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6期(第156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6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阿富汗命运转折与国际格局展望
李绍先 滕建群 牛新春 崔洪建 赵明昊
美国数字市场反垄断监管的方法与观念反思
江山
德国数字经济反垄断监管的实践与启示
袁嘉
国际投资协定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以《巴西—印度投资合作和便利化协定》为样本
陶立峰
全球金融周期:驱动因素、传导机制与政策应对
谭小芬 虞梦微
中美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与完善 —— 基于WTO《农业协定》影响的对比
韩杨
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经验和对新发展阶段的启示—— 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的视角
陈大鹏 吴舒钰 李稻葵
拜登政府气候新政内容及其影响
刘建国 戢时雨 崔 成 朱跃中 蒋钦云
阿富汗命运转折与国际格局展望
摘要:2021年8月,阿富汗风云突变,塔利班以极快的速度重新掌控阿富汗。美国最后从阿富汗撤退的混乱局面给全世界留下了狼狈不堪的印象,“喀布尔时刻”对美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以及整个国际格局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021年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组织召开“阿富汗命运转折与国际格局展望”研讨会。与会学者就阿富汗变局及其带来的影响,以及国际格局变化趋势展开了深入研讨。阿富汗变局及其代表的美国中东战略收缩带来中东整个安全结构发生变化,促使欧洲进一步思考战略自主的问题,将自身塑造成不同于中美的“第三种力量”。美国撤出阿富汗是止损,即有计划和有战略地收缩。中国需要明确阿富汗和中东地区对于中国的全球战略格局到底具有何种重要性,如何介入而不陷入。
作 者:
李绍先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
滕建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
牛新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
崔洪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
赵明昊(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美国数字市场反垄断监管的方法与观念反思
摘要:二十多年来,美国反垄断法的消极实施,放任了由垄断行为造成的市场集中度升高、竞争减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重新激活了反垄断的民粹主义,也推动了美国国会的数字市场反垄断立法议程。反思美国数字市场监管方法与观念,长期以来反垄断法解释的学派化形成并固化的错误成本假定是症结,影响了数字市场监管的决策依据选择。当前,美国立法议案推动的从行为规制向主体规制的模式转变具有积极意义,但结果和成效均有待观察。对中国而言,更为关键的是明确数字市场反垄断中维护市场竞争的核心目标,在现行《反垄断法》结构下充分纳入数字市场相关考量因素,并确立数字市场反垄断法解释与适用中漏判成本大于误判成本的决策前提。
作 者:
江 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德国数字经济反垄断监管的实践与启示
摘要:德国数字经济反垄断监管走在世界前列,例如率先发布系列研究报告、积极执法、全面修法。德国竞争政策制定深受弗莱堡学派影响,重视构建经济秩序,坚持有限国家干预原则,强调垄断者的特殊义务。德国数字经济反垄断监管的成功之处在于重塑了更注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体系,优化了禁止滥用市场力量制度,并有效规制了数据垄断行为;不足之处在于并未让德国本土的数字平台企业发展起来,无法保障数字主权。中国应吸取德国的经验和教训,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开展数字经济时代竞争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正确看待和处理数据问题,合理优化与平台相关的反垄断监管。
作 者:
袁 嘉(四川大学法学院)
国际投资协定新动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以《巴西—印度投资合作和便利化协定》为样本
摘要:巴西和印度于2020年达成《投资合作和便利化协定》,主张以增进投资合作和便利化为目标,加强东道国国家规制权,重构东道国和投资者的权利义务,降低东道国提供投资保护的标准,提高投资者社会责任义务,采取投资预防和国家间仲裁方式处理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争端。《投资合作和便利化协定》的创新规则突破了现有国际投资规则的框架和内容,在推动国际投资治理多元化的同时,加剧多边投资条约缔结的复杂性,与欧盟、美国主导的传统投资规则形成政策选择竞争的格局。中国作为双向投资大国,应当注重强化投资保护水平,优化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制订并发布体现中国立场的官方双边投资条约范本;发挥现有投资条约的网络优势,选择合适的缔约伙伴;采取双边更新现有投资协定硬法、多边推进国际投资软法的治理路径。
作 者:
陶立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
全球金融周期:驱动因素、传导机制与政策应对
摘要: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个国家金融状况的相关性和联动性不断上升,产生了所谓的全球金融周期。全球金融周期受美国货币政策和全球风险偏好的驱动,两者的变化通过跨境资本流动、金融机构杠杆率、信贷和资产价格进行传导。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跨境银行在全球金融周期传导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危机后,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逐渐上升。中国与全球的金融状况联动性较高,随着与国际资本市场融合度以及外国投资者参与度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对于全球金融周期的敏感性也会进一步增强,这会给中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带来显著冲击。为此,政策当局需要采用合理的汇率制度,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使用宏观审慎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同时推进国际政策协调和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以抵御全球金融周期的冲击。
作 者:
谭小芬(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虞梦微(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中美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与完善—— 基于WTO《农业协定》影响的对比
摘要:中美两国农业支持政策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历史阶段特征,在WTO《农业协定》生效后,既要受协定中市场准入和国内支持等规则条款的约束,也要结合各自农业资源禀赋、农产品国际贸易地位、国内农业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本文系统对比分析中美适用WTO《农业协定》规则及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和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影响,并认为未来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改革应当根据国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战略需要,在全球视角下充分考虑中美农业差异,审慎完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一是加快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统筹衔接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对外投资政策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建立支持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明确不同阶段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目标,积极拓展、创新绿箱政策工具,在国家财力承受范围内逐步提高农业支持水平;三是逐渐推进农业国内支持市场化改革措施,逐渐调整“黄转绿、黄转蓝”政策转箱,统筹用好、用足黄箱,利用黄箱政策空间集中精准地支持特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品种,扩大非特定产品支持规模;四是加快推进WTO农业领域规则向更公平、更平等、更包容的方向改革,各成员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义务应当与其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
作 者:
韩 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经验和对新发展阶段的启示——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的视角
摘要: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历程,论述中国对外开放从基于知识学习和技术引进的“单向开放”,转向基于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经贸双向开放”,再到基于规则、体制、理念双向交流互鉴的“制度型开放”,逐步发展升级。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的视角,总结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经济学经验,强调开放的核心是学习,各类市场主体在学习中转变思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开放需要政府精心管理和引导。这些经验对于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本文建议,保持和扩大知识开放,发挥各类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功能,积极主动对接和引领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同时妥善管控各类风险。
作 者:
陈大鹏(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
吴舒钰(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新兴市场研究院)
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
拜登政府气候新政内容及其影响
摘要:拜登就职总统以来,美国气候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本文基于对拜登政府气候新政动因和特点的分析,提出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协定》、谋求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导权,不仅强化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转型,国际能源格局也将面临新一轮洗牌。本文认为,拜登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中美重新加强在气候及能源领域务实合作,但也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中国能源转型发展带来更大的外部压力和不确定性。中国应当密切跟踪拜登政府相关政策进展,对外推动中美气候能源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快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国际合作环境;对内坚定能源转型目标,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统筹协调能源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作 者:
刘建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戢时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崔 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朱跃中(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蒋钦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
《国际经济评论》2020年第6期(第150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1期(第151期)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