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讨好、内疚、不配” 如何停下自我攻击?

么利华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11-15


183次长期来访者分享: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点击)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我们称他为小A,他所带领的项目团队经过打磨,成为行业佼佼者,于是他有了更大平台。一次,可能会给他带来更多项目机会的见面会上,他喝多了,自认为给对方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以致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抑郁。

他的脑袋像车轱辘一样的回顾着那一幕,自责自己在重要的机会面前,竟然如此失态——他沉浸在无边无际的灾难性后果中。

不管旁人如何劝解,可他依然自责,控制不住的自责。

他的情绪低落极了,打不起精神做任何事,并接连因为自己的情绪状态,错失现实中的其他机会,这引起了他的警醒......

说到这,大家很容易发现这是典型的自我攻击。那自我攻击都有哪些表现,他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终结呢?

自我攻击的诸多现象

“自责、内疚,做错事、自己不放过自己,”就象是开篇的小伙,这些都是典型的、容易识别的自我攻击。事实上,还有很多隐匿的自我攻击,比如讨好、不配得感、心因性疾病等等。

小薇是家里的独女,父亲是霸道总裁,是家里的晴雨表。按小薇的话讲在家族里享有至高的地位。所有人都要看他的脸色。

小薇的认知里,爸妈似乎并没有架可吵,可家里总是弥散着紧张的气氛,这让她活得不舒展,总感觉像处在战前的寂静中,接下来会发生点什么。

因为妈妈的隐忍,小薇除了对爸爸顺从,对妈妈也总是察其颜,这让小薇对识别他人脸色极有鉴赏。印象中邻居常用一个词表达对小薇的喜爱,“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小薇当时不明白,长大了当身处团队中,她终于明白了那句话的含义。她不惹事、不冲突、勤快,她有着看着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她总感觉哪儿不对劲,比如和人无法深度交往,自己对自己有较低的评价。她感觉自己活在别人的世界中,没人想她内心的感受。因为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别人的脸色、别人怎么想上。

可她在哪儿呢?


原来小薇是移情性的把早年相处的模式搬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她习惯性的用忽略自己的方式来讨好他人......

小薇眼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别人重要,她不重要,再往下延伸,都是她不好,别人值得而她自己不值得被重要的对待......

说到这,也许大家已经清楚的看清了小薇的讨好和内在深深的不值得,这些也许都是手牵着手到来的,隐藏在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当中。

这就是隐匿的自我攻击。不值得、不配得,也许是隐藏得比较深的。当早年的被养育,令一个人内在形成我不值得、不配得的认知。这就好比在一个人内在形成一个空洞,并形成深深的匮乏感,当意外的得到了自认为不该属于自己的,又会深深内疚自责于自己的本不该得到,不该被好好的对待。

自我攻击可谓无所不在。

自我攻击的源起

自我攻击也许你会认为防不胜防,如果想要停下来,首先要认识它,识别它,那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自我攻击实际上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态度。

我们知道我们所有的人际互动的模板一定来源于早年的被养育。这同样是自我攻击的起源学解释。

克莱因认为,每个人生出来都具有毁灭世界和被世界毁灭的幻想。因为当妈妈子宫那个熟悉温暖的环境被破坏掉了。婴儿出生时感受到的是世界对他的敌意,他可能会被伤害。此时他既有想要去毁灭这个世界的欲望,也同时有被糟糕的世界所摧毁的恐惧。

当一个人刚出生时,原始攻击性没有被妈妈抱持,那些没有被抱持住的攻击性会退回幻想,变成无边无际毁灭和被毁灭的灾难,被幻想夸大的攻击性就很难再被带回现实中。


而当原始攻击性被妈妈抱持,婴儿那对世界感受到的极度不友好、危险、迫害,就会在妈妈充满爱意的照顾下被消融。而婴儿的内在也会生出爱意。这就形成了妈妈爱孩子,孩子也爱妈妈,也会爱妈妈,这个良性的双向互动。

