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爽生日直播“翻车”:易碎型人格,不是情绪失控那么简单

MISS蔷薇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8-04

点击↑ 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女人更喜欢“禁欲系”的男人??(点击)


郑爽又上热搜了。

这次,是因为她在直播中,撵走搭档、直白吐槽、放飞自我,场景一度尴尬到工作人员临时中断直播画面,切换至外滩夜景。


8月22日,原本是郑爽29岁生日,她选择这一天进行“直播带货首秀”,并且提前在微博置顶预告,足以证明她是重视的。




5个多小时的直播,在前半段郑爽也确实比较积极主动,卖力地和两位搭档打配合,用心介绍产品;


但是到了后半段,她架不住两位专业直播搭档依旧紧锣密鼓带货的节奏,开始游离、不悦、焦躁,各种小动作和小表情,还时不时不耐烦地怼搭档。


到了推荐自己代言的品牌口红时,她情绪彻底崩溃,先是吐槽“直播和自己想象中差别很大,感觉失望且疲倦”,并起身离开,再是回来直接轰走搭档,独自一人发表“抵制主播卖货”的言论。



“这是我的直播间,我其实今天不想让两位过来。”


“很多人是受不了这样的消费方式的,我一定要表示说我不。”


“业绩什么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这场直播,最终以郑爽一个人惨淡苍白推销产品的方式结束。


之后便是网友铺天盖地的讨论,有骂她“情商低”“作精”“哗众取宠”,也有挺她“真性情”“敢说敢做”“纯真勇敢”。



抛开这些评价,郑爽的“情绪不稳定”,可能更多呈现出来是她人格层面的不稳定,姑且称之为“易碎型人格”:


这样的人,大多内心住着一个破碎的小孩。



1.

小时候是大人,长大了是小孩


一个来访者,情绪极易失控,曾经因为琐事和老公吵架,在高速上抢夺方向盘,酿成了一起车祸,两人在医院住了一星期。


在咨询室里,她略显沮丧:我也不想这样,有时候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崩溃,可我控制不住自己。


咨询师问:在那一刻你是什么感受?


她说:心里有一股气,必须撒出来,发火也好、哭闹也好,根本忍不了。往往大脑一片空白,哪里还想得了后果?


女人更喜欢“禁欲系”的男人??(点击)


这个“忍不了”,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我容器功能不足。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孩童时期很“懂事”的人身上。


比如个案中的这个女人,小时候父亲嗜赌成性,母亲成日流泪,家里几乎每天都会爆发战争。


她一边恐惧,一边内疚,一边还要安慰受伤的母亲,试图用自己的乖巧可爱来挽回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


关于比昂提出的“容器理论”,曾奇峰老师曾有一个解释:


当孩子有一些不能承受的体验时,她需要把它丢出去,让一个具有外挂设备功能的容器(这个人通常情况是妈妈)帮她消化这些不可承受的情感,再把它变成可以承受的情感,返还给这个孩子。


可见,正常情况下,母亲是容器,发挥着接纳、承载、消化、解毒的功能,随着这部分体验被内化,孩子就发展出了“自我容器功能”,独立开展情绪调节。


而一个“懂事”的孩子所在的系统,往往是反向的:大人的秩序混乱,而孩子出于对父母天然的爱,被迫成为“容器”。


类似女人这样,从小充当着“小大人”角色的孩子,自我容器功能是欠缺的,支撑“懂事”的并非真正的“容器”,而是他们早年的生命动力与能量。


该被滋养的年纪,反而被透支,长大以后就成了一具草木皆兵的破碎空壳。



二是渴望被看见。


这样的人,往往有着浓重的“情绪症结”。


一方面来源于未经解毒而被自己粗暴压制的各种情绪,另一方面来源于能量被耗竭的委屈和愤怒。


回到郑爽。


从采访中得知,从小她的父亲做生意很少陪伴,母亲立志让她成为明星,对她要求苛刻:不拔尖就用挠痒把子打手板、12岁让她独自外出求学、考91分还要骂她没出息。



母亲把郑爽当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于是郑爽成了母亲的“外挂”,失去了一个孩子应有的天真、美好和鲜活的感受。



她的情绪从不对父母说,却在日记中发泄:累死算了,我的快乐童年算是毁了。


没有内化一个好容器的郑爽,在进入压力巨大的娱乐圈之后,言行逐渐夸张,情绪爆发点也越来越多。


日益膨胀的“情绪症结”,在潜意识中左右着她通过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失控”来表达,每一次的失控,关联出的都不只是当下的情绪,而是横跨时空的“情绪黑洞”。


因为那些隐秘的角落,一直渴望着被看见、被触摸、被治愈。


也许,正是潜意识在指挥她:利用公众人物的身份,让你所有的痛苦重见光明吧。


看起来的嚣张、任性、无所顾忌,也有可能是一种“求助信号”。



2.

