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5期(第155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5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全球通胀何去何从
黄海洲 徐高 高善文 缪延亮
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中外保险业的差异及应对
王信 姜晶晶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熊婉婷
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 疫情危机、全球本土化与有组织地负起责任
周立 罗建章 方平
ISO金融国际标准:演进、博弈与应对
刘 非 郑联盛
俄罗斯经济的多重二元结构与发展困境—— 基于经济环境与制度视角的考察
李中海
“艾伦条件”边界与现收现付养老适度水平
穆怀中 杨傲
PPP模式在中非农业合作中的实践与对策分析—— 以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例
王静怡 张 帅 陈志钢 毛世平
全球通胀何去何从
摘要:2021年7月15日,《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组织召开“全球通胀何去何从”研讨会。短期来看,政策强刺激推动美国通胀走高,供需错配加大结构性压力,服务性价格上涨在更大范围疫情解封推动下值得关注。在外需热、内需冷、供给限的情况下,中国通胀的压力主要表现在生产端,猪价走低抑制国内CPI通胀水平。中长期来看,反不平等思潮的崛起、供应链的扰动、碳中和的压力仍然存在,在两三年时间内,通货膨胀率仍然会高一些,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水平不会很高。但如果疫情以后全球需求异常弱,高通胀压力也很难显现。美国2020年货币增速是正常时候的4~5倍,财政扩张是传统上限的10倍,将来滞胀难以避免,但对美国滞涨的担心应该是在10年、15年之后的相当长时间段。最后,如果未来出现了尾部风险,对全球长期通胀的走向而言至关重要的是中央银行的应对。相信全球中央银行已经汲取20世纪70年代的教训,会在通胀的早期去干预。如果美联储不断发现通胀比想象得难以克服,就意味着通胀预期已经脱锚。
作 者:
黄海洲(中金公司)
徐 高(中银国际证券)
高善文(安信证券)
缪延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中外保险业的差异及应对
摘要:中国保险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气候变化造成金融风险的机理也有所不同。中国保险覆盖率低,气候相关风险理赔损失较小,保险公司投资组合的气候风险敏感性低,气候相关风险对中国保险业的直接负面冲击可控。但中国气候相关风险可能更多由银行等非保险金融机构承担,加剧风险向银行业集中;灾后财政救助支出可能加剧各级债务风险,最终转化为金融风险;气候相关风险保障缺口大,可能引发次生经济风险,气候风险的间接冲击可能较大,值得重点关注并及时应对。下一步,应推动环境与污染强制保险立法,广泛开展减排责任保险,开发针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指数保险,推进碳保险市场建设。逐步建立政策性巨灾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气候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加大力度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养老体制改革,鼓励保险机构坚持中长期布局,开展可持续投资。
作 者:
王 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姜晶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摘要:宏观审慎以减少金融危机对经济稳定产生影响为政策目标,着眼于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微观审慎以保护消费者为政策目标,着眼于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个体性风险。二者目标相辅相成,政策效果也相互依赖。然而,由于监管部门不同但监管对象和政策工具高度重叠,二者可能出现政策冲突,尤其在经济下行、银行高度集中且业务同质化以及不同监管机构权责不分的情形之下。英美经验表明,无论是独立委员会机制还是央行统筹协调机制,有效的监管协调都离不开明确的权责划分、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及流畅透明的信息共享。为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中国可从三方面着手改革。一是打造“一体多翼”的组织治理架构,增强行为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根据需要设立专家工作组。二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鼓励不同监管机构领导人交叉任职,提高微观审慎机构在系统性风险分析中的参与度,以及借助“服从-解释”机制提高跨部门决策的透明度。三是为潜在政策冲突做好预案,包括预先设定政策目标优先级、进一步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拓展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以及鼓励金融机构积累逆周期安全缓冲等。
作 者:
熊婉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 疫情危机、全球本土化与有组织地负起责任
摘要:“谁来养活中国?”这一布朗命题被提出已超过25年。虽然二十多年来中国很好地回答了这个命题,但是,面向21世纪,放眼全球,仍然需要回答“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这一重大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已经出现粮食危机。尽管中国短期内不存在粮食危机,但是存在三大结构性紧张,面临人口峰值、营养升级和老龄化的持续挑战。预期21世纪前半叶,中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后半叶可能压力舒缓。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的粮食民族主义和饥饿出口现象,使得中国更加不能过度依赖外国粮养活中国人。本文提出,应当在全球本土化视野中,重新反思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权利安全问题。未来中国食物体系中生产者、消费者、中间商和政府这四大主体,都需要“有组织地负起责任”。通过构建完整的食物主权体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端好中国碗、装满中国粮,养活21世纪的中国。
作 者:
