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4期(第166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3年第4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选择
张晓晶 曲永义 林桂军 王 俊
- 沈满洪 曹宝明 许勤华 李勇坚
公平和效率如何兼得:共同富裕的国际经验
陈斌开 马燕来
制度逻辑、竞争位势与政府干预:美国产业政策的分解与合成
贺 俊
电动汽车革命:大国产业竞争“新赛道”
李 巍 邹 玥 竺彩华
数字贸易与全球经贸规则重构
马述忠 沈雨婷
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的新趋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梁国勇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国际税收解决方案:现状、博弈与展望
李 文 张秋颖
作 者:
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曲永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林桂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王 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沈满洪(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曹宝明(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
许勤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李勇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其中,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要求在金融发展中体现风险底线和安全考量,在金融安全中包容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努力实现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动态平衡。统筹战略性产业发展和安全则要求构建新均衡,以破解统筹战略性产业发展和安全面临的“合成谬误”难题。统筹贸易及产业链发展和安全,既需要扩大开放、发挥相互依存的遏制效应,又需要完善涉及国家安全的制度与规范,着力应对关键技术断供风险。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既要坚持生态优先,确保资源阈值、环境阈值、气候阈值,又要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型。统筹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需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粮食安全的“双基地位”,统筹中央和地方维护粮食安全的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并在开放中统筹好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需形成关于能源安全与发展的正确认识,既要通过发展能源生产与使用能力来提升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又要深入推进国家能源安全使用的思路、体制和手段创新,从而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环境。统筹数字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需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问题,建立数字经济系统性风险机制,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全球治理。
公平和效率如何兼得:共同富裕的国际经验
作 者:
陈斌开(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马燕来(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制度逻辑、竞争位势与政府干预:美国产业政策的分解与合成
作 者:
贺 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为弥合长期存在的美国产业政策争论,破解以往二分法视角造成的产业政策研究“美国之谜”,本文基于“显/隐”(政策资源配置的歧视性)和“轻/重”(政策资源投入强度)两个维度对美国产业政策系统进行分解和类型化,进而围绕竞争逻辑和制度逻辑将分解的美国产业政策进行合成,以尽可能客观呈现美国产业政策的结构特征和演进脉络。虽然以军工牵引民用技术突破、不断塑造新的创新主体等“重/隐”型产业政策具有美国特色,但美国产业政策的独特性和成功要素在于其政策工具背后巧妙设计的、有利于形成强大政策能力的治理结构,以及最大程度地协调市场竞争和国家干预,并基于并行不悖的市场逻辑和竞争逻辑相机动态调整产业政策组合。需要强调的是,在美国产业政策决策框架中,显性产业政策和重型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制度体系中的“剩余”但不可替代的选项,该事实并不支持强选择性产业政策无效的学术主张。通过对照美国产业政策实践中的重要事实,在中国问题情境下深化政府干预边界、政策能力、创新主体塑造等理论问题具有广阔的空间。本文在理解美国产业政策的同时,提出产业政策分解维度和合成逻辑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对拓展产业政策理论亦有贡献。
电动汽车革命:大国产业竞争“新赛道”
作 者:
李 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邹 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竺彩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摘要: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其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拉动效应,一直以来都是大国产业竞争的必争之地。工业革命以来,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凭借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先后成功确立了汽车工业大国地位,也成就了各自在不同时期的全球工业强国地位。当前由电动汽车革命带来的全新技术路线正在重塑全球汽车工业竞争格局,并给后发国家赶超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之窗”。为竞逐电动汽车产业这一全新“赛道”,主要经济体纷纷通过国内产业政策和国际经济外交,为其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培育良好环境。面对在汽车工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需要在内政、外交两个方向同时发力,以谋求在电动汽车制造中的优势地位,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国之梦”。
数字贸易与全球经贸规则重构
作 者:
马述忠(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
沈雨婷(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贸易的蓬勃发展呼吁加速重构全球经贸规则。数字贸易是以信息网络和数字平台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的有效运用来实现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新型贸易活动,产生于贸易数字化与数字化贸易两大途径。随着数字贸易不断发展,数据价值被不断挖掘、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平台作用显著提升。尽管数字贸易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但全球经贸规则变革相对滞后,表现为:一方面,部分传统经贸规则中的议题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数字贸易新场景;另一方面,有关数字贸易新业态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面对规则重构进程中来自多边、双边以及国家层面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应遵循平等协商、创新引领、开放合作以及多边主义等原则,在鼓励国内数字创新以突破发达国家高端封锁、健全数字贸易法规以形成“中国模板”的基础上,以引领者的角色参与全球双边、多边规则谈判,推动形成有助于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全球经贸规则体系。
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的新趋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作 者:
梁国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摘要:在世界经济高速数字化的背景下,各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推动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若干新型协定已经出现,其涵盖内容广、标准质量高,远超传统自贸协定中的电子商务章节,可望引领全球数字贸易新规则体系的形成。本文提出了“新型数字经贸协定”的概念,涵盖《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美日数字贸易协定》等专门协定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美墨加协定》等新协定的电子商务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了相关协定的主要特征、规则制定的关键问题和各经济体的政策立场。鉴于数字贸易对中国外贸增长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在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上面临新的战略选择。为此,本文提出了制定数字贸易发展战略和目标、完善数字贸易领域的“中国规则”、积极引领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并以此推动制度型开放和数字中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国际税收解决方案:现状、博弈与展望
作 者:
李 文(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张秋颖(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为了应对经济数字化的快速推进对现有国际税收规则的巨大冲击,在二十国集团(G20)的委托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建立了包容性框架,提出了应对数字经济税收挑战的“双支柱”解决方案。该方案于2021年10月由包容性框架136个成员达成共识,并由G20领导人罗马峰会核准通过。其中,支柱一聚焦联结度和利润分配规则的修订,支柱二则聚焦制定全球最低税。但是,“双支柱”方案的真正实施还有赖于各税收辖区修改国内税法和税收协定。截至2023年6月底,“双支柱”方案在OECD层面和各税收辖区层面均有一定进展,其中支柱二的进展明显快于支柱一;同时,“双支柱”方案也面临重重挑战。这种现状是相关利益各方博弈的结果,市场国与居民国之间、低税国与高税国之间、经济体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构成了博弈的主要类型。“双支柱”方案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可能前景是,支柱二落地实施,而支柱一则由于在范围内主要大型跨国企业的居民国美国无法通过而搁浅,这将导致数字服务税等单边措施泛滥,重燃美国与市场国之间的贸易冲突。当单边措施及其伴生的贸易冲突足够激烈时,美国可能会重新考虑支柱一的实施,而以“多边数字服务税”替代支柱一也是一个可能的选项。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期刊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