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史书单 | 王刚: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书单 「名达读书计划」

王刚 瑶湖读史 2022-05-21

Copyright@ 本号「停课不停学」读史书单系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线,为广大学子提供精神食粮和读史指南。随着各地复学、返校,此系列转为「名达读书计划」,“名达”二字取自江西师范大学史学肇始前辈姚名达教授名讳,也取意“名师名学科,达者达天下”。本期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王刚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书单」,希望和喜欢读史的你一起分享!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经书是中国古代典籍的核心;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出发点,奠定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底色。


经籍卷帙繁杂,如果要从事专门研究,必须以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为基础,以两部清经解为依凭,由乾嘉诸老的成果出发,上引下联,方可进入艰苦的经学研习工作中去。


但是,如果是要明了经学大义,或者只是求得进入经学的门径,我认为,宜从“四书”始。中华书局的点校本非常适合初学者。此书由朱熹编撰而成,以二程之学为基础,博取诸家之长,文简义丰,不仅一扫汉唐以来的琐碎之说,而且将道统关怀、宋学义理灌注其间,体大而思精,值得字字涵泳。它上探孔、孟之精髓,下则覆盖着宋、明以来文化的诠释理路及思维方式。无论今后是否从事于经学或者传统文化的研究,它都应该是反复精读的首选之作。


 


2、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诗经》注译之书非常多。但有些在解说上过于繁琐,学术性虽强,不适合初学者诵读。有些简则简矣,往往陋亦随之,不说错误吧,至少严谨度不够的书,不能金针度人,对于后续的学习带来的将是障碍和烦恼。


黄典诚先生精研汉语言文字之学,久为学界所推重。此书的学术品质自然可以保证,加之篇幅适中,以极为简约的文字,对《诗经》作了通译工作,一卷在手,了然于胸。且文字清简,非常耐读,1993年,此书荣登“中国内地版图书在港畅销榜”。


此外,《诗经》出土本有阜阳汉简本、安徽大学战国竹书本,上博简《孔子诗论》亦与之相关。学有余力及从事专门研究者可涉猎。

 


 


3、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周易》素来难懂。但它的形上之辨,体现了中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思辨逻辑,号称古代中国“至高的哲理”(关于这一点,可参看谢维扬师:《至高的哲理:千古奇书周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由此,要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易理,就不能不有所了解。


但是,“十三经注疏本”研读起来十分艰涩,通俗本又往往良莠不齐,尤其是市面上很多介绍《周易》的书神神道道,“别讲”、“杂说”之类,充满着虚妄与极其严重的误识,选择不好,反倒被引入歧途。


由金景芳先生口授,吕绍纲先生整理的这本《周易全解》。是金老在精研易学的基础上,以浅白的语言作出的全面通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并经过了多次修订,是初入《易》门的正道之作。


此外,《周易》出土本有阜阳汉简本、马王堆本,学有余力及从事专门研究者可涉猎。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


在《春秋》“三传”中,《左传》是可以当作史书来读的。不仅史料价值重大,文笔也十分优美,是中国先秦叙事散文的典型,可与《史记》相媲美。注意到这一点,可《左》、《史》对读,在细思、细品中,自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就专业的学术研究来说,《左传》自当以杜预注本为基础,但是,如果不是专攻文献或先秦史者,入门书可选择杨先生这本。待有一定基础后,再研读杜预本,并逐渐进入清儒之学,也是一条途径。此书最大的好处,是能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考古资料,故而偏史学,而非经学,资料性强于思想性。但是,倘要进入《春秋》哲学或经学的世界,并成为专业工作者,自当以杜预本为核心,并比读其他两传。


 


5、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中国第一部字典,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之学发轫于斯。在中国传统学问中,“由小学入经学”为起点所在,而《说文》学又是“小学”的起点。由于是字典性质,它并非为日日诵读之书,但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长置案头。另外,上海古籍出版社为影印本,其他本子,无论由哪一出版社推出,只要是以段玉裁经韵楼本为底本影印,都是同一性质之书。收藏或使用,请一律使用影印本,标点本慎而勿用。



 


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化地位无需多谈。就水准而言,读史部之书,不读《史记》,仅看后世的其他史籍,犹若美景在前,掉臂而去。就历史的覆盖面而言,它从五帝时代一直写到了西汉武帝时,早期中国的历程尽载于斯。正文五十万言,十册,篇幅并不算长。如古文基础好,除了表、书等较为繁杂的内容,纪、传、世家部分可一气读之。


