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果你看到我难过,请告诉我
有朋友问:到底什么是共情和镜映?
到底什么是共情和镜映?
在我学习过的精神分析取向长程咨询实务系统课程里,这一课的完整题目是:《情感协调的共情和镜映》,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共情和镜映的前提是情感协调,即同调,也就是共情和镜映的双方要在同一个频道上。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李亚老师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十个月大的婴儿,不得不跟妈妈短暂的分离。当再次见到妈妈的时候,他流着眼泪。伸出双手要妈妈抱,妈妈慌忙快走过去,嘴里急急地说着:妈妈来了。妈妈抱起婴儿,让他紧贴在自己的怀里,婴儿在妈妈的怀里坐立不安,妈妈一边温柔地拍拍他的背,一边小声安慰着他。一会儿以后,婴儿安定了下来,他开始在妈妈的怀里四处张望,伸手指着屋子一角的皮球咿咿呀呀,妈妈轻轻地放他下去玩耍。
在这里我们看到,妈妈透过婴儿流着眼泪和伸出双手要抱的表情,了解到婴儿对妈妈离开的不安和痛苦,对妈妈的思念和渴望。妈妈慌忙冲过去,不安的表情和步子,她抱紧婴儿,带着歉疚的、温柔的语调,我们可以看到,妈妈的面部表情或声音的呈现,与婴儿的痛苦的情感相一致,这是跟婴儿情感协调的共情和镜映,以及随后被安抚下来的婴儿,重新开始建立起对妈妈以外的世界感兴趣,妈妈轻轻地放下他去玩耍。
老师还说:有一项研究表明,九个月大的婴儿被安排与母亲分开,然后让他们重逢,重逢后婴儿更喜欢看到母亲悲伤的脸,而不是愉快的脸。这表明,婴儿有一种需求,他们希望自己内部经历过的感情状态和别人脸上的表情有一种对应。婴儿希望自己内部经历过的情感状态与从别人那里看到的状态进行了匹配,这种匹配称为“交互情感”。
看到上面的描述,我想起了小儿子两岁多时,有一次大儿子从绘本馆借回来一本绘本,是日本著名科学绘本大师松冈达英写的,题目叫《好疼呀!好疼呀!》,上面画了很多场景:小动物们摔疼了,小女孩也摔疼了,宝宝们疼得大哭,Ta们的妈妈立刻跑过来,把宝贝揽在怀里,轻轻地念了一句简单神奇的咒语——“疼疼”飞走了,宝宝们就不哭了。
跟孩子们一起读完后感到很神奇很有趣,看完以后,每次小儿子哪里磕疼了碰疼了,我都会低下头很认真地给他吹一吹疼的地方,然后用手轻轻摸摸,再抬起手把手一扬,做个放飞的动作,嘴里一边说着:疼疼飞走了!
也确实很神奇!每次儿子一喊疼,我都会做这个动作;每次都有神奇般的效果。
吹完说完后,儿子立马活蹦乱跳满血复活,又跑去跟小朋友们一起开心地玩了。
最夸张的一次是上早教课,有一位小女孩儿重重地撞到儿子的前额,我们在旁边都听到“砰”的响声了,我立刻帮他吹一吹,摸一摸,然后说:“疼疼飞走了”。结果儿子连哭都没哭,就又跟小朋友们一起开心地玩了。
更神奇的是,这样做了大概半年以后,有一次,我跟孩子们一起在公园里玩儿,突然感觉有些受凉,颈椎有点不太敢动了,赶紧拔了几个罐,症状就缓解了很多。
回家后儿子看到我身上拔罐的印儿,大概觉得我会很疼吧,就趴过来帮我吹一吹,小手摸一摸,嘴里慢慢说“疼疼飞走了”。
那一刻,心里暖暖的,说不出的感动和惊喜,感受到爱在我们之间流淌。
还有一次,给大儿子买了电平衡车,我也觉得好玩,就上去试了试,结果一不小心把膝盖磕破了。小儿子看到了,又赶紧跑过来,心疼地看着我的伤口,然后帮我吹了吹,大概是看到伤口出血了吧,并没有摸,只是嘴里慢慢说着“疼疼飞走了”。
那时候,他还不太到三岁。
现在想想,妈妈看到宝宝摔疼了,跑过来把宝宝揽到怀中,轻轻吹一吹,摸一摸,说一句“疼疼飞走了”。这就是生命早期情感协调的共情和镜映;而且,因为无数次碰疼时都得到这样的共情和镜映,当看到别人疼痛时,宝宝也会很自然地模仿妈妈的动作,共情和镜映别人了。
小儿子六岁时,有一次我和他哥哥读绘本《杰瑞的冷静太空》,他在旁边听得兴高采烈,喜欢得不得了。
故事里讲:杰瑞不小心摔倒,打碎了自己为爸爸的生日做的陶碗,怒气冲冲地回到家里。妈妈看见了对他说:杰瑞,我能看出来你很生气,想说说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刚开始杰瑞还是很生气,妈妈伸开双臂,抱住了杰瑞。杰瑞在妈妈的怀抱里,大声哭啊,哭啊!
哭了一会儿,不哭了,按照妈妈教的方法,深呼吸了两次。
妈妈听说杰瑞的遭遇后,对他说:“真抱歉,杰瑞,那个陶碗让你感到那么自豪,它碎了,你一定感到很伤心。”
杰瑞说:“我很伤心,也很生气。”
妈妈说:“感到伤心和生气没有关系,但伤害自己损坏桌子就不好了。你记住了做深呼吸,当你生气的时候,还能做什么帮助自己平静下来呢?”杰瑞想不出来。
妈妈说:我有个主意。想听听吗?