周 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罗建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方 平(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ISO金融国际标准:演进、博弈与应对
摘要:金融国际标准有效保障了跨境金融业务的直达性和安全性,是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经济体政策博弈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金融国际标准具有的国际“软法”秉性为支撑,回顾了其制订存在组织人事、制订流程以及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博弈,同时,着重分析以跨境支付为代表的移动金融服务标准制订的技术博弈及国家博弈,发现移动金融服务国际标准博弈已从技术层面上升至战略层面,从机构层面上升至国家层面,并成为二十国集团的重要政策议题。本文梳理中国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关系演进,发现更多中国人参与标准制订的人事、流程和技术应用进程之中,中国已从金融国际标准的遵从者向制订者转变,但是中国参与金融国际标准制订存在参与战略不明、国际话语权较弱、专业能力较低、私人部门参与不足、同行交流欠缺以及整体竞争力偏弱等短板。中国未来要以金融标准化新一轮规划为支撑,全面提升参与金融标准化制订的能力与水平,着力发展数字服务与市场金融标准化,助力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作 者:
刘 非(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郑联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俄罗斯经济的多重二元结构与发展困境—— 基于经济环境与制度视角的考察
摘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基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对像俄罗斯这样的劳动力短缺国家缺乏解释力,但借用这一概念并加入制度因素,可用于解释俄罗斯经济中存在的多重二元结构以及由此造成的“有增长无发展”困境。俄罗斯经济的多重二元结构是指在其经济的不同领域存在着优势部门和弱势部门之分,按产业类型划分,存在能源原材料行业和制造业之分;按竞争程度划分,存在垄断部门和自由竞争部门的对立;按所有权划分,存在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的分野。前者为优势部门,后者则为弱势部门。优势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塑造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的能力,弱势部门只能在优势部门所塑造的经济环境和制度下运行和发展。这种多重二元结构是造成俄罗斯经济难以克服能源依赖、实现经济多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经济要突破发展困境,走上均衡发展的轨道,需要破除多重二元结构,为不同经济主体赋予平等的经济环境和制度条件。
作 者:
李中海(黑龙江大学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艾伦条件”边界与现收现付养老适度水平
摘要:“艾伦条件”揭示了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优化条件。本文依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艾伦条件”与现收现付养老适度水平的联动关系,发现了“艾伦条件”边界效应及其动态发展规律。第一,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若现收现付养老保险超过适度水平,即使满足“艾伦条件”,现收现付制也不是最优选择;若现收现付保持适度水平,即使“艾伦条件”波动或暂时不满足,现收现付也是优化选择;这就是“艾伦条件”边界或“艾伦条件”的条件。第二,依据养老人口均衡分配原理,测度“艾伦条件”边界,基于典型发达国家和中国数据分析发现:21世纪中叶“艾伦条件”边界,现收现付缴费率在0.15左右,给付替代率在0.35左右;通过人口结构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可以推进“艾伦条件”满足和现收现付适度水平协同发展。第三,“艾伦条件”边界具有人口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养老可持续等联动效应。
作 者:
穆怀中(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
杨 傲(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PPP模式在中非农业合作中的实践与对策分析—— 以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例
摘要:中非农业合作是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非农业合作经验加以总结,有利于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大范围的农业国际合作提供借鉴。中非农业合作已逐渐发展为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企业为主体的模式。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当前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形式,从建设期到技术合作期全程体现了其采用的“公私合作模式”(PPP模式)。与早期政府间合作模式相比,其成效明显得以提升,但依然面临经营不可持续的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完善中非农业合作的PPP模式的建议:公私双方应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共担权责;根据合作国经济状况灵活设置对企业的补贴时间,并通过多种形式最大化利用补贴款;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私营部门的沟通对接,将PPP项目嵌入当地的社会经济。
作 者:
王静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张 帅(北京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陈志钢(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毛世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国际经济评论》2020年第6期(第150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1期(第151期)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