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可以被“青春期的孩子”打败,但不能被打死

么利华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11-15

弗洛伊德说六岁以后没有新鲜事,意思是六岁之后发生的事,其实在六岁之前都已经发生过了,只是换了包装。当然,青春期也并不例外。

当青春期来临,向前迈入青少年之列,还有一半要回头处理此前的旧伤。一如青少年一面是对未来独立的向往一面是对昨日的依恋。

然而青少年比此前更有力量。比如,当儿童和小朋友互动时受了委屈,当成人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感知并替代儿童,当儿童因为害怕成人,不敢、不能表达而压抑内在感受,儿童是没有力量来对抗这一部分的,青少年则不同,他们会借由成长的力量,真切的表达和碰撞。

因为青少年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寻自己,要知道自己是谁, 要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如此一来,那些原本每天发生、没有完结的事件就会跟随进入青春期,成为青少年发展性任务一部分。

然而,这些没有解决掉的前行的阻碍如成长中埋的雷,青少年因为成长使命也因为力量, 会将其逐一引爆,青春期因此被定义为“叛逆”。

自卑的王子雇了一个“夸奖师”(点击)

如果此时其成长中面临的诸多困境能被成人理解,局面将可控。在青少年的经验中,也就有了雷安全引爆的体验。相反,如果打压或持续突破其边界,青少年就会错失成长中安全排雷的良机和体验。

然而,能耐受住青少年的折腾不易。而我想说的是,被青少年打败了不要紧,别被打死就好。恰恰是在和父母的碰撞中,青少年才习得边界,懂得如何和权威打交道的。也是在与父母安全互动的体验中,他们得以向外走得更远。

我不知道我是谁

绘本《我不知道我是谁》的主人公兔子达利B,在他的生活中充满了烦恼和疑问,他是谁?他对自己一无所知,当可怕的黄鼠狼洁西D出现在森林里时,这只兔子达利B找到了所有的答案。

青春期孩子就像免子达利B,不知道自己是谁,在找寻自己的同时还面临繁重的课业,性生理、心理的变化,青春期的发展性任务以及此前成长中的旧伤旧痛。

青少年,内在身陷两军对阵的冲突。要么抑郁、把自己向内包裹起来,要么像斗士,独自悲伤孤独,当怒起心头,伤人伤己。

曾老师说,青春期的一个任务是让成人失控。其实,他们的内心又是何等失控。抑郁、失控成为他们的主基调......

养育青少年,当浑身带刺的与周围碰撞,脑补一下,甚是壮观、惨烈。

一个家庭治疗的案例中,当兵的父亲痛哭失声,名牌大学毕业的妈和能带得了一个团的爸,竟管不了一个青春期的娃。面对青春期辍学在家曾经是学校前十、无比聪明的儿子,他说他几乎要跪求儿子......痛苦到无数次想用抽屉里的家伙崩了自己......

我能感受到那内心无以名状、痛彻心扉的痛。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面对青少年时的绝望。

有位爸爸告诉我,青春期的儿子在家闹时,有很多瞬间,他们不想要这儿子了,当妈的都有杀了孩子的心......一向乖巧、听话的孩子,怎么一夜间像个魔鬼,不学习,一天24小时,要闹上10个小时,有时还动刀威胁......妈妈整天以泪洗面。

当了解到童年的单纯、成人的说啥是啥、家庭情感的疏离,爸爸似有领悟。原来在孩子成长中,从来是被当成小宝去对待和养育的,青春期的断崖式变化到来,让父母措手不及。这个浑身长满刺的青少年,每天耗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闹的青少年,就是为了要折腾出他是谁!


当局者迷、痛苦,青少年何尝不是。他们全身心投入演这样一出看着父不慈、子不孝的大戏不就是感受到爸妈关系的牢固和力量,才放心大胆的去闹吗?一天10几个小时的大戏,这是多有生命的力量!

