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把自己的方向感「献祭」给了谁?

曾奇峰心理主笔团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2-20


你能想象得到吗?
我40多岁的人了,在这条路上下班走了6年,至今分不清这个拐弯处的十字路口按交规该咋走?
步行都能因闯红灯被交警小哥抓住现形,连续给我上交规课,人那交警都认识我这个路盲了,说实话,至今我还是没搞懂到底咋走?

闺蜜一脸懵逼看着我。

你是搞心理的,倒是给我说说这没有方向感潜意识里是个神马鬼?

唉!果然女人天生对方向不敏感,看来我这一生真是个坐车的命,从来没分清过东西南北。


她继续叨叨。

“后半句是谁说的?”我问。

她愣怔半天。

“我爸妈啊,从小到大都如此说,我驾照都换过一回了,至今不敢一个人独自开车。”

“也许,你把自己的方向感当成礼物献给父母了。”我回应。

是的,方向感确实存在,而方向感差、没有方向感似乎成了我身边一些人和女性来访者蛮普遍的状态。

那么,在方向感的背后到底潜藏着哪些心理动力呢?


方向感是一个人对方位的认知,是人体对物体所处方向的感知。

譬如对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等方向的感觉,它原本是一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

但是在很多没有方向感的人那里,由于养育环境制造的氛围,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被人为赋予了一些道德情感上的评判色彩。

譬如我的方向感若没有被抑制,我就可以像男人一样走南闯北,可以风驰电掣到任何我想去的地方,享受自己驾驭车时的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等。

我所带一个体验性团体成员 A女士,50岁,每周一次团体结束蹭车回家,都很难给同伴描述自己住了几十年的家准确位置。

她被吐槽时总会幽幽叹息:谁让我是个路痴呢?要是我也能学会开车就好了!

“如果你不路痴会开车你会怎样呢?”同伴问她。

“我就逃离这无聊的生活!”她斩钉截铁。

A女士在原生家庭中是大姐,从小被寄放在乡下爷爷奶奶家,初中时才接到城里跟父母同住,一直是以怯生生的乖巧示人。

后来按部就班走入婚姻,有了自己两个孩子。每次在家里怄气都会默默垂泪,一个人气急败坏时就幻想着能够冲到车库,驾车逃离。

“有时候我想,就是能风驰电掣兜一圈儿再回来也好啊!可一想到面对陌生路口茫然四顾的无助感,立刻偃旗息鼓,只剩下抱怨和哭泣!”

也因此,A女士生完二宝陷入抑郁中,经过心理门诊药物治疗后加入我们的团体。几轮团体下来,A女士找到了自己的症结而有所改善。

赋予方向明确、会开车等能力以堕落的意义,担心因为有了能力而丧失了对家庭责任感而逃离,然后超我被激活对其打压,没来得及去锻炼的能力被削弱或消失。

这是部分人方向感差或者没有方向感的原因。


上文中我的闺蜜,生下来因为不是期望中的男孩子差点被丢弃,慢慢成长成女汉子的模样。

外人看来,工作生活事业家庭都能够照顾得很好的她,唯有一遇到自己单独出差、甚至在熟悉环境行走,都会莫名其妙迷路,闹出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大家都叫她“路盲”。

“嗯,我觉得吧,你也就这一点儿还有点女人味儿,让人忍不住想要保护你。”

我随意调侃一句,没想到她突然被触动了什么。

“我的父母老公孩子都一直这样评价,好像我就是为了想要享受着这一丁点儿被保护的感觉而保留着路盲特点 。”

闺蜜一直对自己的优秀毫无自知,工作家庭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她很难有成就感,对放松和快乐都很无感。直到两年前给她推荐了一名咨询师陪伴。

“每次走在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中,看着错综复杂的交通线路,就会觉得自己仿佛被扔到了绝境中,被肆意碾压,心里特别慌乱,孤立无援。”

在又一次迷路中,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准确捕捉到了自己的感觉。

原来这种感觉,就是她出生后被丢弃到地上,等待着父母以及一家人裁决是扔是留的场景留下的创伤再现。

一直以来,她都觉得自己能活着都是父母的恩惠,要争气要优秀为父母争光,做到最好才配活下去。

对父母的愤怒、对死亡的恐惧被想要活下去的动力生生压抑下去,让她活得特别辛苦特别累,若不是路盲给留一个缺口,她以为此生都要在这紧绷的状态下活着。

原来,闺蜜是把自己的方向感,作为一份向父母表达忠诚的礼物:

