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DHD不是时髦病,更不是谁的流量密码

青衫Aspie 青衫Aspie 2023-12-16

嗷呜制图
本文由两位作者共同创作~

本文作者:嗷呜

- ADHD人士

- 美国CS PhD在读

- 小红书账号:好想吃过桥米线

本文作者:猫里偷闲

- ADHD人士

- 美国统计PhD在读

- 小红书账号:猫里偷闲


本文赞赏由两位作者全额捐赠至资金池。感谢每一位愿意分享的小伙伴!

目录
  • 充满偏见的标题
  • 盗用内容和内涵歪曲他人

  • 错漏过多的科普内容

  • ADHD人士接受采访如何保护好自己

导读“ADHD是聪明人的时髦病?还是无良媒体有流量病?”

近年来,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这些报道很大程度上帮助提升了公众对于ADHD的认识和重视,有助于更多未被诊断的ADHD人士及时就医,并获得相应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有些糟糕的报道中存在一些偏见和错误的信息。

娱乐化:将ADHD仅作为一种娱乐或轻松的话题,而完全无视其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特质的严肃性。例如将ADHD作为“时尚单品”妆点自己的努力/成就。


浪漫化:将ADHD描绘成一种具有浪漫或具有某种特殊能力的特质,而完全忽视它其带来的困难与挑战。例如“ADHD是天才病”。


污名化:对ADHD进行贬低污蔑,通过使用贬低或歧视性的语言来描述或刻画ADHD人士。例如:ADHD都是“问题儿童”、”废物”等。


“聪明药”通常指的是声称能提高认知、注意力、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药物,很多属于治疗ADHD的处方药。(相关阅读链接:【医学前沿】一文理清ADHD药物治疗


鲜有证据表明在无处方下使用ADHD药物,或者以无处方的方式使用ADHD药物,可改善非ADHD人士的学业或工作表现。


用“聪明药”来宣传ADHD药物,是另一种常见的娱乐化、浪漫化、污名化ADHD的行为。


“聪明药”这一说法常出现在非法使用及滥用药物的语境下。


请注意,遵循医嘱使用ADHD处方药是安全合理的,非处方使用及滥用ADHD处方药物在我国属于非法行为


非处方非法获得ADHD药物,是非常不明智的,会极大挤压ADHD人士的生存空间。参考:禁毒与ADHD科普,究竟是否冲突

这些偏见反而会加深社会对ADHD的误解,甚至将ADHD污名化,从而加剧了ADHD人士的生存困境。

我们对36氪旗下的“后浪研究所”最近发布的《确诊ADHD,成了聪明人的「时髦病」》一文提出质疑,我们认为该文章存在以下问题:


- 标题是否有娱乐化、浪漫化、污名化ADHD来哗众取宠博流量的嫌疑?

- 是否未经许可盗用他人创作内容,也未著明来源?

- 是否曲解诋毁其他ADHD科普创作者?

- 是否不够严谨,ADHD科普内容中错漏过多?


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部分阐明我们的质疑的原因,与相关证据或文献。

01 充满娱乐化、浪漫化和污名化偏见的标题

“后浪研究所”在不同平台与媒体上发布了这篇文章,且采用了不同的文章标题,我们将我们在不同平台上找到的文章列举如下:


