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密关系中,委屈越多,分手越决绝

UM心理主笔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8-04

你的委屈,我们同款

她和他相恋三年,在去领证登记的前一晚终于闹翻了。

他狠狠丢下一句:“这辈子不会有人爱你!”而后摔门而去。

留下呆若木鸡的她在原地,喉咙像毫无防备被嵌入一颗钢钉,哭不出来。

她做了十恶不赦的事情吗?并没有。

她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哥有姐。母亲极度自恋,对父亲又十分掌控,世上最糟婚姻的典范就是他们了。

母亲整天一副不得势的皇太后模样,父亲屈从成了同伙。哥和姐在各自的家庭里鸡飞狗跳,唯独一致的是:把她这个妹妹视作物体一般的存在,无情使用。

姐结婚时,她刚刚工作不久,但还是奉上一定厚度的礼金和礼物;带着男友和姐姐姐夫四人一起吃饭,回来时本来顺路可以送她和男友回家,只因姐姐在车上临时的一个行程决定,就把他们赶下车,没有一句寒暄一丝歉意,只是卸货。

在这个家里,没有人看得见她的需求,存在感极其微弱。只有在迎合与讨好的时候,能见到丁点光亮。

哥嫂在她公司附近有一小套公寓要出租,她想和男友租来正好。嫂子乐意的很,因为可以省去房子被陌生租客糟蹋的担忧。

他们去中介评估了租金行情,市场价4000,哥以3850的价格租给了她和男友。

一年半后,嫂子找了个借口让她腾房,没有准备,限期一周。在男友的抱怨和冷脸下,她狼狈地收拾搬家,委屈只能独自咽下。

和男友在同一家公司的不同部门,男友耳闻目睹了她很多悲催事迹,多次建议她守住边界;她的内在程序仿佛只被植入了迎合,多一点自我,都无法兼容。

三年里,男友的耐性已经用光。他无法撼动她执着的软弱,对未来理想化妻子的形象一再受挫。

不知道他有没有发现,面对女友的委屈,他同样感到无力;为了防止这无力把自己击溃,他决绝地选择了分手。

“这辈子不会有人爱你”这句杀伤力极强的话,似乎也是吼给他自己听的。

委屈不是软弱,是控制的另一幅面孔

通常来说,一个人有多委屈自己,TA就在多大程度上缺爱。

持续地付出,必将对应的是未被满足的巨大坑洞。

同时也意味着,把别人体验为自我的一部分,内心台词是:我为你付出,你应该给我回报;我付出越多,你应该回报我越多。这是很自恋的内在幻想。

而男友的幻想是,自己会被女友排山倒海的需求淹没掉,最后葬身于她的黑洞,只能在恐惧的驱使下临阵脱逃。

进一步说,委屈是她的需要。

为什么有人会把委屈自己当成需要,满足自己难道不香吗?

很遗憾,对于一个早年没有被当作独立的个体去看见和尊重的人来说,就是不香。

唯一赢得目光投注的机会,就是被当作物品使用,或者奉献自己,为他人提供利益的时刻。

什么都不做,或者做自己,就得到父母的喜爱;对她而言,是陌生又遥不可及的天堂。

人们倾向于重复熟悉的事情,即便这熟悉让人万分痛苦,因为这痛苦提示自身的存在。

在没有习得新的痛快的模式之前,继续委屈自己是获得认可的唯一来源。看上去软弱,但对当事人来说,是强有力保障自己拥有一席之地的方式。

换句话说,她向人际间投射委屈的需要,关系中就回赠她无视、使用、抛弃。男友的“没有人爱你”以及悔婚,就配合她完成了一次强迫性重复。

可能有人会说,男友已经了解她在原生家庭中的艰难处境,为什么不能多给她一些理解和安慰呢?答案很残酷:就是不能。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往,都在等待被疗伤。

正如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娃所说:“压在婚姻之上的诅咒是,两个人往往在他们的软弱中,而不是在他们的力量之中结合;每个人都要求对方,而不是在给与中获得快乐。”