没有你们当初的手下留情,我就没有活下去的权利。所以,为你们而活是我的责任。


“我在网上看了,调查显示50%的女人承认没有方向感和方向感差,而男人才20%反馈,也许的确有生物学基础。”

小组成员讨论起自己的方向感,各自发表意见。

“我倾向认为,传统意义上分工不一样造就的,古代男的主要出门闯天下挣钱养家,女子基本居家带孩子,应该是我们集体潜意识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小组成员B说。

“没有方向感确实能给我带来一些继发性获益,譬如我不用因此开车辨方向,可以像个小女孩儿一样享受被照顾的感觉,迷途的羔羊总能给我带来一点被宠溺的感觉。”28岁的C说。

“我在想,若是我方向感好,能自己开车,感觉好像我就会做出一下惊世骇俗的举动,譬如把家给扔了,跟着驴友们浪迹天涯。”A笑起来大声补充。

……

总之,很多时候,我们与方向感,总会潜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关系需求。

譬如保持和原生家庭中父母的链接;内心对依赖他人有屈辱感,必须削弱能力才好意思表达依赖;自恋性认为若是自己这份能力发展下去,可能会毁灭他人,压抑自己保留对家庭的责任感,强迫自己能力消失保证对孩子的全然的照顾等。

所以,当发现方向感问题困扰到我们时,可以试着问自己:我,把自己的方向感献祭给了谁?

当然,没有方向感和方向感差绝不仅仅以上几个解释可以概括,不同的人有着千姿百态的内心风景。

但是如何去应对和改变这一状态却是大家意识层面一致诉求。

1、保持觉察,依赖本能

人对方位的感知能力,恰如人在不同年龄段是不同感知觉发展敏感期一样,3岁左右是方位知觉发育的敏感期。

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得到养育者恰到好处的关注,孩子对于自身和周围事物的上下等空间位置的关注度不被过度打扰和压制,那么方向感几乎可以成为人的一种本能,就像吃饭睡觉走路一样。

所以,据说那些在极端天气下,陷入大沙漠里的旅人就是依赖自己的本能慢慢走出死亡地带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信任自己的本能,对自己天生的能力和方位感有信心,在陌生的地方本能也会给你指引。

2、学会分离,自我成长

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总会被养育者用各种玩笑似的恐吓对待,譬如:可别乱跑,跑丢了会被坏人抓走,被老虎吃掉。

再大点上学了,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车接车送,从来不曾有机会去尝试着使用和锻炼自己的方向感。

久而久之,这份能力就会迎合养育者控制性的需要和害怕被抛弃的内在需求,而不再有所发展。

这类人群需要做的是学会在心理上断乳,从内在与父母真正分离开来,利用特殊坐标,建筑物,做标记等最原始方式慢慢训练方位感,从而让自己潜藏的方向感慢慢被释放出来。

3、借助外力,变得好玩

相对于人的其他能力而言,没有方向感似乎不构成对工作生活的绝对性影响。

所以,当我们的确在这一块有所欠缺时,需要放松心态。

一个在时间安排上太拥挤的人,譬如我的闺蜜,偶尔忙乱中的迷路,反倒让她有机会不得不停下来去看一看沿途的风景,学会主动向陌生人求助。

试想,一个平时叱咤风云的女汉子,迷路时流露出小女孩儿的茫然不知所措,是不是特别可爱又好玩儿?

所以,方向感差或者没有方向感本身不算是问题,潜藏在它背后的那些关系中的纠缠和边界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如果它没有对你的生活工作和情绪造成太大的影响,完全可以一笑而过。


作者:袖侠,UM心理第四季传播师学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行走于基层心理健康教育与普及道路十余年,现为河南光山二高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光山心协负责人。


编辑 | 花花




持续地被否定,是如何阻断来访者感受的

2021-12-03

长不大的父母,对孩子是一场灾难

2021-12-03

孩子说:“有个穿戏服的人在和我招手” | 当搞心理学的,晚上撞到鬼……

2021-12-02

来访者,请你帮助我们保持专业水准

2021-12-02

女心理师的三重门:成为女人,成为母亲,成为父亲

2021-12-01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咨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