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内卷」到哭是种什么体验?如何避免万物皆可卷陷阱
这年头,“内卷”是一个热词。
讲真,身边很多朋友都被卷哭了。
昨晚11:30,一个朋友给我发微信,“我已经连续加班两个月了,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一串裂开、哭泣的表情。
他说,作为职场社畜,他根本不敢正常下班。因为,他的同事在加班,他的顶头上司在隔壁办公室加班。更甚,他们公司老大搞了张加班统计表,每月对加班结果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给表扬“胡萝卜”,后十给狼牙“大棒槌”。
一群头发都快被卷秃了的“打工人”。
除了在职场,很多人的家庭生活也逃不开“内卷”。比如说,养娃内卷。
闺蜜所在的公司,一众海外留学回来的同事。她们孩子的教育更不在话下。后来,闺蜜怀孕了。怀孕期间,她就开始胎教,听各种英文儿歌。孩子还没开始讲话,就开始双语教学。再往后,英文辅导班的钱大把大把的砸。
作为父母,你们也许不惜一切,在孩子这个“吞金兽”上投入大量时间,金钱,精力。比如,抢占学区房,报满兴趣班,监督做作业,送他们参加各种社交,超前学习,十八项全能。
“比他更优秀的孩子比他更努力,我不这样不行啊。” 你拍拍自己的胸脯,叹曰。
非如此不可吗?
很多朋友双手一摊,眉头一蹙,很是无奈,“你以为呢,谁想啊?我也想准时下班,我也想快乐养娃,可是,这不是没办法吗?”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角度来分析这个现象。
一是来源于对有限资源的竞争
内卷,从外部环境因素来讲,和资源有限有关。
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这样解释“内卷化”:当资源有限时,竞争者通过压榨自己,以增加竞争力。
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
如果想让孩子在最好的学区、最好的师资班学习,绝对是要撸起袖子去抢名额的。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顾佳就做了个榜样,不仅背了贷款买了一套幼儿园旁边的豪宅,还为幼儿园的董事夫人王太太提鞋,好让儿子入学。
当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大家只好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但,如戈登威泽所说,“也是由于资源有限,竞争者们往往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所处的层面却没有任何变化或改观。”
这就好比江湖中有一本《葵花宝典》,练了以后就可天下无敌,所以大家都想得到它。但有一天,这本宝典被公开,人人都可以练。那这样的结局,就是所有人都练了,都天下无敌了,也就没有天下无敌。
这样的行为,就成了一种自我懈怠和内耗。
二是来源于连锁的剧场效应
如同文章开头“疯狂加班”的朋友,“督促娃不断超前学习”的闺蜜,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得不”。
“我也不想的呀。”“没办法,是被逼的。”
做这个事情时,他们似乎不是个有自由意志的“自然人”,而是成为丧失独立选择权,让自己的外在行为被神秘力量裹挟的“木偶人”。
而这种“不得不”,可能和“剧场效应”有关。
如果大家一起在一个剧场里看戏,有一个人为了自己看得更爽,就站起来看。因为他站起来,有人就看得不那么爽,也不得不站起来。最后因为剧场的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直到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看了整部电影。
而从“剧场效应”出发,再往深层走一步,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东西:
第一,这里面可能有工具理性的集体潜意识影响。
哲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以效率、结果为判断标准的“工具理性”压倒了以价值、意义为标准的“价值理性”。
因为效率、结果这些东西清晰,明确,就像企业的KPI、孩子的学习成绩,容易衡量。相比较而言,好奇心、求知欲、人格完整性这些与价值、意义有关的,似乎显得“晦涩模糊”而且“不接地气”。
所以慢慢地,大家也就变得越来越关注效率、目标,并且把每个人都当做完成目标的“工具人”。这是集体潜意识的作用,也是为什么会出现第一个站起来看剧的原因。
第二,这里面有个体的自动化行为反应影响。
因为进化的作用,我们的人脑有一种自动导航的模式。
比如,当你在剧场里从坐变成站后,你的视野宽阔度马上变好了。
再比如,当你因为连续加班被领导发现,进而在公司会议上当着所有的员工表扬了一通,那么你“加班”的这个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换句话说,当你在生活中做了一些行为,而且能从行为中得到即时强化,获得即时收益,那么下一次我们就会有更高的概率去执行它。但是当你从行为中得到惩罚(比如一下班就走人,被领导批评),那么你就会减少这个行为概率。
久而久之,保持高频加班,减少下班就走人,就在一次一次的即时强化和惩罚下,变成了大脑的自动化反应。
