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5期(第161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5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中国面临的就业挑战:从短期看长期
蔡 昉
世界贸易组织的新起点——对第12届部长级会议成果的评价与前景展望
卢先堃
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估计:1978-2019年
许 伟 傅雄广
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对中国地区发展政策的思考
向宽虎 陆 铭
国际经贸协定国企条款的立法趋势与中国的立场演化
沈 伟 方 荔
美国强化中概股监管的影响效应研究
熊启跃 赵雪情 邹子昂
G20缓债实施受阻的原因探析:新旧债权国竞争抑或国际资本市场约束
王 钊 冯 凯
通胀失踪谜题与菲利普斯曲线有效性研究述评
吴立元 廖世伟
中国面临的就业挑战:从短期看长期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对中国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从而导致周期性失业现象。与此同时,短期冲击的背后也蕴藏长期的结构性因素。中国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时代,将会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经济增长产生进一步制约。一方面,经济增长动能转向创新驱动,可能加剧就业创造与就业破坏之间的不对称、人力资本供需的不平衡,使结构性、摩擦性因素为主的自然失业率趋于提高;另一方面,就业不充分和质量偏低不利于劳动者报酬的合理提高,也会从需求侧妨碍经济增长潜力的充分发挥。从劳动者群体的异质性和易于分化的特征出发,更有针对性地扶助各类就业群体,把短期失业治理与长期挖掘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潜力相结合,应该成为积极就业政策的优先目标。
作 者:
蔡 昉(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贸易组织的新起点
——对第12届部长级会议成果的评价与前景展望
作 者:
卢先堃(瑞士咨询机构箂科中心)
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估计:1978-2019年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方面对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关注度上升。但目前仍缺乏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演变,做出口径统一、时间连续的相关研究。本文尽可能广泛地搜集相关文献和统计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1978-2019年中国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资产类别涵盖了主要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居民总资产规模约465万亿元,其中金融资产147万亿元,人均10.5万元;实物资产(仅包括住房和汽车)318万亿元,人均22.7万元。中国居民总负债大约55.3万亿元,人均约4万元。居民部门总资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已与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相当,但从结构上看,住房等实物资产占比较高,金融资产比重偏低且多元化程度不够。居民部门杠杆率近年显著上升,但仍明显好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状况,偿付能力较强。此外,杠杆率变动呈现逆周期特征。居民部门作为资金净融出部门,充当了经济稳定器角色。
作 者:
许 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
傅雄广(渤海证券债券销售交易总部)
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对中国地区发展政策的思考
摘要:中国在2003年之后强化了地区发展政策的力度。地区发展政策已成为中国构建区域经济格局和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然而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却缺乏系统的梳理。本文梳理了地区发展政策成败的经济学逻辑,并从局部均衡效应和一般均衡效应两个角度指出评估地区发展政策成败不仅需要更为全面和严谨地考虑其对政策目的地的影响,还应考虑其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以及对整体经济效率的作用。此外,本文也从更为广泛的视角分析了地区发展政策的公平含义,指出地区发展政策并不能作为促进人均意义上的公平的主要手段。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指出,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的地区发展政策应在全国和地区层面进一步利用集聚经济效应的同时,通过促进人口流动和精准帮扶缺乏流动性的人群来促进人均意义上的相对平衡。
作 者:
向宽虎(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陆 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际经贸协定国企条款的立法趋势与中国的立场演化
摘要:国有企业条款的引入是国际经贸规则的新趋势,其不仅借鉴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边境内”措施规制框架,而且融合了美欧自由贸易协定(FTA)竞争政策章节的宗旨和特点。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国有企业章节为例,国有企业规制覆盖的实体范围广泛,设定强化的商业考量、非歧视义务和针对性的反补贴规则,提出较高的透明度标准,同时体现出竞争中性理念的硬法化趋势。中国在这一议题上的主要实践始于对“WTO+”承诺的接受,经过探索与转型,逐渐转变为积极参与。中国应审慎看待国有企业国际规制的多面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吸收竞争中性理念指引国内改革,同时推动规则设计的平衡性和包容性。
作 者:
沈 伟(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方 荔(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
美国强化中概股监管的影响效应研究
摘要:美国是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重要场所。近年来,美国不断强化涉及中概股的监管政策,包括持续扩大证券交易限制名单、推出并加快实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加大对可变利益实体架构企业限制和信息披露要求。上述政策导致多数中概股面临退市压力,跨境资本流动日趋复杂,美国市场为中国企业提供融资的功能下降。与此同时,中概股股价波动加大,对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股市产生了明显的传染效应。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逐步降低敏感行业企业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依赖度,引导境外上市企业根据国际规则夯实公司治理机制,防范非银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效应,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与跨境金融监管的协调。
作 者:
熊启跃(中国银行研究院)
赵雪情(中国银行研究院)
邹子昂(中国银行研究院)
G20缓债实施受阻的原因探析:新旧债权国竞争抑或国际资本市场约束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二十国集团(G20)提出暂缓73个最贫困国家双边主权债务本息偿还以帮助其应对次生债务困境;但直至2021年12月G20缓债期结束,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潜在受惠国不接受该框架。为什么最贫困国家会拒绝国际减债?传统解释局限于新旧债权国二分范式。本文提出,除新兴债权国崛起之外,20世纪80年代后南北主权债务关系还有两大结构性变化:减债与国际援助相结合、主权债务证券化。最贫困国家在西方减债援助等推动下已开始通过发行主权债券进行发展融资,此时接受G20缓债可能会触发信用评级下降,对后续发债融资成本甚至国际资本市场准入资格带来负面影响。理解国际资本市场对政府间减债的约束效应,对中国在后疫情时代推动新旧债权国协调,甚至是全球债务治理的结构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
王 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国际经贸研究所)
冯 凯(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
通胀失踪谜题与菲利普斯曲线有效性研究述评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以失业率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生了巨大波动,但通胀却保持了相当的稳定,严重挑战了人们长期以来信奉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这一通胀失踪谜题给理解与预测通胀带来了巨大困惑与困难。大量文献对此进行研究,各种观点众说纷纭,遗憾的是,尚没有文章对这些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当前文献中对通胀失踪谜题的解释归纳为度量因素、通胀预期变化、边际成本波动性变动、菲利普斯曲线扁平化以及货币政策框架转变等五个角度,力图呈现文献争论的脉络与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关于菲利普斯曲线有效性的争论,结果表明,大多数研究发现菲利普斯曲线依然有效,但有效论者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最后,讨论上述主要结论对未来通胀走势以及货币政策制定的含义,并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评述。
作 者:
吴立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廖世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