杰瑞同意了。因为妈妈通常都有好主意。
妈妈问:“如果你要建一个让自己平静下来的特别地方,那会是什么样的呢?”
杰瑞想到了外太空,并叫它杰瑞的冷静太空,因为它像外太空,还能帮自己冷静下来。
妈妈陪伴杰瑞一起做了杰瑞的冷静太空。
坐到自己的冷静太空里,杰瑞很快就感觉到自己真的冷静下来了。
妈妈也为杰瑞高兴,对他说:“现在你知道感到生气或不安时,该怎样照顾自己了。”
杰瑞很开心,而且想到了给爸爸做的新的生日礼物了,就是爸爸自己的冷静太空。
读完这个绘本后,每次发现自己生气了,小儿子都会说:“我生气了,我要到自己的冷静太空里待一会儿。”有时候看到我或者他爸爸、他哥哥生气了,也会提醒说:你生气了,需要到你自己的冷静太空里待一会儿。
这个办法真的很管用。生气时,当能说出“我生气了”,大多数情况下,心情就已经能够平静很多,这也是给情绪命名的能力;当能想到自己的冷静太空,内心就会感到一些滋养和抚慰,也有了一些游戏的空间和能力,很快就会感觉心情好多了。
而且,这个办法不只对孩子和成年人管用,对老年人甚至是脾气暴躁的老年人也很管用。
我的母亲去世多年,父亲一个人在农村生活,年龄大了,难免会时常感到孤单。
他最该开心的事情就是我们多回家看看他。
我和丈夫平时工作都很忙,两个孩子上学功课也很紧张,还要尽量抽出闲暇时间,开一个多小时车程,回农村看望父亲。
有一次,下午六点钟,孩子放学后,我们才开车回去看望父亲。路上又遇到堵车七点多还没到家。怕父亲担心,我提前给父亲打电话,没想到父亲在电话里怒气冲冲地说:“你们等明天早晨再回来吧!”
听了父亲的话,我有些尴尬,却下意识地说:“哦,您生气了”。
父亲没再说什么,沉默了一下,就把电话挂了。一路上我的心七上八下,不知道回家后,父亲会发多大的火。
没想到回家后,父亲却满面春风,跟我们有说有笑,好像他刚才压根就没生过气一样。
生活中,当想共情却共情不到对方时,内心会有很大的压力,既无助又难过。
记得大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有很多次,他写作业的时候,我在旁边坐着看书,有时也看看他写得怎么样。
写着写着,他经常会很伤心地问我:“妈妈,你是不是很生气啊”?
每当这时候,我总会感到很尴尬很莫名其妙,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儿子的问话。
自己明明很安静地坐着,儿子为什么会那样问呢?
生活中那些力不从心的无助感深深地刺痛了我,坚定了我继续学下去的决心。
后来选择学习心理学,很大的动力也是为了能理解自己理解孩子理解更多人。
直到几年以后,再回头看看当年的自己,才发现儿子当时说的对!
当年那个坐在他身边的我,看到他做题慢,有时还磨蹭,心里的确很生气,内心的小火苗蹭蹭往上冒,却拼命压制,我以为自己已经在努力做一个好妈妈了,而那些未表达的情绪却都被孩子准确地捕捉到了!
2013年,我开始学习《非暴力沟通》,那是一本教给人们如何沟通和倾听的书。
在书里,作者引用了卡尔.罗杰斯的话:“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现在想想,我第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倾听是奶奶临终前半个月。
那是2014年刚过完春节。有一天,父亲打电话,说奶奶住院了,希望我能去医院看看她。
当我和丈夫赶到医院奶奶的病房时,看到奶奶情绪很激动,嘴里一直在说一些事情,看起来很激动。
我认真听了听,然后趴在奶奶耳边轻轻地对奶奶说:“奶奶,你心里真难受,是吗?”
听到我的话,奶奶顿时安静下来,感觉好多了。她开始静下心来倾听自己,说:这会儿好多了,就是昨天晚上啊,心里没有个chao(三声,方言,意思是心里很难过,没法忍受)。
后来,我和丈夫把奶奶接到我们那里住了一个星期,两位姑姑跟着一起轮流陪伴照顾奶奶。
那段时间奶奶内心一直很平静,状态好的时候还会跟我们拉一些家常。
我最后悔的事情是奶奶临终前,没赶回去见奶奶最后一面,因为那时候我已经怀二宝六个多月了,自己内心也比较脆弱,没有勇气面对那一刻吧。
很多年以后,想想自己曾经利用所学,倾听、理解和接纳了奶奶内心的难受,让奶奶在临终前,内心能够恢复一点点安宁,还是感到由衷的欣慰,也坚定了继续学下去的信心。
也由衷感谢那位提问题的朋友,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对共情和镜映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温故而知新!
作者:威海邵杨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终身学习践行者 写作疗愈践行者 勇于学习、勇于试错,愿将所学知识,化作智慧的光,照亮前行的路!(精神分析取向长程咨询实务系统课程、精学文献馆学员)
点击预约咨询
2021-09-13
2021-09-13
2021-09-13
2021-09-12
2021-09-12
202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