此后,在和妈妈的关系中,婴儿有了足够爱的体验,他还会发现关系之外的父亲。只有当父亲母亲在孩子心里慢慢稳定下来,孩子心智才能发展到俄期。

此时儿童内心会充满矛盾与复杂。我们拿男孩为例,刚开始男孩以为自己是妈妈唯一,这时发现了还有爸爸,而爸爸妈妈才是一伙的,如此复杂矛盾的情感令男孩和爸爸竞争。

如果爸爸在此时能轻松、温和的应对这一切,小男孩会因为父亲的爱,也爱自己,既而认同男性特质,变成和父亲一样的人,他便会允许自己通过认同父亲来竞争,并且在日后能允许自己充分地释放攻击性。允许自己破坏性的幻想得到转化,让攻击性能象征性的落到现实,以此来发展和反省自己。

也就是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妈妈极尽所能的照顾,让婴儿被破坏的幻想消融,还是爸爸由衷的喜爱、轻松、温和的态度,涵容孩子想要攻击的幻想,都会令一个人早年的攻击性得以消融、转化或是在父母的爱意中得以矫正。

相反,如果在婴儿刚出生头几个月或更长时间,妈妈长期持续的态度是指责的、忽视的,爸爸是严肃、冷漠的、缺席的,将导致一个人早年原始被迫害的幻想,在俄期中想要攻击排挤同性父母的幻想,以及由这个幻想所带来的被惩罚的恐惧,形成向内过度的自我攻击。

而当一个人过度自我攻击时,内在会被焦虑、恐惧等情绪填满,令其无法看到现实,也会让一个人停止觉察和反思。只有在适度的自我攻击时,比如适度的内疚是一个人适度的自我攻击,这才会让一个人在现实中不断反思自己,矫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而我们所要做的不是让适度内疚这样的适度自我攻击消失,而是不断调整过了度的自我攻击向适度一端转化。

将对问题的固着,转化为觉察、反思继而改变的能力。

如何停止过度的自我攻击

文中的小A、小薇,如果他们能在自我攻击到来时,觉察到正在攻击的念头袭来,也许攻击的调性就会发生逆转。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觉察、反思。也就是在内在增加一个观察者的位置。

当念头的源起被看到时,攻击的念头在当下就会被分解,攻击的方向会发生转化,攻击的力道亦会发生转变。

也许很多人说,自己在当下无法觉察,也就是无法在内在找到一个位置,容纳观察者的角色和位置。

的确,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帮助自己转化内在过度的自我攻击的。

心理学家称,亲密关系中4-5年,心理咨询5-6年,都会令一个人在人格层面发生转变。也只有在一段关系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过了度的自我攻击才会发生转变。

因为在亲密关系中与咨询关系中,当我们带着信任、安全,试图用语言去抓取,组织,凝结那些散乱在头脑里的思绪时,本身就是被容纳和转化的过程。

对于一个有过度自我攻击的成年人来说,内在对自我过度的攻击所体验到的羞耻,绝望感,和早年没有被母亲足够好的抱持、没有被父亲足够温情的接纳的经历有关。

而亲密关系、咨访关系,就是在替换早年的容器,找一个新的客体来替代性的容纳、加工处理那些无法忍受的情感,然后再返回给本人。

过度的自我攻击需要转化,需要关系,也需要时间。


书非借不能读也,是真的吗?深度解析读书背后的心理

2021-04-07

183次长期来访者分享: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

2021-04-07

从今天开始,做个“难以相处”的人

2021-04-07

张子枫虐哭上亿人:弟弟出生后,我再也不是你的女儿

2021-04-06

《曾奇峰的心理课》:自卑者对伴侣的贬低,你看上我,证明你也不怎么样

2021-04-06

早年身体和精神上的饥饿感,足以让一个人死去

2021-04-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