真假自我的较量


从“小大人”成长起来的人,还可能发展出一种状态:人格面具强大,而真性自我破碎。



人格面具可以是乖巧的、讨好的,也可以是强势的、孤傲的,但无论是哪种,都只是一种策略,不代表真实自我的意愿。 


而一旦真假自我失衡,呈现出“外强中干”,往往倾向于用“控制”来防御脆弱,从而表现出很强的控制欲。


一个朋友,刚上任公司中层领导时,非常强势,雷厉风行,不近人情,人称“女魔头”。


但在老公和闺蜜面前,她却常常莫名其妙的情绪崩溃,完全是一个不堪一击的小女孩的模样。


“有时候,我觉得强势是一种工具,我害怕被人发现其实自己很弱小,我压力好大呀。”


这是某一次喝酒喝到烂醉后,她哭哭啼啼倒在我怀里说的话。


“女魔头”的人格面具,既能帮助控制局势,强化控制感,又能帮忙打好掩护,遮住她的脆弱。



这是人格面具尚能应对的情况,但发展得越成熟,可能越不利于真实自我的成长和人格整合。


再来看看郑爽。


她的人格面具也是强大的,比如曾经在媒体面前,大方得体地承认自己整容,圈粉无数。


在这次的直播事故中,郑爽一直强调“这是我的直播间”,意思是应该听我的,按照我的风格来,不要那么赤裸裸地卖货,消费者接受不了。


而两位搭档坚持高密度的卖货节奏,让郑爽处于失控状态,她想夺回控制权,曾试图通过一些温和的技巧和方式来应对:


比如主动说“我们来聊聊天吧”;


比如用手机照镜子来舒缓节奏;


比如暗示搭档们“我感觉我要话再少一点,这个直播间就改名换姓了”。


但显然,第一次做直播的她,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来控场。 


在这个情况下,“人格面具”的功能跟不上了,局面要失控了,而失控对于她来说,是高于一切的灾难。


关键时刻,她下意识用“放飞自我”的方式来增强力量感和控制感——因为真实的力量,远大于面具,这也是有人夸郑爽“真性情”的原因。


可惜的是,放飞出来的“真实自我”,是一个被卡住的、破碎的小孩。



于是,表现出来就是各种孩子气的发泄和崩溃,看上去是 “情绪失控”,实际上仍在实施控制。


大部分人在应激状态下,都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假我”到“真我”的转换。


而“情绪不稳定”恰恰是真假自我之间的悬殊导致的“人格断层”:从一个看似成熟的大人,突然之间回到了情绪化的小孩,企图靠撒泼哭闹来解决问题。



3.

如何自救?


关于郑爽,刘天池有这样一段话:


在面对媒体的时候,她从人格中分裂出来了一个极其飞扬的自己,可以接受媒体的任何表扬与谩骂;但真实的郑爽在拥抱时都是往后缩的,不是一个实实的拥抱。



这样一个郑爽,在刀光剑影的娱乐圈中生存,其实是令人心疼的,就像一个单薄、无助的孩子,拼尽全力在战斗,撞得满头包,随时要碎掉。


好在,公众人物的身份,也让她从“易碎”中获得了一些好处,比如一次又一次的热搜,源源不断的流量。


既然选择了娱乐圈,其中的利弊,相信她和她的团队会做一个权衡。


但是,对于拥有“易碎型人格”的普通人来说,基于自我幸福和关系和谐,还是有必要做一些矫正和调整的。


分享两个小建议:


① 重新内化


寻找一个人格相对成熟、稳定的客体,发展深度关系。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来访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之后,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当我对着咨询师闹脾气,而她可以稳稳接住,并且帮助我厘清和解释情绪时,我觉得又温暖又安全,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内在小孩好像被兜住了,不那么能闹腾了。


改变只会在真实的体验中发生。


早年没能从母亲那里获得的经验和功能,需要进行补偿,让自己拥有重新内化客体经验的机会,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当然,这个客体可以是咨询师,也可以是靠谱的爱人、亲戚或者朋友。


女人更喜欢“禁欲系”的男人??(点击)


② 自我整合


多检视自己的状态,和“真实自我”保持联结。


记录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比如,在某次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了“人格面具”的功能之后,可以觉察一下内心真实的声音,记录下来;


又比如,某次情绪失控后,对于那些复杂的、痛苦的感受,任何所思所想,也可以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记录下来。


在心理学上,“自由书写”是一种能够关联出潜意识的方式,而潜意识一旦被意识化,不可控的部分就会减少,这就是一种自我疗愈和整合。


 “让人陪好”和“陪好自己”,缺一不可。


祝福每一个破碎的内在小孩,都能重新被滋养、被呵护,安心地二次长大。


个人公众号:广目蔷薇(vlook7232)




RECOMMEND
推荐阅读

1.“爹系”男友的诱惑:甜蜜但有毒

2.如何利用心理学减肥??

3.24孝好老公:我对你的好,都是有代价的 | 漫画

4.爱人变亲人,是爱无能的借口

5.女人更喜欢“禁欲系”的男人??

6.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