- 微信&澎湃新闻:《确诊ADHD,成了聪明人的"时髦病"》

- 小红书:《聪明人的时髦病:在儿童科室确诊ADHD》

- 微博&知乎:《为什么互联网上有越来越多人“确诊ADHD”》- 头条新闻:《为什么确诊ADHD的成年人越来越多了?》
在这些标题当中,《确诊ADHD,成了聪明人的"时髦病"》和《聪明人的时髦病:在儿童科室确诊ADHD》引起了许多ADHD人士的不适。
究其原因是,这两者都有将ADHD娱乐化,浪漫化和污名化的倾向,误导读者产生陷入为主的偏见,进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1)娱乐化首先,ADHD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及特质,具有其严肃性。这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是许多ADHD人士所面临的困难和痛苦。
而使用“时髦病”来描述ADHD,则是一种明显的娱乐化描述。
将“时髦”与ADHD联系在一起,会给人一种ADHD是一种时尚或潮流的误解。这种描述方式刻意忽视了ADHD的严肃性,以营造“新奇感”,有猎奇的嫌疑。
▷(2)浪漫化 其次,文章标题强调“确诊ADHD”和“聪明人”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浪漫化的处理方式。
这种描述似乎在暗示只有聪明人才能确诊ADHD,或者得了ADHD的都是聪明人。这无疑是在误导公众对ADHD的理解。
事实上,ADHD并非是“天才病”,ADHD群体的智力水平和非ADHD群体并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这种错误的联系可能会加剧对ADHD的误解和污名化。
▷(3)污名化 “聪明人的时髦病”这种描述,其实很容易让人误解为ADHD人士是在迎合潮流,或者是为了找借口而声称自己有ADHD,是很不公平的污名化。

这种误解会误导读者忽视ADHD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和做出的努力。
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作者“标题党”了一下,正文内容还是值得一看的。
确实,文章中有不少关于ADHD人士困境的深入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标题就可以随意取。
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只会根据标题来判断文章的内容。
一扫而过的读者恐怕会留下“ADHD是聪明人的时髦病”的刻板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者和编辑在选择这样的标题时,真的没有预见到可能带来的误解和偏见吗?
如果他们真的没有预见到,那是否是因为他们一直带着傲慢和偏见看待ADHD人士呢?
如果他们预见到了,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的争议性标题?是为了追求流量有意作恶,甚至可以说是在吃ADHD群体的人血馒头嘛?

嗷呜制图

02 盗用内容和歪曲他人

▷(1)什么是梗图梗图是流行文化的一种体现,源于电影、电视节目、名人言论、历史事件或表情包,反映共同的文化认同或热议话题。

它们以简洁幽默的方式,表达特定情感、态度或观点。梗图常被修改和再创作,能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
梗图疗法(memes therapy)有时又被称为“梗图疗愈”,指运用梗图增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它基于的原理是,笑声与幽默能积极影响人的情绪和观念,诚如常言,笑容可掬,岁月无忧。
尽管不能取代专业的心理治疗,但“梗图疗愈”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情绪提升和共鸣工具。它能带给读者暂时的舒缓与共享体验,在线上环境中营造出社区与归属感。
此外,它也为特定群体提供了一种以轻松方式表达难以言喻的感受和经历的途径,助其勇敢地应对挑战,消减孤独无助之感。向上滑动阅读

后浪研究所的作者也深知梗图的传播性,在他们的文章中使用了以下两张ADHD梗图。
后浪研究所于2023年12月在36氪公众号推文中使用的配图

后浪研究所于2023年12月在小红书上使用的配图
但很遗憾,这是典型的“盗图”侵权行为。

这两张梗图原本是小红书ADHD科普博主“猫里偷闲”于2023年5月在小红书笔记中发布的二次创作作品。
尽管作者并未限制转载,但希望转载的媒体能够告知作者。
然而,后浪研究所在未经原作者“猫里偷闲”的沟通和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搬运了这两张梗图,并且在文中未提及任何出处,这显然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
“猫里偷闲”于2023年5月发布的小红书笔记


更为恶劣的是,后浪研究所还涉嫌内涵贬低原作者“猫里偷闲”。
作者在文中写下了这样一句令人不悦的话:“甚至还有人专门打上“ADHD博主”标签,生产段子和梗图。”


而这句话竟然被置于盗用“猫里偷闲”创作的梗图之上。


我们不禁要问,后浪研究所是否使用这种明显的轻蔑描述,暗指被盗图的“猫里偷闲”是所谓的“专门打上‘ADHD博主’标签”的人?


