的,她给了两个理由:
第一,我是个慢性子的人,急不起来,也不想丢掉工作和爱好,“佛系育儿”更适合我;
第二,孩子不算特别聪明,消化不了太多东西,但是他敦厚、擅长坚持,做事有自己的方式,我不想打乱他的节奏,适时指引就好。
对节奏的把控,建立在对自我特质的接纳、对生命规律的尊重之上,否则,即便赢了,也丢了自我。
3.
跳自己的“舞”
乱了节奏的人,力比多无法找到稳定的出口释放,焦躁难安之中,纷纷躲进了李子柒的视频里。
在她的世界,一切变得缓慢、规律、有秩序起来。
人的集体潜意识里,对节奏感是有偏爱的,比如音乐节拍的强弱、长短、快慢,绘画线条的变化、明暗的调和,诗歌的平仄和押韵并重,戏剧的抒情和紧凑交替,节奏构成艺术,而艺术带来审美享受。
从生物学角度,节奏感能够引起人体的良性共振,维持良好的平衡,并将积极信号传递给大脑,让大脑分泌多巴胺,感觉愉悦和舒适。
从心理学角度,节奏感代表着一种连贯的内在韵律,无意识中即可自然关联和推进,极大地节约心理资源,并让人体验到确定感和掌控感,营造出一个熟悉、稳定、安全的空间。
这就是节奏感的“疗愈”原理。
也正是李子柒视频里的美妙节奏和韵律,让“中国传统之美”引起了全世界的共振。
看到这,你也许会问:那如何找到自己的节奏感呢?
答案是根本不需要寻找,因为你一直都拥有,这是每个生命与生俱来的自然规律。
问题只在于:你愿不愿放下焦虑和恐惧,接纳和顺应自己的规律。
这意味着要放弃“标准”,不惧人言、不畏评价、不论别人领先或落后,专注跳自己的“舞”。
大导演李安,毕业之后赋闲在家,做饭和带孩子,27岁才开始攻读电影专业,37岁拍摄人生中第一部商业电影,45岁才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拍子慢了一些,但每一步都踩得很踏实,没有踩空,没有抢拍,也没有走偏,慢慢勾勒出一个安宁、幸福且充满热爱的人生,这是他自定义的“成功”。
李松蔚老师有一个关于“如何应对抑郁情绪”的答复:多吃、多睡,好好休息,反正抑郁的时候做不成什么大事,不如就当成一年中用来休养生息的时间,等待蓄力和躁动。
这就是尊重规律,跟随生命原本的律动,节奏就会呈现,也只有踩准节奏,生命的效能才可最大化。
人生都有起起落落,若是拿自己的“低谷”去对标别人的“巅峰”,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却非要较劲,其实是一件蛮悲壮的事情。
如果你正处在混乱之中,可以先尝试去做一些有节奏感的小事,帮自己找回那种律动的感觉。
比如,我的朋友A,在李子柒的视频里浸泡了一段时间后,开始跟着学种花和烹饪:
每天浇水、除草、施肥、修剪,就可以得到一盆满屋飘香的茉莉,洗菜、切菜、烧油、翻炒、加料、出锅、摆盘,就可以得到一盘美味。
焦虑一点点退去,掌控感一点点回来。
她说:有节奏的感觉太棒了,这次,我一定要跳好自己的“舞”。
个人公众号:广目蔷薇(vlook7232)
详情可扫码咨询小助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父母恨孩子,居然是有好处的?
2.海归博士深夜发来信息:我那么努力养孩子,怎么越养越错?
3.我是我妈的妈4.我不想再做“工具人”小孩了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