我和这位爸爸说,夫妻可以难过痛苦,可以有各种想法和念头,可以把痛苦互相倾倒,也可以找朋友支持。可以被孩子打败,认输,服输。但绝不能逃跑、切断关系,但一定要在最难的日子里、在这段关系里留下来,在青少年的世界里存活。

我想,也许有很多父母恨不得马上逃离。

幸运的是,多数人和这两位父亲一样,挺了下来。有的选择放手,令青少年多了很多空间,更多的是寻求帮助,在失控中注入理性。

青春期为了主权、边界而战

恬恬是一个很文静的女孩。在她有限的人生体验中,爸爸向来是严厉且在家里说一不二的人,妈妈则一味跟随。初中时她发现在父母那没有足够的安全,日记、手机常被翻看,自己据理力争从来都被各种理由拒绝,有几次拼命坚持至冲突,父亲将其暴打,妈妈没有丝毫阻拦。

不知何时恬恬成了一个寡言、没有棱角的好女孩。

不知何时,恬恬开始浑身疼痛,查遍大小医院无果。

一次偶然恬恬走进咨询室。原来恬恬的疼痛是对父母隐匿的对抗。既然你们希望我按照你们的意愿被活着,现实中无法完成对抗用身体来达成。因为病了,父母对恬恬的期待就会降到谷底。现实中无法完成的胜利在隐匿中达成。

在这场隐匿的没有冲突的战争中没有赢家。

青少年在找寻自我的过程中,当边界屡屡被突破,潜意识会出来帮忙以隐匿的形式表达。明争不行就暗斗,双输。

青少年需要边界,需要知道自己是谁,这是成长使然。

我们的文化,认为青少年叛逆是不好的,甚至令我们对青春期充满恐惧。特别是在状元情结的文化背景下,身处学业压力极大的环境,最好个个都还像小宝一样,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只学习就行,什么青少年发展任务,通通不要管。

然而,青少年的成长就是这么坚挺。家庭大战于是经常上演。

如果在和父母的对抗中,父母坚持了下来,抱持住了青少年。当这段时期过后,他们会做回你想要的那个孩子。换句话说,他们只有在对抗中才能摸索出边界,知道如何和权威相处。这也解释了,为何有很多青少年辍学,但过了一段在父母看来非常艰难的时期,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重回校园,加入正常学习生活的原因。

如果父母过于强势,屡屡被挫败的永远是孩子,那么孩子会习得和权威相处后的无力感,因为内心体验是,我永远打不过父母。当然,他们也可能眼见无法明争,转向暗斗。一如恬和父母,双输。

父母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死

凯为人热情忠厚,团队里的小伙伴都特别喜欢他。奇怪的是,每当一个大的团队项目实施,明明凯可以完成得很好,却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一次次失误,让他错失很多良机。

高二那年,凯意外的失去了父亲。此前,凯一向叛逆,聪明的脑袋不好好用功且和父亲对抗多年,高二那年,他突然想明白不能再混日子了,要好好学习,当开始努力时,父亲离世。

这在凯的认知中保留了可怕的印象。当自己想要成功,父亲死了,只要自己想要成功,可怕的事情就会发生。

咨询中,凯一次次的失声痛哭,他恨自己曾那么对父亲,恨父亲这么早就离开他......

当然再往下看,还有凯对父亲的内疚,不好好学习让父亲气了那么久,有对父亲的期待,期待能看得见自己的努力,有失望,即期待后的落空,更有对父亲深沉的爱。

凯是幸运的,他发现了哪里不对,走进咨询关系,将此前没有完结的情结进行了梳理和疗愈,但我想,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在成长中自以为将父母“打死”,而最终无法走向成功呢?


你的吃品里,藏着你的命运(点击)

青春期的成长就这么几年,于青少年却是一辈子的事。负重舔伤前行的青少年不易。

那长了个成人面孔,做着成人的事说着成人话的青少年,常常和成人冲突。

可以冲突,青少年需要引导,需要立规矩;可以成人赢,但不能羞辱青少年;可以青少年赢,但成人可以被打败,不能被打死。

打败成人,说明青少年有力量;搅得全家不宁,说明青少年力量还挺大。可如若成人被打死,从与青少年的争斗中退出,也许冲突激活是的成人此前成长中的伤,仔细想想,是什么激起了你在冲突中要逃掉的欲望,厘清了这个,也许于你,于孩子,于你以后当爷爷,都非常的有助益呢。

别忘了,青少年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们长大后和权威的关系,当青少年在和父母抗争的过程中被打败没有被打死,青少年就有了以后和权威对抗的经验,而不是不敢抗争或内心只要一有成功的念头,就会有可怕的惩罚等着他的信念。

青少年的成长就这么几年,坚持住,值得。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借由它,让我们的过去获得意义,现在和未来诞生

2021-03-22

女人30+:“我有本事有钱有爱,为什么还是没有安全感”

2021-03-22

你吃的不是食物,是寂寞

2021-03-22

聊聊女性的恐惧

2021-03-22

父母真的犯了那么多错吗?

2021-03-21

缺爱的人,都有这两个特征

2021-03-2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