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的热情,男的冷淡,这样的组合累吗?

无限延伸的三角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2-2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几年前,我曾在某平台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答主”,收到过一封来信,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是大学时在一起的,异地但相隔不远,一年见不了几次。但是,每次见面都是我主动约见的,他没有提过一次。平时,他也不依赖我,不会主动分享他的事情,也不会主动和我聊天。

我们吵得很凶,我感觉在他身上完全体会不到被爱的感觉。我问他爱不爱我,他只会觉得我胡思乱想。我越来越不安,甚至睡不着觉,所以更频繁地找他,他就说我烦,无理取闹,让我不要怎样怎样。

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多次了,就像一个闭环。我在网上搜了很多,有人说这是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可能我真的是焦虑型,他是回避型吧,但我该怎样去打破这个闭环呢?”

这对情侣看起来就如游乐场里相互追逐的小孩,一个追得越凶,另一个跑得越快。看到这简直要叹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为何如此纠缠反复?

当焦虑型遇上回避型,到底发生了什么?

焦虑型和回避型,指的是两种依恋风格的人。

婴幼儿和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它是在母婴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和纽带。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基于对此的研究,发现有三种类型的孩子,分别是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安心依赖、信任别人,容易建立亲密关系。而焦虑矛盾型与回避型的孩子,在最初的母婴关系中便呈现出不安、退缩与疑虑。长大以后,这份依恋风格也会被原封不动地照抄进亲密关系中。

当然,心理学的魅力不仅仅是可以给出一个理论,让身处情感漩涡中的痴男怨女可以按图索骥,然后振聋发聩出一声多么痛的领悟,“啊,原来我是焦虑型~”“我老公是回避型啊,难怪~”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中,有更进一步的觉察。

1 焦虑型,为什么追?

开头来信的女生,看起来是一个焦虑型。

文字描述中,我们能够嗅出这段关系的很多不稳定系数。比如:两人是异地恋,隔着距离;相隔不远,但见面次数却不多;每次见面都是女生主动,男生从未提起;男生不主动分享事情等等。

能体会到,女生的内心有很浓烈的亲密需求,无论是空间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需要和男友保持很近的状态。但,很显然她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她怀疑、恐惧,焦虑,不停追着男友。

但这种焦虑的底层,本质上是源于失去依恋客体的恐惧。这种痛苦之严重程度,足够让人脱一层皮。

她可能会体验到依恋破裂感。

一个焦虑型的宝宝在母亲离开自己时,会表现出过分的担忧和淹没性的悲伤。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当养育你、甚至可以决定你生死的母亲消失时,怎会不为此担忧和悲伤呢?

作为一个成人,当你将投注的力比多从原始早期的客体中转移出来,转向深爱的男友或伴侣时,那份失去依恋客体的担忧也会被保留下来。如果依恋破裂了,最深的安全感就会支离破碎,影响之深度不仅会痛苦,而且会达到躯体影响的级别。

“我越来越不安,甚至睡不着觉”,那是因为睡眠所需要的安全依恋碎裂了。

她还可能体验到汹涌的不被爱。

在焦虑型的内心,存在着一种非常强壮的归因模式,“男友不马上回我信息、男友不主动找我=他不爱我”。

有人不禁反问,有可能是忙于工作,路上堵车,男友性格被动?

在认知层面,焦虑型的朋友也许知道这个道理。但在体验的层面,他们却无法纳入与自身无关的因素。换句话说,他们的归因是自我中心式的,对方的任何行为统统是不爱自己的证据。

这当然是因为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本来就已存在。他们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只能看见“不被爱”的画面。长期浸泡在这样的画面里,他们的自尊体系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恋人离开自己,自我价值便碎成玻璃渣子,扎心的痛。

所以,无论是依恋破碎感,不被爱感,自尊体系瓦解感,这些部分都是非常难以耐受的。当这些感受被唤起时,焦虑型的朋友会像兔子般撒开腿,拼命地追着回避型的胡萝卜跑。


2 回避型,为什么逃?

再来看,当我们遇到“回避型”恋人时,他们又为什么逃?

他们有可能逃的是“被算账”。

有位叫依依的网友曾晒出和男友的对话截图,很有意思:

依依:连续好几礼拜都没有主动联系我了,好奇怪,你有什么事情瞒着我?

