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最遥远的等待: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却在等父母说“对不起”

UM心理主笔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8-04

童年受的伤,是怎么影响你一生的?(点击)


作者:木棉

1父亲不嫖、不赌,但是我恨他
我的一位男性读者C在后台留言: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除了一处破旧的土坯房,外加几亩地,啥也没有。兄妹三人都要父亲抚养,有时候日子太难熬了,父亲会在晚上去山里捡石螺、捞鱼虾,早上拿去市场上卖,然后换点钱回来交电费、补给一点生活必需品,很辛苦。
母亲在家带三个孩子,还得忙地里的农活儿,落下一身病,时常抱怨。父亲为了逃避压力,在城里找了一份汽修厂的工作,几年下来,钱没攒几个反而养成了‘酗酒’的恶习。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开始喝酒,亲戚朋友家但凡有红白喜事,他永远是那个喝得最多、嗓门最大、起哄闹事儿的角色。在外面喝醉了,有几次倒在路边的麦地里不醒人世,多亏同村人发现了把他背回家,不然喝死好几回。
后来卖了一些地,家里有点钱了,父亲便辞了汽修厂的工作,说是回家帮我妈。但回来后,他不干家务,也不愿意下地,一天三顿白酒,喝多了就不管不顾,在院子里撒尿、摔东西、骂人,拉着我和我妈吵架。
父亲常年酗酒、不务正业,我们几个孩子生病了,要借医药费,开学了,要借学费,家里最困难的时候,连30块的电费都交不起。
我永远记得那个夏天的傍晚,我和小伙伴走在放学的路上,隔壁村两个又高又壮的男生突然跑到我跟前,当着所有人的面指着我的鼻子骂‘欠钱不还不要脸,赶紧滚回家让你爸还钱!’骂完后,把我推倒在地。事后,我一个人躲在油菜花地里大哭了一场。


成年后,因为学历不高,我努力打拼,也很难在一线城市买房。这些年,我很少回老家。父亲便跟亲戚朋友抱怨,说我不孝顺、没良心,但我真的不想面对他。我越来越发现自己自卑、阴暗的一面,遇到大的问题就想逃,对孩子、老婆动不动就发脾气。
我知道父亲是个老实人,不嫖、不赌,但就是痛恨他酗酒、无能,他应该跟我妈,还有所有人道歉……”
一个酗酒成瘾的父亲,让童年的C内心理想化父亲的形象轰然倒塌,在他心灵深处埋下的是屈辱、羞耻、自卑的种子。成年后的他,内心极度敏感,有严重的不配得感,难以与身边人建立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2母亲偏心,但我不想变成‘扶弟魔’
我的一位朋友S,目前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中层,收入不菲。生活中温柔、妥帖,职场上雷厉风行,是一枚“妥妥”的中年“白骨精”。起初,我以为她出生非富即贵,相熟之后,才知道她的童年也是一段血泪史。
S出生在小镇,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从小S就会帮母亲做家务、照顾年幼的弟弟、给工厂加班的父亲送饭。但母亲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一向偏爱弟弟,小时候她和弟弟吵着要吃冰棍,母亲只会给弟弟买;夏天吃西瓜,母亲总是把中间的部分挖出来盛到小碗里,留给弟弟吃;就连吃一根甘蔗,母亲都会把甜的那头掰给弟弟。
S说,有一年发大水,母亲提前半个月就把弟弟送到了城里舅舅家,把她留下来看家。后来,洪水决堤了,整个小镇淹掉了大半,不到十岁的她不仅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反而帮着父母四处逃难、搬家。
从那一刻起,她便开始在心里暗暗地恨母亲,怨她一碗水从未端平。
后来她发奋读书,考上了211,跳槽一家上市公司后,人生仿佛开了挂,购房买车、结婚生娃一样也没耽误。母亲见她日子过得红火,就开始提要求,让她动用人脉关系,帮弟弟安排工作,“资助”20万给弟弟买“婚房”。


一起喝茶闲聊,S叹了口气,问我:“你说我到底是不是她亲生的,有时候真的好怀疑。难道这辈子她心里对我就毫无愧疚吗?如今想要我报答,我真的给不了那么多……”
一个重男轻女的母亲,在S的童年时期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注和爱,让她体会到的只有情感上的拒绝和忽视。成年后,她只能用发奋读书、努力工作来填补内心的“黑洞”,让自己显得重要而强大。

