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越丰富的人,内心越谦卑?

哀悼君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8-04



如果要问:行走在当代社会的现代人,最怕的是什么?

说过的话表达的观点,一不小心就被群起而攻之,莫名喷成筛子,应该算得上一个选项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没有什么是他们不敢否定的;他们全然不顾事实,胡言乱语,伤害他人却不自知。

面对这样无形的“暴力”,很多时候令我们感到既愤慨又无奈。

如同罗翔在一段评论这一现象时所说的:“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莫名其妙的勇气和自豪感。”

而与此相反,我们往往发现,知识越是丰富的人,他们对待他人和世界的态度却越谦卑。

所谓“大智者大谦。”谦卑,是一种既能够容忍和宽容自己和他人的缺点,也能够尊重他人的状态。既没有谦虚所多少带有的虚伪色彩,也没有从骨子里认为就是自己差的自卑感。

而“知识越贫乏,一个人所相信的东西越绝对,因为他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在这样一个信息丰富沟通便捷的时代,根本没有听过相对立的观点,其实是一个人不允许相对立的观点被接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这种对于知识拥有不同的态度所呈现出的,是一个人自体系统健康程度的差别。

谦卑代表了一个人相对健康的自体状态,即“虽然我并不完美,但我基本上是好的、没问题的。”

这说明一个人拥有强有力、具有活力的自体,能够提升自身能力,并满足自身需要。

而对于一个拥有病态虚弱自体的人而言,相对立的观点挑战了其“莫名的勇气与自豪感” 的夸大的幻想,这会让他们直面痛苦的现实,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我们相信没有人天生愿意成为一个“拥有莫名其妙勇气和自豪感”的人。

所以,我们也不禁好奇:是什么让这两类人,形成了如此之大的天壤之别?

与知识的关系,呈现的是一个人内在客体关系的品质

一个人与知识的关系,是一个人内在客体关系在外在的显现,也呈现了其成长过程中与重要客体的关系的品质。

健康的自体系统依托于成熟的理想化自体、成熟的理想化客体、以及成熟的超我,其拥有相对稳定的“自恋稳态”和适度的自尊,代表着一个人精神世界和客体关系的成熟与稳定。
  
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客体,还是一个能够给予自己滋养的客体?

这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密切相关。

01.沉浸在“夸大幻想”中,知识会被体验为一种威胁

从出生开始的婴儿时期,我们每个人就会面临很多不愉快的体验,所引发的糟糕情绪都需要依赖我们的养育者能够很好的处理,从而去获取足够的愉悦感。

那些会激起愤怒和敌意的情感,对未成熟的自我是巨大的挑战。

他们会超越婴儿的承受能力,引发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如果此时养育者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或者以同样愤怒的态度去回应,就会使原本难以忍受和包容的情绪进一步增强。

这也会让婴儿启动“夸大幻想”的防御。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持续终身的、半意识化的“夸大幻想”,即在内心深处都保留有一个信念:我是完美的,我是属于任何完美中的一部分的。

这个信念最初是用来避免或补偿生命最初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那些自恋损伤所带来的缺失、失败、挫败和其它糟糕体验的。

对于在早年的养育过程中有过太多没有处理过的自恋性损伤的人而言,这种夸大幻想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来说,那些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知识,此时会被他们体验为自己所未能征服的领域,会被体验为是威胁到他们完美的坏客体,从而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巨大的愤怒。

当一个相对立的知识观点出现,会重新激活他们那种没有被得到保护和安全的体验,他们会被强烈的情绪所淹没,继而对他人做出愤怒和挫折的反应,引发一些无谓的争论。

这也是之所以一个人不允许相对立的观点被接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根本原因所在。


02.成熟的理想化自体,让知识也成为“好客体”

而那些能得到过良好的抚育和积极、肯定的镜映的人,则会逐渐形成成熟的理想化自体,这仰赖于一个人与原始养育者之间的关系品质。

一个足够安全的关系环境可以让一个人感受到信任、被一种充满爱和可靠的气氛包围。

只有当与原始客体的安全关系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后,我们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进一步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用于防御痛苦现实的“夸大的幻想”, 会随着个体的成熟,让位于经过现实修正、积极的自我意向的成熟的理想化自体。

当一个人能够拥有理想化的自体,也就意味着:尽管存在不可避免的错误、失败和负性评价,但自体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稳定的自信,以“缓冲”由失望、挫败和羞辱所带来的自恋性的损伤。