男友:能有什么事情~

依依:我很讨厌这样,每次都是单方面沟通,一直被忽视冷落。你如果对我不喜欢了,厌烦了,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我真的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猜你在想什么。我很害怕以后这样的冷暴力会是常态……

男友:……

在这个对话文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女性本来想表达的是渴望好好沟通的诉求,但因为卷入了情绪,所以男友那优先接收到的,可能是“你忽视我,冷落我,你对我使用冷暴力,你不爱我”等充斥着负面情绪的信息量。

而这些信息量,可能会被男人解读成是女人找自己算账的行为,从而引发自身的愤怒和防御;有可能会感到焦虑,因为他要紧绷着要以对方期待的方式回应;也有可能会感到内疚,感到是自己的原因造成对方的痛苦。

每个人都喜欢和人相处时感知到“我是好的”,而非“我是坏的”。长期处于坏的自我感知中,就像后来分手时男方得坦白,“在一起负担很重,自己不适合谈恋爱,对于你有很多愧疚”。

他们有可能逃的是“不适感”。

对于很多男性来说,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等后天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会比女性更喜欢压抑自己的情感。换句话说,当他们遇到冲突或挫折时,更愿意一个人待在“洞穴”里,在自我的空间里去独自地消化,而非沟通来解决。

同时,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男人具有从关系中“短暂脱离”出来的需要。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出门狩猎把食物带回家,还要负责看家护院以防外界对家庭的伤害。所以,他们的注意力可能会从亲密关系中出来,分配在事业或兄弟间。

但,当女人不能理解这些时,男人的“不主动沟通”等行为就会被解读成对自己的抛弃,同时她们会努力地撬开男人的口。男人内心存了丝委屈,同时感到“洞穴模式”被突破的不适。但他可能会继续沉默,直到有一天乍然提分手。

他们还有可能逃的是“被控制”。

从某种程度上说,焦虑型和回避型的朋友是很像的,都是内心安全感比较缺失的。只是回避型的人在这种缺失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模式,是完全依靠自己。他们看起来是过于独立的,但事实上,只是为了防御婴儿时期无法掌控自己生活的无力感。

在亲密关系中,当他们被要求着以设定好的聊天频率、亲密模式相处,不然就需要面对伴侣“你冷暴力我”的指责时,他们会感到自己被牢牢控制了。这种被控制的感觉再叠加上爱情中本来就具有的融合成分,可能会激活回避型内心的创伤。

“我不回她信息,她就真的不吃饭,太恐怖了。” 男人哆嗦地说。


有人说,当焦虑型遇上回避型,两人就像火星撞地球,是相爱相杀的灾难片。但换个角度来看,他们何尝不是天生一对呢?在最初的相遇时,焦虑型自带的那种吉普赛女郎般的热情,会深深吸引到回避型。而回避型天然带着“生人勿进”的距离感,也会撞得焦虑型小鹿乱撞,就像范玮琪歌里唱的,一个是夏天,一个是秋天。但是,当两人彼此吸引、走在一起,几个回合互动后,追逃的游戏便开始了。这个过程当然是带着张力和痛苦的,但如果两人可以一起在爱情中成长,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如果是焦虑型的朋友,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可追可不追”的能力。比如,去接纳自身的“追”。改变这种强迫性的追,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你会了解到,对方的哪些行为、外界的哪些刺激,会诱发内心的不安全感,继而产生追的行为。提前的了解,会让你更好地保持保护关系。再比如,学习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表达分开。如果对伴侣有更深的了解,比如洞穴模式、回避型的自我防御,那么在每一次冲突来临时,可以更好地涵容住内心的焦虑,同时用更温和的态度来表达需求,“我只是想抱抱你么”来替代“我很讨厌被忽视冷落”。而回避型的朋友,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提供缓冲区间”的能力。比如, 会耐受伴侣的“追”。透过那些情绪,其实只是一个深爱的自己的人对自己嗷嗷待哺的亲密诉求。你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牵扯到对方的喜怒哀乐。所以,如果可以,在情感和外界工作的切换过程中,提供给伴侣一个缓冲过渡的空间。“我知道你想我了,我也想你,不过我最近工作很忙……”这些话语,都是非常好的安抚剂。说实话,很少有人能够忍受突然的亲密,又突然的离开。再比如,可以在认知层面打通情感互动模式,了解到无论是追还是逃,都只是一个“被忽略”的孩子的自我保护。这样,伴侣之间就不再是对立的,而是惺惺相惜的战友,一起努力修复自身的人格以及依恋——这一重要长久的人生议题。最后想说一句,谁说焦虑型遇上回避型只能相爱相杀,还可以组CP出道不是吗?


婚姻走到一半,发现不合适,咋办?

2021-09-24

你的潜意识里,住着哪种动物 | 测测你的隐藏天赋

2021-09-24

曾奇峰:评说女人花心

2021-09-24

直面痛苦:找到你心中的鬼

2021-09-23

亲密关系重灾区 : 用1天获取1万小时爱的秘密

2021-09-23

观潜意识的暴力美学——从拖延症谈起

2021-09-23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