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强式”老公泛滥:两个人的婚姻,凭什么有个人是“死”的?
点击↑ 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1.
“凭什么只让女人改变”
最近有一个朋友,跟我吐槽她老公的懒惰。
“他上完厕所卫生纸用没了,从不知道再放一卷新的。”
“不仅不收拾,还善于捣乱。”
“垃圾桶和茶几距离只有10厘米,他一定不会扔进垃圾桶。”
……
为了改善婚姻状况,她去学习经营婚姻的课程,她老公却嘲笑她浪费钱,瞎折腾。
她说:凭什么只有我一个人着急,他就一直坐享其成?
这不只是我朋友的困扰,还是婚姻中很多人面临的无助,自己已经很痛苦很着急很渴望改变,可对方却像一座大山一样,丝毫不能被撼动。
明明是两个人的婚姻,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在焦虑?明明是两个人的孩子,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在照顾?明明是两个人的生活,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在成长?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当然可以去谈沟通理解接纳,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扎心的点就是——对方没有对婚姻负责的意识。
像没有换垃圾桶,没有主动带孩子这样的事,没有做到的那一方当然可以说“忘了”。可实际上,所谓忘了,很可能是潜意识里不重视。
他们不觉得家务琐事很重要,更不觉得那些和自己有关。
而且不作为也是他们的防御机制,如果他们做了很多事,结果导致事情糟糕婚姻失败,那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就可以免于被指责,免于去承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绝不挺身而出,绝不主动作为。
他们可能会觉得,“我什么都没有做,怎么会有责任,我在努力维护婚姻啊”。
贾玲:一个把“胖”活成了优势的女人(点击)
可是,越是这样就越能让伴侣暴怒,暴怒产生责骂、发起争吵,也就能把事情的结果,归因到暴怒的人身上。
真相与表象一纸之隔,看起来一个人急于改变另一个人岿然不动,本质上很可能是两个人在相互作用。
2.
“你看我都忍了,算是对你足够好了吧”
婚姻中常见的组合是一强一弱,一静一动,我们外人常常评论这样的婚姻,说老公好脾气,稳重,媳妇太强势,事儿多。
但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大强就是家里的“弱势群体”,一遇到问题就躲到一边看报纸,即使看不惯苏母对待孩子不公平,他也敢怒不敢言。
有时候苏母数落他几句,他就像受气包一样,任打任骂。
从这个角度看,苏大强够包容的了吧,能忍耐着妻子的责骂,以宽容的姿态接受妻子的负面情绪。
但是实际上,夫妻双方的情绪是“共享”的,老实巴交的那一方只不过把自己的情绪,把不敢面对自己愤怒的部分,投射给了另一半。
美国知名心理学博士芭芭拉·安吉丽思提出过一个“跷跷板效应”,夫妻双方的情绪就像用一根水管,连着各自的“情绪水箱”。
当一方压抑自己情绪,不敢面对真实自己的时候,就会把压力传递给对方,让对方爆发出来。
就像苏大强一样,他不会处理自己的愤怒,不敢面对自己咄咄逼人的一面,于是就投射给了妻子,让妻子的“情绪水箱”喷发,展现出愤怒、咄咄逼人的一面。
一个人的崩溃,是两个人合作的产物。
不作为的一方,他们不会发现自己在“无意识愤怒”,他们从原生家庭或者别的地方积累了怒气,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感受,他们便压抑了对愤怒的感知。
很多压抑自己愤怒和敌意的人会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些方式通常他们自己都看不出来。不会直接表述愤怒或者攻击性,而是体现在拖后腿、抱怨、不合作,忽视、忘记等行为上。
不作为不主动就不会出错,但是这种行为却通过跷跷板,让对方变得歇斯底里,甚至崩溃。
3.