假设男友是一个很有自我确定感、内在结实的人,就不用担心自己被毁掉;因为他很清楚哪些部分可以对自己负责,哪些是对方丢过来的,可以满足对方什么,也不至于让自己崩塌;他会更稳定地待在关系中,构筑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安全感始于依恋,忠于持续

绝对一点地说:每个人都有创伤,这是我们的命运。

原本在子宫里待的好好的婴儿,突然被推进产道,不得不出生的那刻,创伤已成定局。

关键问题在于,婴儿如何适应照料者提供的养育环境,是否感觉到安全,TA将带着这些体验进入成年后的各种关系;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亲密关系。

根据依恋理论提出者Bowlby的说法:在这个世界上,从摇篮到坟墓,都围绕着各种亲密的依恋展开。他也在婴幼儿的行为中观察到并逐渐相信,由生物对安全的需要所驱动的各种依恋表现,贯穿人的一生。

婴儿需要与照看者有身体的亲近,这不仅促进情绪安全,更是确保自己在遇到危险时可以存活下来。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那些离开爱情就活不下去的人们,他们还真不是矫情。安全当前,人命关天。

可是对于手无寸铁的婴儿来说,很多人就卡在了求安全而不得的一关。

因为照顾者是不可控的,通常是妈妈自己有很多难以消化的情绪被孩子激活,或者是因为不得要领而长久无法和婴儿形成互动协调,导致婴儿内在失控,从此就划分出了安全和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分水岭。

更悲哀的在后面——婴儿必须适应阴晴不定的照顾者,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到依恋纽带的行为,都会被婴儿作为防御排除掉。

也可以这样说:一段坏的关系,要好于没有关系。

我们也可以理解那些小男孩的梦想是长大当科学家,成年以后就变成了:在一线城市有一套学区房。

这就是小孩子为了适应养育者而放弃掉自己的需要演变过来的。如若不然,他就不是一个好老公、好父亲,就会有被抛弃的风险。

至此还没有完。在寻求安全感这其中,还蕴含着另外一条重要线索:婴儿需要确认持续被照顾的“可获得性”,包括身体的,还有情绪上的反应性。

就像童话故事的结尾,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持续幸福,永不分离。

还有结婚典礼上的“无论富贵贫穷生老病死都不离不弃”誓言,都是在表达对持续性的渴望。

如果爱要持久,关系中的双方就要觉察自身的模式是如何在运转,而影响了爱的持续。

理解依恋在我们生命早期乃至整个人生的意义,就有机会在目前的亲密关系中窥见端倪,改变才真正成为可能。

过去的路不能重走,脚下的路可以选择。

无论早期被养育的环境有多恶劣,对此我们只有两个字:认了。毕竟生活有我们读不懂的诗,还有到了也没啥用的远方。

比起无意识地在关系中痛苦轮回,承认和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是一件更划算的事情;也是走向独立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被治愈的良好开始。

否则就要永远待在幻想里面期待伴侣为你改变,对你负责。

不仅要承受不安全感带来的恐慌,也可能会为需要这段并不理想的关系而产生羞耻感。这会让改变愈发困难。

人的精神内部会有一些婴儿时期危险体验的残留,比如饿了奶不来会死掉;要知道成年的我们手里是有些家伙的,明明能够自我满足,可偏不。

或许是忘了,这时候就要觉察在一个成年人的现实世界里,我能够为自己做点什么来安抚内在小孩的无助。

从小孩的位置,走向成年人的世界,需要一个决定,并搭配学习的过程。

这会让我想起以前自己经常做过的梦:我被坏人追赶到悬崖边,在坠落的过程中恐惧无比;但同时告诉自己,我不会有事的,这只是梦。

你以为战胜不了的恐惧,你不知道自己可以或正在承担。

亲密关系中,勇敢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才使得自己更完整;同时也具备了体谅对方的能力。

让彼此在真实的关系中,深情相拥。




作者: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双重束缚:自由与枷锁的搏斗

2021-07-29

《白蛇2:青蛇劫起》:谁是陪你渡劫的那个人?

2021-07-28

走进心理咨询,我终于不再是“受害者”

2021-07-28

“不幸”的童年,也有可能疗愈一生

2021-07-27

父母子女一场,我们互不嫌弃

2021-07-26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