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那些优秀的人,是如何释放自己的“坏”的
这是我喜欢的一个专注自我成长的博主最近发起的一次互动。
提到自我成长,每个人都喝过各式鸡汤,有如“自律人生的三大特征”等鞭策系的,也有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等躺平系的。
鸡汤文看多了,就理解为什么称之为鸡汤了,因为做不到。
我们既做不到那么自律,也做不到全然接纳自己,只能时不时地喝点心灵补剂用以平衡进而不能、退而不甘的心。
我们间歇性注满鸡血,立志成为更好的自己,却时常不得不泄了气。
于是发现往好的方向走很难,但是,在这条路上待久了,却发现往坏的方向走更难。
就如这个博主的互动,当她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大家都傻了眼,静默了好久,终于有人陆续回应:
“我和哥哥吵了一架,把借他的钱要了回来。”“在咖啡厅我旁边有两个人大声说话,于是我默默地把视频打开了外放。”“拉黑了一个很讨厌的朋友。”“刚入职,有个老同事总对我明讥暗讽,我逮到个机会当众狠狠地怼了他一顿。”“孩子今天说不想上学,我和班主任请了病假,结果带孩子玩了一整天。”
一时间,大家好像在把急速行驶的车紧急掉头,在变好的路上返回去找做过的坏事。
人人都想变好,而为什么有人会提议要去反思,去找寻自己的坏呢?
一方面,我们从来不缺变好的规训。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要以一个好孩子、乖孩子的表现去获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认同。不能说脏话,不能和人起冲突,不能随便破坏关系,不能抽烟喝酒,不能沉迷游戏。
被这种哲学鞭策的人,变好是努力的方向,努力,努力,在努力变好这条路上没有终点。
这个过程,会慢慢的内化为一个人严厉的超我,如心里住着不同部门的警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监视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另一方面,人性是一体两面的,有变好的动力也有想变坏的驱力,二者之间如果不能获取一个平衡,拼命地去捍卫自己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就会被自己抛弃。
而在意识层面被抛弃的坏,即人性中不被接纳的部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会形成一个人的人格阴影,阴影不被意识接受,那么它就只能暗地里使劲。
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优秀到天花板的人,突然之间做出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劣迹。
比如某些娱乐明星,人设翻车只在一瞬间,让人大呼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无数被优秀逼迫的瞬间,360度无死角的被大众监视,使得他们在完美的镜头背后也需要一个出口来释放另一面,而如果他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这些压抑的瞬间聚集起来,便如同一个定时炸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爆雷。
明星是焦点人物,内在冲突会激化得更突出,而我们身边也不乏凡人中的完美主义者。
好友小T和我说,她上个月阴差阳错地把一次会议的时间记错了,造成了连环的损失,懊悔得不行。她说工作十年来从未出过任何差错,连迟到都没有,不知为何会记错时间。
我听了大为惊讶,对她说“你工作十年连一次迟到这样的小差错都没有,你是不是有点变态。”
之所以有规则就是因为会有人破坏,否则就不会有规则的出现。如果小T能够看到自己严谨一面,遵守规则;同时也能看到作为人就会有疏忽的一面,不被规则绑架,那么她就不会成为一个高度遵守纪律的人,会偶尔不经意地犯点小错,这种放松的心态就不会让她以更具有破坏性的方式来给自己松绑。
