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与孩子谈规则?

么利华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11-15

                        

假期来临,家长们聚在一起总是感叹着同一个难题,即如何为孩子立规则。


管多了怕他们嫌烦,管少了又怕他们不懂事到处闯祸。


亲子教育家们也喜欢耳提面命:别在立规矩的年纪,和孩子做朋友。


可规则要如何立,孩子们才能成为自律、负责任、有爱心的人?


这其实是一个很难、但值得探讨的话题。


成长与规则


孙瑞雪老师说,三岁前的孩子要尽可能的给予爱和自由。


当被问及给到什么程度时,她说,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环境。


就是说三岁前要给予充分的爱和自由。


当然,也许你会想到抠插排这样的危险问题。把有安全隐患的东西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而不是在孩子即将触碰到时大吼。


这和曾老师解读的既然“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那成人说话就要选择小孩子不在场,如出一辙。


看来,规则不仅是在给小孩子制定,也在给成人制定,而且制定得要合理、双方都遵守。


上幼儿园的规则是: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孩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力自由支配自己的东西。

3. “请归位”。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去。

4. “请等待”。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力要求他人道歉。

7.学会说:“不!”


上学的孩子,主要围绕课业、时间安排、目标设定等设定规则。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们涉及的事项更多,规则的设定需要父母们从提要求的“控制”过度到用情感连接和影响。


说到这,也许你会想,真希望自己小时被这样对待,也这样培育孩子。


遗憾的是,多数我们自己还做不到,也不曾被这样养育,也许还错过了孩子的教育时机。


于是手机、游戏、写作业成为假期中亲子关系面临的重大挑战。


然而所有的现象、问题都非一日之功。


不管我们错过了多少,都需要正视它,并从现在做起,为了孩子的未来。


因为越有规则的人才会越自由。


规则背后的需求与欲望


一位妈妈说,幼儿园门口好多商贩,一下幼儿园,好多小朋友哭闹着要买,家长们敌不过投降的,抱着孩子跑掉的。千姿百态。


她的孩子也一样。小手牵着妈妈,眼睛、心思早跑到颜色各异的玩具上去了。


她理解不管玩具多大同小异依然吸引。但她不甘心于输给小商贩,于是她会和孩子聊一下。


就在一次次聊的过程中,她发现其实不买好像也行。她一直认为孩子比较听话,比较讲理。


没有哭闹与讨价还价,聊聊天就平静地接受了。发生了什么?


我在多尔多《一切皆语言》的书中找到了答案。


欲望有别于需要。前者可以谈论,并且可以用想象的方式来满足。需要则是必须的。


比如吃是获取的需要,洗漱是清除污垢的需要等。


孩子们非常明白这一点,就算不强迫他们洗漱,他们也会始终保持卫生,只是在他们小时需要成人示范。


对孩子而言:所有那些在自己看来满意的,让他变得像周围那些他看起来很惬意的人一样惬意的事情,他都乐意做。


孩子是透过模仿学习的,规则也是这样。


而欲望则不同。比如一个孩子想要玩具。


孩子:“啊,我想要这辆玩具卡车。”
妈妈:“不,没办法,我没有钱。快走,快走,不要看了。”
妈妈:“这辆卡车,你觉得它很好吗?”
儿子:“嗯,很好。”
妈妈:“好在哪儿呢?”
儿子:“它的轮胎是红的。”
妈妈:“嗯,是很好,但是虽然是红轮胎,也有可能是不能开的。一辆卡车可不是一幅画,必须能开才行。我们到商店里去,你可以摸摸它。我们今天只能看看,我没有钱买。”
儿子:“不,你有。你有的。”

妈妈:“我没有,如果你不愿意的话,我们就不进去看了。”


妈妈不希望孩子受到诱惑,但面对生活是要说出并谈论那些诱惑我们的东西的。


当孩子发现母亲决定了不买,但是,我们可以谈谈它时,他就变得平静了。


他所需要的是能够传达对卡车的欲望和期待,“它不能实现,但是你完全有理由去这么想。”


如果母亲贬低孩子的欲望的价值,事情就严重了。


孩子的欲望应当始终被认为是正当的。


这呈现了父母很深的爱。尽管现实层面孩子并没有被满足。


意思是孩子频繁的要玩具,要的是爱。欲望背后是对关系的渴望。而“一起谈谈它”,满足了孩子对关系的渴望。现实的玩具也就不重要了。


看到这一切,想想对手机、看电视等的欲望和需要,是不是也清晰了些?