3对抗的背后,隐藏的是渴望
过去很多年,我也曾怨恨过自己的父母,怨他们在我生日时,舍不得为我买一块像样的手表、没有帮我读上自己理想的高中、在人生最困难的阶段没能扶我一把。我总是在幻想着,如果当初他们不那么对待我,或许今时今日我能过上更体面的生活。
于是,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参加工作后租不起房也不找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父母的联系越来越少。即便逢年过节在一起,我也会在言语上和他们针锋相对。

多年后,虽然没有等到父母的道歉,但是我通过学习和成长终于走出来了。如今,再回头去看,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父母。只是因为年少轻狂,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一心想用对抗的方式去唤醒父母心中的爱。

我想,生活中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相比成长的艰难,总是更倾向于在站“受害者”的位置,去追责父母。
即便父母老去,我们依然幻想着他们能有所改变,终有一天能够幡然醒悟,为当年的错误行为跟自己道个歉,最好能用正确的方式重新爱我们一遍。如此,我们的内心才能达到某种平衡。
对抗背后,扯下怨恨的面纱,隐藏的也只不过是被爱的渴望。

4为什么父母很难跟孩子道歉?
在成人的关系中,个人行为受制于道德、法律的约束,以及各种人际规则的制衡。自己做错事需要承担责任,给老板、同事、朋友、甚至路人道歉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为什么道歉的对象一下变成了孩子,那句“对不起”就变得如鲠在喉、难以启齿了呢?


不是道歉太难,而是父母的自我防御过重。
1 受文化影响
中国数千年的“孝道”文化,已根植于人心,这种文化催生出的传统观念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我们父辈的认知体系中,一个家庭的最高权威就是父母,他们的地位不可挑战、不可撼动,
2 视道歉为软弱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是孩子心中的“Superstar”,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能够为孩子遮蔽风雨、排忧解难。他们把道歉“曲解”成软弱,所以在亲子关系中,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强大”的父母,竭力掩饰自己脆弱的一面。
3 完美主义倾向
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父母,他们大都热衷于沉溺在自己构建的完美世界中,在事业上追求成功和完美。回到家庭中,他们也学不会轻松,不肯放过自己和孩子,跟孩子道歉意味着他们必须卸下完美的“面具”,面对真实的自己。
4 羞耻感
羞耻是一种自我意识层面产生的情绪体验,它和个人自尊水平有关。自尊感越强的父母,内心往往越强大,能够HOLD住亲子关系中的“不和谐”,而自尊感越弱的父母,内心往往越脆弱。他们的自尊取决于孩子的顺从,跟孩子道歉会让他们感到强烈的羞耻和不适。

5等不到那句“对不起”,也要学会放过自己
我们70、80后中有很多人敏感、自卑、脆弱、无力,很大程度上是童年创伤留下的“后遗症”。据某项调查数据显示,有75%的人曾经历过童年创伤,但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跟孩子真诚道歉的父母寥寥无几。
或许,你就是那75%之中的1%,当然,我也是。我们没有生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原生家庭,没有遇到人格健康、能和孩子积极沟通,又有自我边界的父母。但我想说这样的父母真的不多见,命中注定的事,得靠缘分。
大多数人的父母都是一般的父母,他们没有多高的文化修养、没有倾听和共情孩子感受的能力,要么只会用负向的方式表达情感,对你严格要求、处处控制;要么缺乏爱的能力,或出于现实困境的压力,忙于生计,迫不得已冷落、忽视那个曾经小小的你。


但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再糟糕的父母也应该有“正向”的一面。抛开恩怨、对错,再不济他们在养育中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哪怕这是关于爱仅有的一点点“证据”,对比父母给自己造成的伤害,内心多少会释然一些。
即便父母依然不懂反思、我行我素,对你控制打压、冷漠嫌弃,要挟索取,但我们已经长大,也必须长大,跟他们一争高下不应该再成为我们人生的课题,如何用成人的方式去应对他们的“强迫性重复”,才是你最重要的功课。
或许你和我一样,永远等不到父母口中的那句“对不起”,但人生的剧本未完待续,我们终究要学会为自己负责,通过成长打破内心对错的平衡,放下怨恨、放过自己。

作者:木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少儿咨询师,自媒体写作者,一枚终身学习的妈妈。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宁静:男女通吃的性感是从哪来????

2.你不是嫁给了你老公,是嫁给了他妈

3.一个没有性魅力的人,过得到底有多糟?

4.父母越优秀,孩子越容易被挫败?

5.在爱情里,你扮演着什么角色

6.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