战斗的一方,也许是在转移愤怒
说了半天不作为的一方,我们再说说一直在战斗的一方,既然夫妻间的问题大多都是“共享”的,那么大家就可能都存在一些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一书中,讲到过一个例子,很真实很生动。
夜半时分,一位新手妈妈被婴儿的啼哭声吵醒,于是起身给孩子喂奶。
开始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和孩子亲密无间的样子是一种享受,像是幸福的交谈,她开始感叹母爱的伟大。看了一眼熟睡的老公,她觉得老公没有机会体验这种美好,真的很遗憾。
过了一会儿,她发现自己难以再次入睡的时候,看着打鼾的老公她开始有点怨恨。
刚刚入眠一小会儿,孩子又开始啼哭,她再次从床上艰难地起身,这一次再看见身边熟睡的老公,她的感觉完全不同了:
“他也太爽了吧,不用像我一样起身无数次。凭什么哺乳的负担全都由母亲负责,我真应该把他叫醒,跟我一起体验一下。”
情境还是一样的情境,可是妈妈的心情却像坐了过山车。
她们以为自己愤怒的点在于伴侣不给力,其实她们生气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被剥夺,甚至必须强迫自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不仅是哺乳,生活中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
我们要面对消失殆尽的新鲜感,面对琐碎的生活与烦躁的工作,与其承认自己“可能讨厌孩子”,可能能力不足,不如转移给伴侣,让伴侣做“替罪羊”。
同时,我们害怕别人看见“有缺陷”的自己,不愿意面对自己不够好的一面,那就只能忍耐、压抑,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
被压抑的“内心小人”,不会凭空消失。那个小人可能攻击自己,也可能攻击伴侣。
亲密关系中,伴侣是很好的“人肉垃圾桶”,我们会觉得“凭什么他没有付出,凭什么他不多理解我一点”,时间久了,翻旧账、争吵、冷暴力接踵而来。
4.
改变与成长,不是为了改造他人
有一个很遗憾的问题是,当一名絮絮叨叨咄咄逼人的女性,将自己的攻击性释放给伴侣的时候,伴侣并不会因此理解她,反而会释放同样的攻击性。
“别以为只有你一个人在付出,你凭什么看不到我的辛苦?”
贾玲:一个把“胖”活成了优势的女人(点击)
到了这里,问题进入死循环,谁也不愿意退步,谁也不愿意看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
我有个咨询师朋友,她跟我说过一句话:来咨询的人,90%的目的都是想改造伴侣。
也许,这就是问题的突破口,我们为什么总是想着改变伴侣,而不是改变自己。
当然,我们承认,女性的成长和自我改变是很难的,而且我们改变后伴侣无动于衷,也很令人沮丧。
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首先要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才有可能处理好和伴侣的关系。
我一个闺蜜她最近也遇到了婚姻的平淡期,她觉得生完两个孩子之后,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尤其老公的“好吃懒做”让她对生活绝望。
我鼓励她先重整自己的“雄风”,老公也许就跟着改变了。她开始拿起扔下多年的画笔,每天晚上做手绘,画出家乡的特色元素,第二天带着大女儿去摆摊售卖,和感兴趣的人聊聊天。
看她画的作品,我就觉得她好像“活”了过来,整个人负能量也没有那么多了。
可是,过了一个多月,她又来找我哭诉:我老公讽刺我不好好带孩子,不务正业。为什么我主动寻求改变,他不仅没有改变还来说我。
是啊,为什么你已经做出改变,开始自我成长,对方还是没有任何变化?
因为我们改变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改变对方。再说对方的愤怒,恰好也能说明这是一种改变,他开始觉醒,开始看到你的变化。
而且你自己开心,有了力量了,何必还困于别人的看法?
作家李爱玲说过一句话:亲密关系中,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改变之后有三种结果:你变了,他也变了;你变了,他没变,但你愿意接纳了;你变了,他没变,但你有勇气重新选择了。
婚姻中有两类问题,一类是永久存在的,一类是可以改变的。有研究表明,婚姻中绝大部分冲突是永久性的,这个比例占到69%。
有分歧存在,成长的脚步不同,这是婚姻的“游戏规则”。做到这一点的,都是狠角色(点击)
两个人长久地相处,最根本就是要与那些游戏规则和平共处。
如果两个人的游戏规则差距不大,那么游戏还能继续,可如果差距很大,那两个人就很难长久地“玩下去”。
改变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别人适应我们,更不是为了迎合讨好别人。
改变自己,尽可能适应对方的游戏规则。尽人事,做自己的努力,足矣。
RECOMM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