带着爱感受和体会孩子,并用语言充分表达,孩子们会内化这一切,建立内在的秩序和规则。


当然其中会有碰撞和冲突。然而父母就是在一次次倾听,感受,温和而坚定的坚持和对孩子现状的接纳中,树立规则的。


如何建立规则?


说到底,规则的建立要回到关系中来。它是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是爱的一部分。


1、榜样的力量 


孩子们透过模仿内化规则。


成人的榜样力量尤为重要。孩子会观察父母的言行,尤其是被孩子任何时刻的不经意间看到或听到的举动,然后不管好坏,照单全收。

像是上床时间,看电视时间,孩子和大人不需要一样,但有些规则应适用于家庭所有成员。


像“别人讲话时不许插嘴”这一类就需要全家共同遵守。


如果孩子发现父母插嘴,父母诚心地道歉,孩子就会习得当插嘴时要带着尊重、歉意的态度回应。


《成长的烦恼》中,为惩罚经常说谎的迈克,周末不准他出屋。


当妈妈为了去参加音乐会和上司说谎推掉了临时采访任务、被迈克发现时,爸爸做通妈妈工作,并给出同样不准出屋的惩罚。


事实上,孩子们是渴望找到可以长久依循的标准的。出于安全,也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


父母就成为孩子习得并内化标准的第一个榜样。


2、温和而坚定的把持界线 


孩子没有按约定的数量买玩具大闹,也许其他人会说,再买一个,别让孩子哭或指责都是你惯的。


你需要将这些不同的声音挡在外面,温和坚定的把持界线。如此孩子会在你专注、爱的接纳中,在负面情绪流淌过后习得遵守规则。


青春期的孩子也同样,对其提出的过分要求或规则意识没有建立之前的行为,透过温和而坚定的坚持来解决。


比如一次玩手机时长不超几小时,超出了停用几小时等。


要求更多没关系,重要的是尊重孩子想要更多的想法,一起谈一谈。引导他承担行为的后果。


如果不遵守,要通过让他承担现实因果来教导他遵守。


多数时候他们表面会反抗,但成人温和而坚定的坚持会让他们感受到安全与爱。


如果父母自己还是个孩子,孩子会无意识照顾父母,于是父母会因为对孩子的无意识依赖妥协,无法对孩子说不。


如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管教,反而学会用情感威胁父母。


这不是爱,是操控。


父母需要在成人的世界寻求对关系的需求。然后回到亲子关系中温和坚定的把守界线。


3、尊重+责任+现实因果原则 


所有这一切,都要在理解与尊重中进行。所有的规则、惩罚都要有自然的因果关系。


比如一家人要去游乐园玩,定好10点准时出发。10点时孩子并没有完成约定的事情。


如此是吵闹、责骂的上路,一家人都不开心,还是平静地告诉孩子遗憾他选择不把这些事情做完,无法带他一同前行。


父母的榜样、尊重、理解、现实因果对应、温和而坚定的坚守规则在其中均得以体现。


我们需要区分“心理上的负面结果”和“现实的结果”。撤回爱、让对方内疚,指责对方等,都不会激发人改变。即便有效果,也是短暂而不持久的。


只有当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他必须面对现实的结果,他才会有真正的触动和改变。


我们的目的不是操控孩子,而是给他们选择去做想做的事,然后承担这些选择带来的自然而然的后果。


生气、羞愧不能教导孩子做得更好,让他们失去看重的比如游戏的时间、金钱所带来的痛苦会教导他们更加遵守规则。


当父母有勇气适时说“不”,有智慧地帮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


是在帮助孩子学习何时该说“可以”,何时该说“不可以”,也是在帮助他们在不远的将来掌控他们自己的生活。


孩子需要爱和自由,也需要规则与界线。从现在做起,这一切值得而有意义。


因为孩子的未来就在今天。


作者 | 么利华 编辑 | 花花



职场霸凌,一场悄无声息的杀戮

2022-01-25

只有优秀了,才值得被爱?

2022-01-25

童年受的伤,会在哪些方面偷偷改变你?

2022-01-24

谁才是最正的??

2022-01-23

老婆「看不起」老公,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影响??

2022-01-23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