这也是一个人能够做到谦卑的基础。

因为在他们的内心,当掌握的知识越多时,越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但这并不会造成他们认为“自己是糟糕”的体验,反而会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03.语言攻击与肢体冲突,是在抚平自恋创伤

在现实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人们总是容易把观点的争论上升为语言的攻击与肢体的冲突。

这其实是一个人用驱力的满足代替自恋满足的呈现。

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驱力的满足和自恋的需求通常是一致的,很多时候人们会放弃驱力的满足而去获得他人的赞赏。

而对于自恋满足是缺损和受挫的人而言,却是恰恰相反。

当语言的攻击与肢体的冲突发生时,也意味着一个人正在退行到用口欲驱力的冲动来抚平自身所受的羞耻性自恋创伤。

攻击,是因无法得到的镜映和理想化满足而产生的自恋性暴怒。

“不管别人怎么想,我认为的就是对的、就是事实。”是一个人为了弥补自尊所受到的毁灭性的伤害,通常所采取的夸大的防御反应。

他们还可以藉由贬低他人来处理自身对他人的嫉妒。

因为有着自恋性损伤的人的内在是空虚的,只有不断受到来自他人的赞美喝彩,实现对他人的全能控制,才能弥补这种空虚。

在此,我们无意贬损这些拥有莫名其妙勇气与自豪感的人,而是想让大家看见:在这些攻击与冲突背后,是他们内心深处深深的不安全感,以及无法确认自身的价值和自身在别人眼中的价值而引发的彷徨感。

04.早年自恋被满足,知识也会成为滋养

那些在婴儿和儿童时代得到良好的养育、积极的肯定和镜映的人,可以从原始客体那里获得稳定的自恋补给。

在他们长大后,也能够持续接受相关的客体所继续提供的这种自恋补给,而知识,也会成为这一补给的重要来源。

这也使得知识能够成为滋养一个人的资源,而不是被体验为一个威胁性的客体。

在能够得到持续的自恋补给的基础上,对父母的理想化也会变成一个人核心价值观的框架。

从早期对父母的依赖,到通过欣赏理想化的父母到欣赏他人,将他人作为榜样,一个人会成长为拥有独立观念和价值的个体。

这也意味着一个人的内在拥有理想化的客体,更能欣赏知识所带给自己的美好感觉,从知识中汲取精神营养。

在成长过程中从养育者那里所获得的对成就的肯定,让一个人能够形成成熟的超我,从而拥有自律和道德上的良知。

这样的人既可以满足自身的本能,也能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健康。

这些内化的标准整合进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成为调节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规范。不会动不动就对他人施以语言或肢体的暴力。

由此,那些得到良好养育得以正常发展的人,会逐渐形成成熟的理想化自体、客体及超我,获得更多的情感控制能力,更好地去面对失望和挫败感,而不必经常大发脾气。

他们也会慢慢放弃内心世界对好客体、坏客体的分裂,拥有更成熟而完整表征的客体。这也使得一个人得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去看待知识,去看待自己和他人与这个世界。

谦卑对待知识的人,拥有精彩的内在体验

懂得越多知识却越谦卑的人,越是能拥有精彩的内在体验,这些美好的体验也能够促进一个人的自体系统继续保持成熟健康的发展。

比如:从知识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确定性,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变迁。无论是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还是疫情、洪水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知识都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让我们获取能够坦然面对这个世界所发生的的事情的能力。

懂得的知识越多,也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更多的风景,对这个世界和他人拥有更多的感受。

以宽广的胸怀,去容纳更多不同的事物。

当一个人内心安定,就会拥有能够缓冲这些“冲击”的内在精神资源。也就不会用躁狂的举动去应对巨大的不确定性。

同时,懂得的知识越多,越会让人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这会激发我们求知的欲望,去探索那些从未接触过的领域。

这也得以让我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为我们的生命不断注入活力。

所以,越是拥有知识,越能让一个人谦卑。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而知识让我们见识到自己井底之外的大千世界,从而让我们不再固守井底,与人拼命争辩井外的世界就是只有井口那么大。


婚姻,越拯救越吃亏?

2021-07-31

原生家庭,不等于“原罪”

2021-07-30

亲密关系中,委屈越多,分手越决绝

2021-07-30

双重束缚:自由与枷锁的搏斗

2021-07-29

《白蛇2:青蛇劫起》:谁是陪你渡劫的那个人?

2021-07-28

走进心理咨询,我终于不再是“受害者”

2021-07-28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