于是,你明明不想却还是被“卷”,并且一边高声呼喊,“臣妾好无奈,好无力……”
三是来源于不够真实的自体
其实,也有一些活得不那么“别扭”的朋友。他们遵从内心的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朋友Jenn,辞掉了众人羡慕的伦敦投行公司,告别“白骨精”身份,跑去一个遥远的国家做义工、旅行间隔年。众人跌破眼镜,毕竟每年将近7位数的年薪,她说扔就扔。
她却笑笑说:“我不喜欢每日像一只定时闹钟,起床、上班、下班、回家、睡觉……这样的生活只要剪切下一日,按照复制粘贴,就等于一生了。”
“我也不喜欢跟数字、模型、经济打交道,虽然花了很多年在专业上,又花了很大的心血才从众多竞争者手里争取到这份工作,但放弃时我居然是松了一口气。”
Jenn对自己是诚实的,喜欢还是不喜欢。很多人羡慕她的洒脱,却坦诚自己做不到。“梦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他们无法放弃主流价值的评判标准,只能屈从于“他者的欲望”,让父母安心,亲朋赞叹,社会认可。
这里面的重要区别,个体是否拥有一个温尼科特所说真实的自体。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母亲很好的抱持,及时的回应需求,那么他就会逐渐围绕自己真实的感受去构建自体,也就是一个真实的自体。
他们在生活中,也更能根据内心的标准行事,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非将自我嵌入一个外部的系统里,被外部世界的“定义”“规则”所绑架。就像但丁所说,“你随我来,让人们去议论吧,像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呼啸,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
但,如果成长中婴儿遇到太多挫折,比如养育者(如母亲)通常不想或不能及时回应,反而要求婴儿调整自己适应母亲时,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围绕着母亲的感受和需求去构建自体,逐渐发展出了虚假自体。
拥有虚假自体的人,就如温尼科特所说,像是戴着一个“真皮面具”,虽然看起来行动、功能与正常人无异,但却感觉不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借来的人格”。他们的内心可能空空如也,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方向。
这样一来,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可能也更容易陷入“内卷”的焦虑中。
如何逃离“内卷”?
其实,很多人按照外部的标准活完一生,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你想遵从内心的愿望,不被外部的规则“卷走”,更真实地活着,是需要付出一些努力的。
你要学习“独立”,去构建更真实的自体。
学习追随内心最炽热的想法,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一直活在别人的安排里。学习自己定义自己的价值,而不是盲目认同多数人的价值观。
你要保持“自知”,去切断连锁的自动化反应。
当我们可以不断地认识自我,将潜意识的冲突影响上升到意识层面,那么这份来自潜意识的影响就会相应减少。
所以,我们可以去保持一份专注和觉察。当自己的选择跟大多数人不同而焦虑时,懂得去感受和分辨。当同事比拼着加班时长以获领导夸奖时,跳出来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效。当自己明明有想要的梦想却屈从于外部规则时,去看看有没有一份把自己真正活出来的恐惧。
同时,也可引入一些正念的练习。去训练自己对于呼吸和身体感受的观察,练习对自我和外界关系的觉知,这份专注力、觉察力也会慢慢给你一个空间,在每次的“内卷”袭来导致你自动化反应前,按下暂停键。
你还要付出行动,去拓展受限的资源。
当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有限的资源,那么不妨跳出舒适圈,像一个“拓荒者”去开拓未知的资源。
我为“爱自己”这个骗局花过多少钱?(点击)
如Jenn一样,当她踏出舒适圈,去面对未知的恐惧,勇敢地面对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扩大内心的半径,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后,她的内心也更加的真实,坚实,富有底气。后来,她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
“我最终发现,自己喜欢的是经历和体验。去深度地体验生活,并且用文字去记录。这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真正想要过的人生。”Jenn说。
当你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2021-03-27
2021-03-24
2021-03-29
2021-03-28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