我们的文化崇尚“适度”这个逻辑,过犹不及即是这个道理,度把握好了人就会自洽和谐,过度就会导致其他问题。
一个过度执着于优秀的人,一定有着比常人更强烈的想要变坏的欲望。
而遗憾的是,他们的生活已经被无数双内化的眼睛盯得死死的,他们稍有懈怠,便会遭到自我的评判,他们不只是评判自己,还会评判他人。
所以,如果一个人在言行上不会放过自己,他一般也不会放过别人。
在TIKTOK上看到一个女律师,她在业余时间喜欢去夜店跳舞,穿着性感、舞姿动人。当她在社交网站上分享时,却意外遭到围攻,围攻她的人言辞激烈,指责她败坏了律师的门风。
这就很有意思了,这个律师并没有穿比基尼去法庭,也没有在法官面前跳舞,她是在工作时间之外自娱自乐,却招来如此非议。
攻击者义正言辞,仿佛自己站在了真理的肩膀上,而正是这种不请自来的指责,暴露了攻击者的内心:你,做了我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所以,你就是坏的。
这些人可能也有着想要在酒吧跳艳舞的欲望,女律师的行为勾起了她们的这个部分,而因为害怕超我的惩罚,她们就不得不去指责这个律师来防御自己想要放纵的一面。
当然,攻击者并不会承认这一点,他们严厉苛刻的内在警察已经把自己想要放纵的一面封锁在小黑屋里。所以,他们意识不到被排斥掉的想堕落、想松懈、想自私的欲望,而总以高尚、严谨、无私自居,并以此评判他人。
生而为人,我们在获取自己社会认同的同时,也不要为此丧失了作为人的乐趣。毕竟,能达到完美的只有机器,不是人。
可现实我们总是习惯把自己达不到的完美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总有人会做到这一点。例如网络流行的完美男人四要素:不抽烟,不喝酒,不花心,会赚钱。
而事实上,即便是偶像级人物,也不会如圣人一般存在,也有自己的瑕玷。
武志红老师说他有一次去见漫画家蔡志忠老先生,蔡老拿出了非常好的酒招待,但他自己不喝酒,倒是抽烟。蔡老对自己抽烟这件事,解释说:我这一生太完美了,得做点什么破坏一下。
想起有一次我在课间看到几个学生在走廊抽烟,他们看到我如临大敌,浑身透着不适,嘴里嘟囔着“太尴尬了”。在他们眼里,我就是那个可以评判他们好或者坏的警察,即便在课余时间,即便他们已经成年,他们还是赋予了我这个权力,我并未开口他们便自惭形秽。
于是,我说:“没关系,人有的时候是需要做一点不被大众接受的行为来放松自己的。”有人马上打趣地回应说:“对,上节课那道题太难了。”
他们是课上专心听课的学生,也是课下闲来抽烟的学生,他们不一定十全十美,但并不影响他们是完整的人。
其实,即便是在“做坏事”这个微博互动中,所有的坏事只是试着让自己说不。用愤怒维护自己的权益,抛弃消耗性的关系,或者是做了一次久违的放纵。
这就是所谓的坏事。我们对于“坏”的定义是不是有很多误解。我们维护界限是坏,我们放纵自己是坏,我们考虑自己利益是坏,如果这都是坏事,做这些“坏事”会有什么好处呢?
看网友们的留言,会让人隔着屏幕感到一种酣畅淋漓的爽,这种爽的感觉来自于生命力不加阻挡地释放而产生的愉悦。
做这些“坏”事不会真的让我们变坏,反而会因为自我的和谐,会让我们在变好的路上步伐轻松。
就在有人陆续爆料自己的“坏”时,也有高赞留言说:我居然找不到自己做的坏事,让我难过一会儿。
意识到自己可以坏,却没有办法变坏,确实是一件难过的事。
难过是因为看见了自己用尽全力变好的路上,忽略了另一个自我,而难过也是转变的开始,看到自己的另一面,整合就已经开始了。
所以,在变好的路上我们可不可以不要用力过猛,放过自己,善良里带点锋芒,自律里带点懒惰,遵规矩而不受制于规矩,守道德而不被绑于道德。
当一个想要变好的自我和一个想要变坏的自我握手言和,你自当可以好坏自如,亦正亦邪,如此,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作者 | 桔子 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员,高等教育行业从业十余年,喜欢把心理学融入生活,在文字间整理收获与心得。
编辑 | 盒子
第五期入门学习营
报名从速
2022-01-20
2022-01-19
2022-01-18
20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