同时,后浪研究所的行为也涉嫌歪曲了“猫里偷闲”的创作初衷和内容。


实际上,“猫里偷闲”是一位在2021年读博期间确诊ADHD的博主。她经历了曲折的两年后才接受了有效的治疗。


由于深感对ADHD了解不足会增加就诊和治疗的难度,她决定投身于ADHD科普工作,旨在帮助更多的ADHD人士,并提升公众对ADHD的认知。


例如,在她的“每日一篇ADHD研究文献”系列中。


她运用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科研能力,整理并分享ADHD相关的前沿论文核心内容,以造福那些渴望深入了解ADHD的群体。


确实,“猫里偷闲”在小红书平台上以“梗图疗愈”为目标,创作了“十张图暖她一整天”的ADHD梗图系列,希望这些memes能给ADHD群体带来共鸣。


这个系列也受到了广泛好评。


然而,后浪研究所的作者在选择性地忽视了“猫里偷闲”的科普与经验分享等内容后,将其创作内容片面地概括为娱乐化ADHD的“生产段子和梗图”。


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公平的,也充分暴露了本文作者在撰写文章时的急功近利心态。

“猫里偷闲”在小红书的创作内容


该文章声称旨在“科普ADHD”,然而对于真正从事ADHD科普内容创作的工作者们的贡献却轻描淡写,甚至只字未提。


更为恶劣的是,文章作者不仅盗用和搬运了他人的原创内容,还在盗用的图片旁边内涵贬低原作者,蓄意歪曲其创作初衷和内容。


这种行为无疑等同于“杀人还要诛心”,对于被侵权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不公。

03 错漏过多科普内容

▷(1)ADHD人士男女比例错误与言论拼接

原文

而鲜少提及的是,有2/3的人都可能把这个病带入成年。


儿童心理健康专家王玉凤在接受《人物》采访时提到。在中国,保守估计,成年ADHD的患者数量超过2000万人,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人ADHD约占2%-5%。


并且这其中有更多女孩——年幼时,女孩不像男孩一样能表现出明显的多动特征,坐立难安或上蹿下跳。


她们更多表现为注意力障碍,也更难被外界识别,多数人很晚才被确诊。


质疑:

作者的意思是“在成人ADHD人士中女孩更多”?
可是主要的ADHD统计中都显示男性占比更高,例如[6]中就指出ADHD人士的男女占比在2:1左右。
同时许多研究也确实指出,相比于ADHD男孩,ADHD女孩更容易被忽视而得不到诊断。
作者是否想表达“女性童年时发生ADHD可能性更易被忽视,在成年之后才获得就诊机会,因此在成年后才确诊的ADHD人士中占比更高?”
但在人物的《我,25岁,终于确诊了成人多动症》[8]中似乎没有提到这个结论?


另外,在人物的《我,25岁,终于确诊了成人多动症》[8]中确实有提到“在中国,保守估计,成年ADHD的患者数量超过2000万人,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人ADHD约占2%-5%”的内容。”
但原文中并没有说明这是王玉凤教授本人提到的。请问作者是否未曾仔细阅读原文,将他人提供的信息拼接到了王玉凤教授身上?


结合前文随意盗图,歪曲内涵ADHD博主的行为来看,我不禁怀疑作者对于ADHD群体和ADHD科普人士毫无尊重可言。
ADHD只是他们的一个流量密码,所以他们才可以肆无忌惮地歪曲拼接挪用ADHD科普人士/博主的创作内容。

ADHD与女性  相关文章



▷(2)ADHD药物作用原理的不严谨

原文:

目前在临床上针对成人ADHD的用药只有两种,一种是“专注达”。


它的本质是一种兴奋剂,能刺激神经中枢分泌多巴胺和肾上腺素,使患者能注意力集中地完成任务,见效很快,但只能维持10小时左右。


质疑专注达是盐酸哌甲酯缓释制剂,其生效方式主要为抑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回收),而非刺激分泌多巴胺或肾上腺素。
(相关阅读链接:【医学前沿】一文理清ADHD药物治疗
▷(3)神经发育多样性的描述不全面

原文

时至今日,国际上越来越流行ADHD的去病化趋势,大家更愿意用“神经发育多样性”来称呼ADHD特质。


质疑:

ADHD特质是神经发育多样性的一种,但神经发育多样性不止ADHD,还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妥瑞氏综合征、发育性言语障碍、阅读障碍等等。[7]


值得注意的是,ADHD是障碍也是特质,并不是二选一的关系。

(相关阅读链接:《疾病、障碍,还是不同?》)


▷(4)遗传概率和遗传度完全弄混了,传递错误信息!

