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2期(第158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2年第2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全球低通胀环境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
彭文生 管 涛 朱海斌
如何加强政策统筹协调,促进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黄益平 刘尚希 张永生 王 勇
增长奇迹之后的经济政策
张 斌 朱 鹤 钟 益 张佳佳
平台经济下的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变化趋势与政策应对
李力行 周广肃
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要素构成、机制分析与难点突破
陈伟光 钟列炀
对金融科技监管的认知:变化、差异与方向
张 扬
美国经济制裁背景下的中国阻断法体系建构
叶 研
美国对华科技制裁的反向市场冲击 —— 以华为事件为例
陈思翀 王子瑜 梁倚天
跨境电商统计监测体系建设难点与解决思路
李志远 刘 丹
全球低通胀环境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
摘要:2022年1月6日,《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组织召开“全球低通胀环境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研讨会。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国际供应链,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发达国家复苏比发展中国家快,发达国家又是需求恢复得比供给快,所以本轮通胀来势凶猛。在后疫情时期,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的隐患、劳动力市场的短缺、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市场垄断格局的强化以及碳中和的因素,可能推动全球通胀中枢高于疫情之前的水平。但货币政策收紧的上限受到疫情后债务大幅飙升的制约,不能完全充分地被用来应对通胀压力,预案比预测重要。
作 者:
彭文生(中金公司)
管 涛(中银证券)
朱海斌(摩根大通)
如何加强政策统筹协调,促进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摘要:2022年1月6日,《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组织召开“如何加强政策统筹协调,促进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研讨会。中国进入目标多元、政策多元的新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经济转型跟绿色转型、政府转型和发展转型的匹配度,避免极端化、短期化、指标化的刚性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的问题。在宏观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经济政策更需顶层决策与基层自主相结合,为政策留有更多余地和弹性,政策执行要考虑短期和长期后果,做好风险评估。不应低估GDP增长的重要性,但要跳出统筹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作 者: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刘尚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张永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王 勇(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
增长奇迹之后的经济政策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和东亚部分经济体先是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阶段,之后面临的是传统经济部门的淘汰压力、新经济成长面临掣肘、社会公众不满情绪增加。欧洲部分国家陷入历时十多年的滞胀困境,原因在于保护传统部门和增加政府干预破坏了市场机制。日本进入“日本第一”时代,成功地遏制通胀并灵活运用总需求管理政策保持经济景气程度,新经济快速成长。欧洲和东亚经济体最终都大幅减少了经济奇迹时代政府普遍干预市场的做法,增加对外开放程度,以更高的市场化水平支撑了新经济的成长。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成为经济成长过程中的必选项,社会福利保障面临的问题在变,这要求社会福利保障及时做出调整。
作 者:
张 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朱 鹤(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
钟 益(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
张佳佳(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平台经济下的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变化趋势与政策应对
摘要:平台经济促使工作性质出现了从线下到线上、从固定到灵活、从单一到多元等方面的转变,使得依赖平台从事零工工作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占比上升,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革。分析表明,数字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工序的分解、分包以及相关经济主体承担的工作任务的重新组合,引发了生产活动去公司化、去组织化的趋势,使得传统的雇员工作被零工等新就业形态所取代,导致劳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建议以去公司化、将保险保障与劳动关系解绑的思路解决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建立起适用于平台经济发展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网,适应技术进步的变革。在鼓励平台经济创新发展的同时,应完善弱势群体的保障体系,加大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分配调节手段的力度,让发展的红利惠及受损群体。
作 者:
李力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周广肃(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要素构成、机制分析与难点突破
