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女人只要足够坏,就能遇见好男人(点击)
1
病态的母爱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逃跑》,很受触动。
故事围绕一对母女展开。女儿克洛伊从出生起就体弱多病,她患有哮喘,皮疹,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还因为腿部瘫痪,所以只能和轮椅为伴。
而她的母亲十多年都在悉心照料她,不仅照顾起居,还陪伴她读书和学习。在女儿眼中,她是温柔又负责的母亲,所以内心一直充满感激。
直到有一天,克洛伊在母亲的购物袋里发现了自己每天都在吃的药,罐子标签上却是母亲的名字。
她询问母亲原因,但母亲一开始闭而不淡,后来只是找理由搪塞她,这些都引起了她的怀疑。克洛伊在母亲越来越紧密的“监视”下,终于还是找到机会,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吃的药片是给狗狗开的“肌肉松弛剂”,如果人服用的话就会双腿麻痹。而母亲是故意长期让她服用这种药,让她在轮椅上坐了18年。母亲一直在编造“她生病”的谎言,只是因为她害怕女儿有一天会离开自己,所以只能用如此“病态”的方式把女儿留在身边。关于这部影片最令人唏嘘的,是它竟然是根据美国一场轰动全国的“弑母真实案件”改编而来。在真实的案件中,母亲为了获得同情和救助,不仅强迫女儿吃药坐在轮椅上,还自己研究吃哪些药能让女儿出现白血病的症状。这样病态的母爱,实际上是对孩子的囚禁。在电影中,在真实事件里,女儿最后都拿起了刀,夺走了母亲的性命。也正如弑母案中女儿被捕后说的, “我并不想杀死她,只是想结束那种窒息的生活。”这当然是十分极端的“爱”。但其实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并不健康。比如那些被称作是“扶弟魔”的女生,在父母眼中,她们也更像是父母用以操纵的工具,而不是被疼爱的孩子。很多时候,畸形的爱都源于极端的自恋,因为处于极端自恋中的人,会偏执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他人的能力。尤其当他们在感情中受挫,或者有失控感时,常常具有很强的杀伤力。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自恋心理的形成可以追述到婴儿时期。每个刚出生的婴儿都觉得自己是全能的上帝,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但实际上,此时婴儿并没有什么能力,完全依赖养育者的照料。所以当养育者能很好地回应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会有被满足的感觉。而婴儿也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能控制一切,但是基本能在母亲的照料下安全舒适地活着,于是从全能自恋中走出来。而如果养育者没有及时的回应婴儿,他们则会感到受挫和无助,产生自恋性暴怒,大哭大闹,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这种挫败感和不安全感会伴随孩子成长,很多人会停留在全能自恋的状态中,希望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一旦“极端自恋者”变成了养育者,他们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伤害。因为在父母面前,孩子是最脆弱,也是最容易控制的。父母最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眼睛,但是当父母优先关注自己需求时,亲子之爱都会变质。其中有三种形式的畸形的爱,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痛苦。其中一种来自于父母病态的爱,是父母并没有悉心照顾孩子的需求,反而把孩子当成是实现目标的工具,正如《逃跑》电影中的母亲。而这几天,一场“现实版樊胜美”事件也登上微博热搜。浙江杭州一90后女子不幸在钱塘江意外身亡。她的父母因此向女儿所在的公司索赔41万元,原因却是想要拿钱给儿子买房付首付。此事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女儿的历史微博也被网友翻出来。微博中早已流露出她生活中的困扰,和绝望。她的一个好友在媒体采访时说,她爸爸从2018年底就一直在问女儿要钱,而她已经不堪重负,曾经想要吞食安眠药自杀。可见,父母本应给孩子的无私付出,却演变成对孩子的索取和剥削,爱的本质已经变味了。而这对孩子来说,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担。在这些父母眼中,孩子不是心肝宝贝,甚至都不是亲人。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还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有责任满足他们。他们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父母,所以享有特权。而一直被父母剥削的孩子,却敏感,脆弱,无力反击。他们表达不出的愤怒要么向内,伤害自己,要么向外,将魔爪伸向父母,酿成悲剧。和剥削孩子相反,有的时候对孩子的过度细心呵护,也会演化成病态的爱。之前看过一则新闻。一母亲带着孩子在书吧中和其他人拼桌。但因孩子期间一直吵闹,所以周围人善意提醒,结果这位母亲当着孩子的面破口大骂,甚至说对方到书店写论文是在“装文艺”。很明显,这位母亲对所有批评她或她孩子的声音都极度抗拒。但是当她的孩子犯了错误,她没有纠正孩子,反而包庇和纵容,甚至为了孩子和对方树敌。这是一种病态的利他主义。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Beth Seelig曾解释说, “ 有病态利他主义的人表面上总在帮助别人,但帮助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甚至对被帮助的人也没有好处。”这一类人的本质也是自恋,她们需要通过付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对养育者来说,他们也最有可能被孩子需要,而这份强烈的需要也正好满足了自己的自恋。他们过度溺爱孩子,让孩子沉溺在自己的保护伞下,但后果其实是害了孩子。孩子可能因为溺爱而过度肥胖,也可能因此成长为一个游手好闲,甚至为非作歹的孩子。他们会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所以缺乏同情心,善恶不分。这样的爱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一把畸形之爱的刺刀吗?还有一类父母, 他们觉得孩子和自己之间不应该有任何界限,孩子的日记他们有权利看,孩子的决策他们有权利干涉,甚至他们自己的烦恼也可以毫无保留的讲给孩子听。但这样一来,孩子的自我空间被完全剥夺,甚至孩子无形中还要替父母背负起那些他们无法化解的愤怒和敌意。我有个朋友就总是抱怨她的婆婆和老公。因为公公已经离世了,所以结婚后他们和婆婆住在一起。每天晚上婆婆必须要等老公回家才肯吃饭,有的时候老公加班,她也会一直等。而且,每天晚上都会听到婆婆和老公抱怨一整天的家常里短,似乎要把所有的情绪都宣泄出来才肯停止。不止如此,有几次婆婆说觉得身体不舒服,还要求老公晚上和她睡在一起,说是方便照顾她。很明显,她的婆婆已经完全入侵了他们小家的界限。即使儿子长大成人,她依旧把他当成孩子,同时也不顾媳妇的想法,依然要求儿子以自己的想法为先。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曾说:“6个月前的婴儿和母亲的共生是正常共生,而之后的共生都是病态共生。”这是因为,健康的父母的爱最终都是应该指向分离,这样孩子才能有机会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一直想要和孩子共生在一起的父母,他们在满足自己“被需要”和“说的算”的感受时,却折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如果你觉察到自己父母的爱是有毒的,给你如下的建议,希望你能够保护自己,并拥有自己说的算的人生。首先,希望你能够建立清晰的“自我认识”。在父母的影响之下,你可能会充满无力感。学着接受自己当下的样子,不要过度责怪自己,但也不要为父母开脱。此时你的愤怒是正常的,学着适当的发泄,会让你好受很多。其次,你应该学会在情感上和父母保持距离。即使你成年,你的父母可能依然会肆意的利用你,否定你,所以你要学着不被他们所影响,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必要的话和他们保持物理距离。最后,希望你能够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学着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同时,你要觉知到你可能会在无意间内化父母爱你的方式,并操控你所爱的人。当你觉察到这一点,给自己按下暂停键,学会控制和改变。原生家庭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铁,但你只要努力就能够逃离它。而如果你为人父母,希望你能够明白,孩子不是你实现目标的工具,不是承载你安全感的港湾,也不是你找寻自我价值的方式。给孩子独立和自由,放下养育者的自恋,才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