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在孤独中求死,在关系中重生

木棉空间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11-15
千与千寻:这部给成年人的动画,你真的看懂了吗?(点击)

最近,看了一部关于“创伤”题材的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这部电影豆瓣评分8.8分,在2016年也是全年“卖座”的电影之一。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爆出的最大“冷门”,是这部电影被淘汰出局。

电影围绕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展开,孩子胎死腹中、爱人患病离逝、唯一的好友变成痴呆,这个男人频频被“厄运”砸中,似乎完全不被命运眷顾。面对人生的重重困境,他心灰意冷,一心“求死”。

被困在“孤独”深渊中的男人,在历经了一系列命运的“考验”后,伴着痛苦与欢乐、泪水与笑声,最终被邻里之爱温暖,在关系中被疗愈。

不断“丧失”,心生“绝望”

村上春树说过一句让人“哀伤”的金句——超过了一定年龄,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对你人生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手中滑落。

这句话放在男主角——欧维身上,虽于心不忍,却也再贴切不过。
欧维自幼丧母,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但亲眼见证了“一边葬礼、一边婚礼”的人生无常;在缺乏母爱的环境下长大,又目睹相依为命的父亲被火车碾过身体,在突如其来的意外中惨死。

从此,那个会驾驶“萨博”汽车,带着他在路上驰骋的父亲;那个会在他遭受惊吓后,温柔地将他揽入怀中的父亲;那个在遭遇成人“霸凌”,突然现身“制服”坏人,为他“撑腰”的父亲“消失”了。

痛失父亲后,为了从火海中救人,他又失去了仅有的房子,长大后的欧维彻底沦为了无家可归的“孤儿”。虽已成年,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对于客体、对于关系、对于爱的渴望丝毫没有消减半分。

在惨遇一连串致命的打击后,身无分文的欧维在火车上“邂逅”了热情、美丽的女孩——索尼娅。对方的出现仿佛就是他暗淡人生的那束光,将他的生命瞬间点燃、照亮。

两人情投意合,没有试探、没玩欲擒故纵的“把戏”,有的只是彼此坦诚相待,把一颗心“捧”给另一颗心。两年后,那个爱穿红色复古系带高跟鞋、棕色短发、爱看书、爱笑的女孩成为了欧维的妻子。



他和她一起跳舞、一起成长、一起喝下午茶,共同孕育一个新生命。迟钝、木讷的欧维为即将出生的宝宝亲手打造了婴儿床,站在一个父亲的位置“翘首以盼”新生命的到来。但一次出游,索尼娅在车祸中丧生,那尚未出生的小生命“胎死腹中”。

突然间,妻子成了一个残疾人,身患癌症后悄然离世。

不断的“丧失”让欧维内心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空洞”,那些曾经“拥有”又不断“失去”的体验,最终将他拽入了“绝望”的深渊。


被社会“抛弃”,成了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

电影中的第一个镜头,是欧维在花店买花前去“祭奠”他的妻子——索尼娅。在付费的过程中,有位老太太临时“插队”,这让欧维很不爽。他会厉声要求对方往后站,为一张打折券的事,他也会跟收银员“理论”半天。

每个清晨,欧维都会捡拾社区的烟头、检查所有车库是否锁好、清理沙堆中孩子们的玩具……在安心做完这些“工作”后,才驾车去单位上班。

从这些细节中不难看出,欧维是一个人格“僵化”、有些刻板、做人做事过分“循规蹈矩”的老头儿。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类人其实在生活中会向往一种“简单”、“稳定”、“有节奏感”的生活,会很惧怕生活发生“变化”、会担心在生活中失去“掌控感”。

因此,一个持续、稳定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欧维并没有那么幸运,在失去生命中所有重要客体之后,59岁的他遭遇单位裁员,面临“晚年失业”的危机。

在一个工作日的早晨,他被人叫去办公室,在经历了一轮“审讯式”谈话后,欧维被工作了43年的单位“解雇”了。而临别之时,颁发给这个白发老人的不是高额奖金,更不是热闹的欢送会,而是一枚全新的“花园铲”。

而这样的“辞退”,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欧维“致命一击”。失去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他而言意味着不被需要和认可,更意味着与自己前四十三年的人生突然“断裂”。

从单位回家的途中,欧维去了索尼娅的墓地,跟爱妻告别。回到家后,他从冰箱取出食物、联系通讯公司,一边哼着歌一边“拾掇”自己——打上领带、穿上西装,在扭头看了一样索尼娅的“遗照”后,欧维坚定地踏上了“求死”之路,用绳索套住了自己的脖子。

被社会“抛弃”,成了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年迈的欧维再也无力承受命运的“重创”。为求“解脱”,他选择了踏上“死亡”的征途,在另一个时空与所爱之人团聚。