原文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人类的大脑并不只有一种理想型,ADHD就是非典型的一种,很多神经发育特征是从出生就具备的,研究也证明ADHD的遗传概率高达75%。


质疑:

遗传度/遗传力(heritability):遗传度指群体中遗传因素在表型发生中所起作用的程度,以百分数表示。

注:

请注意是“遗传度”(heritability),不是“遗传概率”。

遗传度的意思是“群体中表型的差异可以由遗传/基因因素解释的比例”。

比如ADHD遗传度77%的意思是:在人群中ADHD的表现与否,77%可以由基因解释/是基因的作用(包括遗传来的和突变来的),剩下的23%来自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愈大,遗传度愈高,而环境因素作用愈小;反之遗传因素作用愈小,遗传度愈低,而环境因素作用就愈大。[9]


根据最近的研究显示,ADHD的遗传度被估算为77–88%左右 [1],这代表着遗传因素在ADHD发生作用占比是77-88%左右。不代表着ADHD遗传概率是77-88%。


至于ADHD的遗传概率,最近的工作用ADHD人士后代有ADHD的比例来估算为40%-57%,而这个概率与统计口径与方式相关。


有的文章甚至给出了9.3%的概率。而对照组(家长无ADHD)的概率则是2%-20%[3]


作者写ADHD相关文章,却没有做好功课,连遗传概率和遗传度都能搞混,错误传递了75%的遗传概率,是在事实上夸大ADHD的遗传风险,加重大众对于ADHD的误解歧视,也会给ADHD群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5)关于ADHD信息传播的呼吁

综上所述,我们呼吁媒体和科普创作者在报道和传播ADHD相关信息时能够更加负责任和谨慎。
确保标题和内容都能够准确、客观、公正地传递信息,避免误导读者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偏见。
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文章创作者与“后浪研究所”的回应,希望他们能及时修改文章中的争议内容与错误信息,并对被盗用内容的博主给予道歉。

04 ADHDer接受采访时如何保护好自己

另一个令人感到无奈的问题是,- 作者和编辑是否对待接受采访的ADHD人士尽到了充分的责任?- 是否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尊重,保障了他们的知情权?
我们在与其中的一位受访者沟通后得知。
后浪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仅仅与受访者核对了涉及他们采访内容的部分,并未将全文交由他们审阅,更未告知他们最终所采用的文章标题。


ADHD人士选择站出来接受采访,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他们愿意将自身的痛苦和困扰展示给公众,以增加大众对ADHD的理解,来消除可能存在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然而,我认为后浪研究所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勇敢的受访者的感受和利益。
- 他们是否知道他们的采访内容会被赋予“聪明人的时髦病”这样一个糟糕的标题?- 他们是否知道在他们的采访内容之外的部分存在大量的不严谨和错误?
我们没有把这列为质疑。
经过与一位在传统媒体机构工作的从业者深入交流,我们了解到,在行业内,后浪研究所的做法并非个例。
通常,多数媒体机构只会让受访者审核与其相关的部分内容。
甚至有些媒体采用了更简单粗暴的方式:“除非受访者主动要求,否则我们不会给他们审稿,直接发布。”


更令人惊讶的是,对于最终发布的文章标题,记者常常没有决定权。有时候,标题甚至在发布前的最后一刻还会被修改。
目前,媒体行业并没有相关的法规来规范这一点,全凭每位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良知了。
因此,受访者很难预知自己的采访内容最终会出现在什么样的文章中,是否会被用在像“聪明人的时髦病”这样具有负面影响的标题下。
这种不确定性无疑给受访者带来了额外的风险。
在此,我想提醒所有愿意站出来接受采访的ADHD人士,一定要注意做好自我保护!以下是一些接受采访时自我保护的小技巧:
▷(1)在接受采访前,要充分了解相关信息。例如,了解文章的内容导向、其他受访者是谁、最终发布的平台有哪些,以及是否会在发布前给受访者审稿等。


