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或不确诊,都要去“疗愈”——读《分心不是我的错》
作者简介:
刘映月,密歇根州立大学地理系博士生。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注意力缺陷症(ADHD)表现明显,但直到2021年8月30日才在老师的敦促下确诊severe ADHD-C(程度严重的混合型注意力缺陷症),10月14日开始服用Adderall XR。在此之前,她接受过四年针对抑郁、焦虑以及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治疗。
本文赞赏全部用于给作者的稿费补充。
映月的其他文章:【个人故事】博士的我,确诊重度ADHD
DrivenToDistraction
ADHD,全称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香港专注力促进会将其翻译为“注意力失调及过度活跃症”,我认为这比中译本所用的“注意力缺失症”更为精确。
ADHDers是指注意力失调及过度活跃症患者。由于大脑发育的特殊性,ADHDers的行为和情绪表现与大部分的社会期望有差异。
青衫注:ADHD不能治愈,但是可以通过合适的药物及行为干预降低影响、突出优势。本文使用“疗愈”来强调这种自我关怀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帮助。
来自美编容茶的插图实验
01
ADHDers经历的挑战
和确诊ADHD的意义
具体而言,ADHDers的大脑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分泌不足,而且大脑前额叶明显发育缓慢。管理注意力和控制冲动需要多种神经递质和大脑前额叶的参与,所以ADHDers的行为与普通人有很大不同。
ADHDers通常会经历以下困境:
1. 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大脑工作记忆不足。
2. 不擅长时间管理,很难跨越时间来组织自己的行为。
3. 由于自我对话能力受损,ADHDers很难听从指令。即使ADHDers有强烈的意愿去遵从指令,也会因为控制能力不足,而不能顺利遵守规则。
4. 受到情绪调节缺陷的困扰,情绪不稳定、易怒、暴躁、对挫折忍受力差。
5. 做事启动困难,没有动力或者动力值忽高忽低。
以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导致ADHDers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损。因为一个人需要停下来手中的事情,去思考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控制能力;而在脑海中尽可能快地想出问题解决办法,需要内部言语和工作记忆;另外,自我激励,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需要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
特殊的大脑发育情况,导致注意力弹性缺乏,以及冲动控制能力不足,这让ADHDers经常遭受社会误解,而这些误解又带来很大的挑战与打击,进而形成抑郁症和焦虑症等次生问题。许多ADHDers在小时候是个“难对付”的孩子,成年后在职业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充满困惑、混乱与无力。
大多数ADHDers在确诊之前,都有一种“半梦半醒”的感觉。当然,凡人都半梦半醒,并且需要依靠刻意练习在觉醒与掌握技能之间不断迭代,实现更为整合的自我。可是,重视学习能力和执行力的现代社会,不允许大部分ADHDers半梦半醒。
而更麻烦的是,注意力、工作记忆和驱动力本就是对ADHDers来说格外稀缺的资源,可是在这个为“正常人”构建的社会体系当中,我们经常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去付出更多的专注。尽管我们通常创意十足,有强烈的行动意愿,并渴望得到社会认可,但大脑控制能力匮乏,导致我们的创意和计划在复杂的社会过程中很难得到推进,也经常给人留下马虎、不负责任,甚至不道德的负面印象。
而因为没能意识到大脑发育特征的影响,从小到大经历挫败时,我们容易用不恰当的标准去苛责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ADHDers需要确诊和治疗:确诊帮助我们定向认识自我发展中一直被忽视的重要一面,过去的时光得到重估。认识大脑的先天特征与影响,卸下负担,用更适合的方式提升自我。这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减少徒劳的自我规训。这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02
从具体案例与专业知识
分享中得到启发
《分心不是我的错》是一本关于ADHD的科普书籍。疫情期间,我在美国居家避疫,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化导致我很难集中注意力,也无法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写作。这位老师曾经进行过神经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因此她两次郑重其事地建议我探索ADHD。于是我请相关领域的朋友给我介绍资料,这本书是我阅读的第一本与ADHD直接相关的书籍。
案例分享与专业介绍的结合,是这本书的特色。这让读者能够对ADHD形成一个具体而又全面客观的认知。书中的案例涵盖了各种ADHD症状的细节及其对家庭与学校的影响。
ADHD并非罕见障碍,据估算,全球人口中,ADHDers占比为7.2%(2015)。
受文化传统和医疗体系的影响,不同社会应对ADHD的方式有所不同,确诊率也存在差异。另外,男性确诊率远高于女性。而许多成年人,都是在陪同孩子确诊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一直备受ADHD困扰。阅读这本书,有助于激发怀疑自己患有ADHD的读者梳理个人发育史,同时也启发每一位读者去理解身边的人。