摘要:在全球经济受新冠疫情持续冲击、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数字技术驱动的新一轮全球化却保持蓬勃发展势态,基于互联网及数字技术产生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由于数字鸿沟、平台垄断和跨境数据流动等问题日益超越传统全球经济治理边界,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关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系统分析框架。本文通过对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原则、主体、客体、方式、目标以及运行机制的分析,认为传统治理机制难以适应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正在形成以区域多边协定为载体、二十国集团(G20)为中心,并向周边辐射的“联盟—网络”治理结构。随着数字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未来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主体与对象都将趋于多元化,构建统一、包容、共享、互惠的新秩序应当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理想目标。
作 者:
陈伟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
钟列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对金融科技监管的认知:变化、差异与方向
摘要:金融科技监管在全球范围内尚无统一认知,本文从重大事件、对金融科技的需求偏好以及技术冲击三个变量出发,观察了学术界与监管当局对于金融科技监管的认知变化,对比了美国、英国与中国的认知差异。研究发现,2016年以前,主流认知认为金融科技监管与金融监管并不相同,监管自治、创新与监管平衡、金融科技的特殊风险被用来解释金融科技监管的独特性,但各方在解释层面并未达成共识。与此同时所开展的金融科技监管实践,却表现出与金融监管相同的特点,并没有脱离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与行为监管三位一体的金融监管理念框架,其中中美两国重视金融科技的宏微观审慎监管,英国则侧重金融科技的行为监管。2016年以来,以监管科技为首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快速发展,导致金融科技监管呈现出越来越不同于传统金融监管的特征,被视为是修正认知并影响监管实践的重要力量,其中英国强化了监管科技即金融科技监管的认知,继续探索有别于传统监管的监管工具与监管科技创新。美国开始重视金融科技的特殊性,在功能监管的框架下创新金融科技监管。中国则强调对金融科技的宏观审慎监管,探索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对监管的赋能。
作 者:
张 扬(深圳大学新经济与金融研究所)
美国经济制裁背景下的中国阻断法体系建构
摘要:近年来,美国频繁滥用域外管辖权,通过单边经济制裁推行对外政策,阻碍了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交往,各国纷纷颁布阻断法来维护本国的合法权益。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美国的经济制裁会在四种情况下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经济、政治和外交带来重大不利影响。情况一是美国对第三国的经济制裁作用于中国,情况二、三和四是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分别作用于第三国、美国自身和中国实体。在中国阻断法体系的建构中,应当优先阻断情况三和情况四,原则阻断情况一,适度阻断情况二。在中国阻断法的执法和司法中应当重点阻断情况三,灵活阻断情况一和情况四,谨慎阻断情况二,从而为应对和反制美国经济制裁提供法律工具和话语权武器。阻断法是一把“双刃剑”,会使私人主体和公权力机关处于“两难困境”,但这种“两难困境”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应对美国经济制裁需要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目前,中国通过颁布《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和《反外国制裁法》,初步构建了应对和反制美国经济制裁的阻断法体系,这是中国应对和反制外国经济制裁实践的巨大进步,但该阻断法体系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中国在阻断法的立法和实施中应进退有度,在充分发挥阻断法工具价值的同时,兼顾阻断法的谦抑性,在维护国家宏观利益和个体微观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作 者:
叶 研(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美国对华科技制裁的反向市场冲击 ——以华为事件为例
摘要:美国于2019年5月15日将华为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要求本国供应商必须获得特别许可才能向其出售产品和服务。但是,作为科技制裁手段的出口管制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制裁他国企业的同时,也可能给本国供应商带来反向市场冲击。本文在估算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实体清单”对华为美国供应商冲击的基础上,考察异质性冲击的影响因素及其行业扩散效应,以及冲击对出口管制政策的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美国的大部分华为供应商在出口管制政策执行过程中都遭受了损失。与华为业务联系更紧密或盈利能力较弱的供应商受出口管制政策的冲击更大。出口管制政策还产生了显著的行业扩散效应,对华为美国供应商所在行业的其他公司也产生了负面冲击。因此,供应商对出口管制政策采取了应对措施,导致管制政策推行部分受阻。本文还发现,市值损失规模更大的供应商对政策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中国企业应对科技制裁不仅需要勤练内功,还需要与重要供应商密切沟通与协同,从而将科技制裁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作 者:
陈思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王子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梁倚天(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跨境电商统计监测体系建设难点与解决思路
摘要: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承担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在跨境电商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监管相对滞后。因此,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完善的跨境电商交易的统计监测体系来保障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探讨。相较于传统贸易,跨境电商中有大量的中小型卖家,具有少量多次购买的特征,导致跨境电商贸易产生的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这对监管部门构建跨境电商统计监测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分析了中国对跨境电商监测数据的基本要求,从跨境电商参与主体出发,分析了各参与主体向监管部门提供数据的可行性与便利性,以此为基础指出构建跨境电商统计监测体系的关键切入点是物流企业,并就如何构建准确可靠的跨境电商统计监测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
作 者:
李志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刘 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