被邻里“入侵”,阻断了“死亡”之路

在电影中,欧维一共尝试过6次自杀,却屡遭失败。

一个心心念念“求死”的人,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被“死神”拒之门外?观察电影中的细节,你会发现他多次的“求死不成”都与周遭的人、事、物有关。

第一次自杀,被新搬进社区的邻居一家打断。被绳索勒住脖子的欧维,透过窗户看到窗外混乱的场景,难以忍受。他解下绳索、一个“箭步”就冲到了门外。热心肠的他言语刻薄,却还是帮邻居把车倒进了正确的方位。

第四次自杀,他将自己关在车里,想用汽车尾气结束生命,被憋醒后冲出车库,又被挺着大肚子的女邻居“求助”。因为对方不会开车,请求他送自己去医院看受伤的丈夫。这一次,欧维不仅“照做”了,还帮助邻居看孩子。

第五次自杀,欧维来到了火车站台,本想用卧轨的方式做个“了断”。可看到有陌生人晕倒在铁轨上,眼看火车发出“轰鸣”声、步步逼近,而周围人都在“冷眼旁观”,他一跃而下将人救起。

最后一次,他气急败坏,想吞枪自杀,突然间门铃响起。当穿着背心、裤衩,提着枪的欧维怒气冲冲地推开门,看到妻子生前的学生无家可归时,他的自杀计划再一次“泡汤”。

欧维被邻里“入侵”,阻断了“死亡”之路,多次“自杀未遂”不是他不想死、不敢死,而是有他人、他事的“介入”,有各种关系的“缠绕”。

告别“孤独”,在关系里“重生”

欧维59年的人生,频遭厄运、极度坎坷——丧父丧母、丧妻丧子,似乎人生中最大的不幸都砸在了他头上。晚年失业后,他在被“抛弃”的那个瞬间对人生、对世界都绝望了,“求死”成了他最后的“救赎”。

他一头栽进孤独的深渊,蜷缩在自己坚硬的壳里,对周围的人言语刻薄、凶神恶煞,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有伤未愈。这个别人眼中的“怪”老头,看似冷面、暴躁,其实“童心鹤发”,怀中揣着的是一颗温柔的心。

新邻居的到来给他增添了许多麻烦,但在医院陪着两个孩子绘声绘色地读故事书,让没有做过父亲的他体验到了童真、童趣;去邻居家取水管,帮老太太修好了暖气片,当他偷偷告诉痴呆好友自杀的计划时,对方死死拽住水管,用眼神对他说“不要死”。

他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收留无家可归的少年、帮助街坊邻里、收养受伤的流浪猫、帮社区男孩修自行车……

看似邻居们时时刻刻都在麻烦欧维,实际上是不同的关系“陪伴”和“扰动”了欧维的内心,让他慢慢体会到了人际之间的“互动”与“温暖”。

为了帮助痴呆老友免受“白衬衫”的欺压,欧维第一次求助“外援”。这次整个社区的人都站在了他身后,群体的力量、互助的温暖,最终打败了“白衬衫”。

那一刻,欧维再次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上,他并不孤单。

当女邻居生下孩子,欧维小心翼翼地抱起新生儿的那个瞬间,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笑容展露。

傻孩子,别把父母的恨当成爱(点击)

影片的最后,在那个飘雪的早晨,欧维闭上了双眼,安然离世。但这一次,他是带着满满的爱离开的。

欧维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内心并不“孤独”,因为他早已在关系中获得了“重生”,被邻里之间的爱与温暖治愈。

曾奇峰老师说过,人生就是一个创伤的连续体,生命始于创伤,然后终于创伤。

我们生而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会遭遇大大小小的创伤,在并不平坦的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会经历一些艰难时刻,陷入“孤独”的泥沼。

对于“孤独”,荣格学派曾有过一个比喻: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孤独的猎手”,等待有一天“偶然撞遇”一件珍贵的宝物。

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对“爱情”的“诠释”,而在我的理解范畴内,这个隐喻所“诠释”的是更宽泛的一种人际关系,“孤独的猎手”不只是在等待某个男人或女人,而是在期盼一段“人我关系”。

说到底,即便人生来孤独,终究需要陪伴、需要关系。



那些以命相搏的亲子关系里,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部分

2021-04-02

为什么你离不开“错的人”?原因就在你的“隐藏人格”

2021-04-02

付丽娟教你如何读专业书籍(第二回合)

2021-04-02

“雪姨”王琳拒绝“相亲对象”被骂矫情:越完美,越害怕

2021-04-01

清华学霸家庭背景曝光!读完以后才明白:所谓天才少年,不过是把握了3-8岁黄金期

2021-04-01

妈妈的爱会变吗?

2021-04-0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