书中有许多生动的案例。例如,有一个充满想象力,但无法专心学习的小女孩,通过药物治疗,逐渐能完成作业,喜欢学习。ADHD的治疗,很像给近视配眼镜,帮助改善日常表现。而消极应对或“顺其自然”,会让ADHDers盲目挣扎,甚至长期对情绪、自尊心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有ADHD情况的小孩经常遭受家人和学校的误会,在自信心和自尊心上受到不必要的打击。许多小孩的行为举止在普通人看来异常,爱他们的人会为此感到困扰,这反过来又给这些小孩带来心理上的负担。而确诊ADHD,有助于消除误会和困扰,重塑自信和自尊。
受益于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家人培养的学习兴趣,我从小学业表现较好。但这也并没有让我免于困扰。我一直很难完成作业,并时常扰乱课堂秩序,并且很难顺利地发挥潜力。例如,我在背诵古文时,经常在全班同学都完成这一任务后,依然只能勉强记住一小部分。这总让老师认为成绩优异的我是在恶作剧或者不用心。
确诊后,我逐渐探索与理解到,当时我并不熟悉古人的文风,尚未充分体会文章的意味,这给我有限的工作记忆带来巨大的挑战。班上所有同学都完成了背诵任务,是因为他们的短期记忆比我好,但这不代表我比他们差。语文老师评价我“不用心”,并没有事实依据,是不公平的。如今,我的古文修养丰富后,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候吟出当年学到的内容,这得益于长期记忆、联想能力以及当年挣扎却又用心的学习。
成功与快乐,依然是ADHDers可以追求的目标。家庭和学校因为缺乏有关ADHD的常识,而无法给予未确诊者恰当的支持。确诊ADHD之后,身边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ADHDers,学习更好地欣赏ADHDers的优点,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而ADHDers,也可以调整自我认知,与ADHD共处,理解人与人的差异,真切地体验人际之乐。
ADHD具有高度遗传性。阅读此书也让我对照着理解了许多亲近的人。书中详细描述了ADHDers需要刺激,热爱开车的感觉,也经常更容易染上毒品和赌博等不良嗜好。我有好几位可爱的叔叔,喜欢超速开车,沉迷赌博。他们很有才华,却“从不消停”。我真心喜欢他们,但为他们不能过上平顺的生活感到遗憾。
书中的细节描写,让我对人性的理解深入了许多。ADHD不能为他们的行为开脱,但我也感到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尽管,其中有两位都在壮年意外离开了这个世界。读到书中生活混乱的ADHDers通过药物或者行为上的治疗重归正轨时,我也希望这些叔叔们可以有机会了解到ADHD。也许其中的一位或几位就可以因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03
确诊和治疗的过程
谈到确诊的具体方法,作者认为“建立个案病史”最便宜,又正是最好的。各种“高科技”的昂贵手段,反而没有必要。个案史包括自己的回忆和身边人的回忆。确诊ADHD要找有ADHD专长而且有资格的医生。医生会询问你的相关经历,辅以心理测试,并做出专业的判断。本书的第八章提供了一份自查问卷作为参考。
“组织、保持专注、拟定计划、准时完成事情、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以及处理日常生活的杂务。” 这是分心者需要刻意练习的。应对ADHD的大致步骤为:诊断-教育-建立结构-训练或心理治疗-药物。作者把具体的辅导、治疗方案设计和实施,比喻为“给分心的大脑配眼镜”。每位ADHDer,都需要量身定制的方案,去达到自己想要的生命体验状态,而不是简单的“治疗”。
治疗ADHD的药物有副作用,但是很安全。找到有效的药物和剂量,会给ADHDers带来专注力。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要有医生的处方,以及耐心的探索,并配合行为训练、心理辅导,和社会环境的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ADHDers会发展出一些人格特质和习惯,掩盖ADHD本身。例如ADHDers也容易抑郁、焦虑、被动攻击(passive aggressive)和低自尊。通常在ADHD得到恰当的治疗后,其余问题也可以更好地“疗愈”。
例如,我在过去几年,一直备受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障碍的困扰。去年读到书中提到的各种案例,我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在经历心理疾病,而是从出生开始就在与我的神经发育特殊性相处。我长期失眠,不仅是因为压力,ADHD也会带来睡眠障碍。
确诊后,我根据自己的大脑特征,制定了相应的睡眠计划,终于体会到了长期睡足的感觉。而单单是改善睡眠,就足以显著改进我的情绪状态。
认识到自己ADHD的一面,不仅是自我认知与认同感的进步,也深化了我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各方面的调整逐渐叠加,我的生活产生着“复利效应”式的变化,成功和快乐,又成为我有信心去追求的目标。
04
结 语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大脑,并通过一生的经历积累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性。
ADHD是一个概括性的名词,而每一位ADHDer都通过独一无二的方式与ADHD打交道。每一位读者,无论是有条件接受专业确诊并得到医疗系统的支持,还是处于自主探索的状态,或是确定自己并非ADHDer,都会从《分心不是我的错》体会到ADHD的多元影响。
ADHD不是一种能治愈的障碍,而是一种ADHDers需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去寻找合适的工具与之共处的特征。详细的诊断说明,对开启这一旅程起到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文末小福利:私藏着100种宝贝的ADHD生活质量工具箱,让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吧!
END
青衫注
题图来自刘映月原创,插图为容茶手绘。持续接收对排版阅读友好性的反馈。
就诊避雷,请看地图文评论区。持续更新。点击【菜单栏-资源-地图】查看
编辑 | 白冬
美编 | 菇哥 容茶
中文转载请联系青衫:
qingshan.aspie@gmail.com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