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咨询师容易掉的四个坑

何异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2-20

隔了十几年,再读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其第十四章讲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这章一开头讲了四种导致临床诊断偏差的原因。以前似懂非懂的囫囵吞下了,后来咨询做多了觉得迈尔斯可能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并不擅长。现在,虽然依然觉得迈尔斯不大懂临床,但,对于他提出的四种偏差原因,却有了些新的理解。


在临床中,我们将“自我证实的诊断”称为“去人性化”,它的升级版是“自我预言实现”——给一个来访者贴上一个诊断的标签,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后来这个来访者就真的被证明是人格障碍了(基础版),甚至再后来这个来访者就真的变成了人格障碍(升级版),他每天活在这个障碍里,而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

当然,在临床中给来访者乱贴标签,已经多的不值得讨论了,这是新手咨询师的必经之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醒新手咨询师:你要控制你自己,不要一兴奋就把你的诊断(猜测)讲给来访者听。

我们讨论一个更隐晦的常见于心理咨询中的“自我证实的诊断”——这是一种咨访双方的共谋,咨询师鬼使神差地认同了来访者对自己的“诊断”,并且兴高采烈地证明了它。

举个例子:一个来访者声称自己因为性格内向而在当前的环境中生活得很糟糕。咨询师很容易立马针对来访者性格内向去做工作,比如疯狂地与来访者讨论他是如何变得内向的。这里有毛病吗?貌似没有。

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这位咨询师很可能做出的个案概念化(诊断)是:由于来访者在一两岁的时候,父母关系不好,来访者得到的情感回应不及时不充足不合适,于是造成了来访者人际的回避,显得内向。这个解释,来访者也觉得完美无缺,在精神分析的理论里也几近标答。这里有毛病吗?貌似也没有。

但是,得到这个解释的来访者,他的生活还是一团糟。

如果这个咨询师有督导的话,督导师一开始可能就会提问:来访者当前的处境,真的是由性格内向引起的吗?

所以,一开始,咨询师可能无意识地对来访者产生了认同,而使咨询一开始就跑偏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自我证实的诊断”不是分析师的专享。很多来访者来到咨询室,其实都有证实自己对自己的诊断的欲望,这就是传说中的“自我预言实现”。咨询师可要小心成了“帮凶”哦。



迈尔斯说:人们倾向于从那些不相关的地方发现相关关系,这就是相关错觉。它非常常见,人们的日常迷信,散户的个人理论,精神分析师发现了来访者一个个匹配理论的症状……这些被认为绝大多数是错觉。

以上我有点无力反驳。但是,发现相关关系是人类大脑的自发过程,这个倾向本身是积极的。毕竟那些被发现的相关关系,如果是正确的,会被称为创见。而如果是错误的,就被称为错觉的话,确实有些冷血。不过,心理学家大多是这个鬼样子。这点迈尔斯自己也承认。

所以,我们应该更人性的定义“相关错觉”——对发现的相关关系缺乏证真的能力和手段,还坚信不疑,这就是相关错觉了。

我们知道,分析师被要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以发现那些来访者没有察觉的关联,以帮助来访者觉察自己在行为、情感、思维上的固化模式。这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要求,但这里确实需要谨慎“相关错觉”的存在。

比如,咨询师发现来访者讲述自己与上级相处的模式像极了他小时候与爷爷的相处模式,于是,咨询师很可能会将这个发现作为解释递给来访者。如果遇到容易受暗示的来访者,以及对权威无条件认同的来访者,来访者也许立马就接受了这个解释。同行们也会认为这符合理论。

但是,其实,如果来访者讲述的与上级相处的模式,并没在行为层面发生在来访者和分析师的互动之中时,我们需要警惕,这种被来访者讲述的模式,很可能只是来访者使用的一种阻抗,用于掩盖来访者真实的不能表达的对权威的情感体验。

如果分析师对理论有愚忠,来访者的潜意识很容易利用分析师玩精神连连看的恶趣味,而无意识地呈现貌似有关联信息,制造相关错觉,以完成对自己真实情感的掩盖。这共谋的阻抗一旦完成,分析关系也就到了尽头。

这里的重要启示就是,分析师永远不要对自己在咨询中做出的解释“忠诚”,也要跟来访者说好,是“解释”三分毒。


这个就不用解释,看字面就知道意思了。几乎每个人都是事后诸葛亮吧。这也缘于人类大脑的一个自发功能——基于结果重新组织信息。所有从事商业数据分析的老鸟都知道,老板想要证明什么结果,数据分析师就能从这世界里找到合适的数据。我们的大脑也是这样运作的。但,这里有个重点——对待这套骚操作,你的态度,是倾向于数据分析师,还是老板。
 
讲一个我常讲的例子:有个女孩失恋后自杀了。媒体以《花季少女因失恋而跳楼身亡》为题报道了这件事情。然后,某心理学公众号立马以《与渣男恋爱,可能是要命的》为题发表文章,大量挖掘了一个男人在恋爱中如何如何不好,对女生的伤害是多么多么致命。说得有模有样,我都差点相信这个女孩的自杀是由渣男无情抛弃造成的了。
 
但是,其实,失恋和自杀不是因果关系,它们只是同一本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这里的本质就是这个女孩的人格特质。特殊的人格特质造成了女孩与错误的人谈错误的爱,也造成了她无法接受失恋的结果而以自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痛苦。

我们不得不面对每个人都是事后诸葛亮的人间真相,我们甚至无法控制自己。这里的补救措施就是,不要过分自信。


在这个部分,迈尔斯主要讲的就是活人做出的预测是没有测量统计做出的预测靠谱的。

很不幸,迈尔斯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比如,这里最精辟的例子就是中国当代父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全世界的父母大多都这个造型。只是发达国家的父母“执迷不悟”的时间会持续的久一些。然后,一个神奇的心理现象就会发生,那就是皮革马力翁效应(期望效应),这造就了那么多智商平平的老外总是那么自信,之后,真如期望那般还颇有成就。

再看另一个例子,这个难以置信的例子是关于心理咨询师的。每一个来访者在考虑寻求咨询师援助的时候,其实都会预测咨询效果。这时,咨询年限越长被认为咨询效果会越好,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其实统计结果是,咨询师一般在执业3~5年达到其咨询效果的顶峰,之后,其咨询效果就开始逐渐下降。

所以,好的咨询师,无论执业多久,都会定期参与督导或同辈督导,这是维持咨询效果的有效方式。另一个方式,就是不断学习新的理论,以达到更大程度上的理论整合,提高咨询效果。

最后,虽然统计预测常常给我们泼以冷水,但是,人类的心智实在太神秘了,人们总会找到办法偏离统计预测。虽然,总体上统计预测会比专家预测靠谱一些,但是,在精细层面,统计预测暂时还不能与活人媲美。

人类,要继续加油哦~


作者:何异 应用心理学本科;中医心理学研究生;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咨询师。公众号:有无心理






所有的情感纠缠,都是自己与自己的纠缠?

2021-09-11

为什么要教会孩子拒绝别人?

2021-09-11

做一个不好惹的人,到底有多爽

2021-09-11

咨询师的主动进化,一个触手可及的机会

2021-09-10

咨询师的提问,引领我走向真实、爱与光明

2021-09-10

你可以不懂心理学,但是你必须知道一个心理学实验——鸽子迷信

2021-09-10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