▷(2) 主动要求审稿全文要求审稿,以便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自己的采访部分。同时,也要主动询问最终发布时间,以便在发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对。
在最终发布前一两天,主动要求查看最终版本和最终标题,以确保自己的采访内容得到了正确的呈现和处理。
▷(3)在沟通和采访中,要注意留证在沟通和采访中注意留证,和保留全程录音或全程文字记录。这样可以在需要时提供证据和保障自己的权益。
如果走到举证对峙那一步,这些记录将有助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总之,接受采访是增加大众对ADHD群体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自我保护,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相关阅读:在为少数群体发声时,如何保障自己的舆论与隐私安全?

资料收集

向上滑动阅览

各个平台的标题:

1.微信:《确诊ADHD,成了聪明人的"时髦病"》

https://mp.weixin.qq.com/s/weeUoMzb3AM3KmmlZxd_tw

2.小红书:《聪明人的时髦病:在儿童科室确诊ADHD》

http://xhslink.com/2GE7nx

3.微博:《为什么互联网上有越来越多人“确诊ADHD”》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976389676991489&_wb_client_=1

4.知乎:《为什么互联网上有越来越多人“确诊ADHD”?》https://zhuanlan.zhihu.com/p/670958864

5.头条新闻:《为什么确诊ADHD的成年人越来越多了?》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977101932725201&_wb_client_=1

6.澎湃新闻:《确诊ADHD,成了聪明人的“时髦病”?》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571987


微博相关tag:

1.#为什么确诊ADHD的成年人越来越多#

https://weibo.com/p/231522edc60dcc123e92c538e31ec1ae2e2059

2.#年轻人在儿童科室确诊多动症#

https://weibo.com/p/2315220724f9a8914d366f4b7ad07aa4b23a79

3.#你是否怀疑过自己有多动症#

https://weibo.com/p/23152261471a744e71d0c072147e1184ce4535



向上滑动阅览

引用文献

[1]. Faraone SV, Larsson H. Genetic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Mol Psychiatry. 2019;24(4):562–575. doi: 10.1038/s41380-018-0070-0.

[2].https://medlineplus.gov/genetics/understanding/inheritance/heritability/#:~:text=Heritability%20is%20a%20measure%20of,schizophrenia%20and%20autism%20spectrum%20disorder.

[3] Uchida, M., Driscoll, H., DiSalvo, M., Rajalakshmim, A., Maiello, M., Spera, V., & Biederman, J. (2020). Assessing the Magnitude of Risk for ADHD in Offspring of Parents with ADHD: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https://doi.org/10.1177/1087054720950815

[4] Gottlieb S. Methylphenidate works by increasing dopamine levels. BMJ. 2001 Feb 3;322(7281):259. doi: 10.1136/bmj.322.7281.259. PMID: 11157521; PMCID: PMC1119521

[5]. https://insights.aib.world/article/34627-neurodiversity-equity-and-inclusion-in-mncs

[6] Ramtekkar UP, Reiersen AM, Todorov AA, Todd RD. Sex and age differences i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symptoms and diagnoses: implications for DSM-V and ICD-11.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10 Mar;49(3):217-28.e1-3. PMID: 20410711; PMCID: PMC3101894.

[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urodiversity

[8] https://mp.weixin.qq.com/s/IdGWTCuEa-7cQ1RT4ywwlA

[9]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1%97%E4%BC%A0%E5%BA%A6/10805788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题图为作者嗷呜二创制图,侵删。


就诊避雷,请看地图文评论区,持续更新,点击【菜单栏-资源-地图】查看。

作者  | 嗷呜、猫里偷闲

编辑  |  YU


中文转载请联系青衫:

qingshan.aspie@gmail.com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