必须指出的是,推荐中华书局点校本,并非其文本最善,而是它为通行本,易寻、易读而已。如要进一步研习,可读“百衲本”(张元济先生在民国时期推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现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再版,书不难找),以及日本学者陇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



 


7、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


要通过典籍全面了解古史,史部之书首读《史记》,接着就应读《资治通鉴》。大、小司马之书,在历史时间上基本接续。虽然从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部分内容有重合,但是善读者往往可从中比较异同,大作文章,如田余庆先生的相关研究就颇为典范。而此后一直到五代,可由《史记》顺流而下,对近世之前的中国,获得全面的理解。


《通鉴》体量大,读起来费时间。但是如果以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为入口,故事性强,是一个不错的路径。中华书局合辑有《历代纪事本末》,由《通鉴纪事本末》入手,还可一直延续到记载清初事迹的《三藩纪事本末》,是很好的辅助阅读材料。



 


8、王弼注、郭象注;陆德明音义:《老子、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老子》和《庄子》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无需多论。有关的校释、译注之书也非常多。从研究及个人喜好出发,以哪一本入手,可因人而异,实在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如果既要做到通其大义,又不失权威,同时还篇幅适中、好读,则上海古籍这本书最为适合。当然,如果要进一步深入,则需要看更多的相关成果。如果是学习《老子》,还需对看郭店楚简本、马王堆本、北京大学竹简本。



 


9、杨倞注:《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推荐理由与上面的《老子、庄子》一样,上海古籍的这本《荀子》篇幅适中而不失权威,为很好的入门之书。如果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则需再看其他相关成果。



 


10、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


自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后,中国正式进入“经学时代”。要理解大一统帝国的思想性格,董子之学是一个起点。由此,他的《春秋繁露》不可不了解。但无论是在文献整理还是义理诠释方面,《春秋繁露》一书尚有不少的争论。苏舆所撰的《义证》为权威之作,是理解董学的上佳文本。



 


11、汤炳正等注:《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类文献,既是集部之首,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源头。要理解传统文化,楚辞不可不读。汤炳正等学者所撰的《楚辞今注》,对于楚辞做了简要的注释,可作为入门读物。但是,楚辞不易懂,也没有经、史之书那么流行,在正式备阅它们之前,可以先看看胡晓明选编的《楚辞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然后再进入屈原及中国古代文学的世界,或许会有更深的感受。



 

 


12、萧统编选:《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选录了先秦至梁700余篇文学作品,唐宋之前的古代文学精品多荟萃于此。是古人作文的典范,历来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虽说语带讥讽,但是多读、熟读《文选》,的确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学及文化作品的重要途径。读此书不仅在于了解知识,还可从中揣摩文法,把玩文辞,长期涵泳其中,对于中国文学精神及气质,会有更深的体悟。


 

 


13、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85年


清代蘅塘退士孙洙所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或许是最为流行的中国古典诗歌选本。它的经久不衰,已足以证明其价值。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此书,是了解唐诗,尤其是近体诗的最佳途径。《唐诗三百首》有不少注本,喻守真本流行最广,精要而适中。当然,如果需要扩展,也可以看《全唐诗》。



 


14、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在中国诗歌史上,唐诗、宋词并称。要赏读宋词,首推唐圭璋所编辑的《全宋词》。但是,由于体量过大,初学者可先选择唐先生的《宋词三百首笺注》以入门。此书由晚清四大词家之一的朱祖谋选编而成,加之唐圭璋的笺注,品味及质量值得信赖。此外,胡云翼所选注的《唐宋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优中选优,图文并茂,是更为适合初读的小书。但由于篇幅太小,在我看来,更适宜初中以上程度的人阅读。


 


15、姚鼐:《古文辞类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姚鼐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过去颇负盛名,它的选编范围虽上起先秦,下至于明清,但大体以唐宋八大家为主,读完《昭明文选》,再看此书,古文中的名家、名篇,大抵可以涵盖。


 


16、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


《四库总目提要》是在编篡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完成的目录学巨作。它由纪昀等人撰写,著录书籍10254种,172860卷,分别编写提要,按经、史、子、集逐次介绍,是古文献目录的集大成之作。一书在手,对于中国传统文献的基本状况,可了然于胸。既可作为资料备查,亦可视之为简要的学术史论著。它是传统学问的门径之书,在做文、史、哲的专门研究之前,宜以此为知识基础和为学津梁。



 


17、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中国古书有其特殊性,不了解内在特点,知其大体,终是乱读。或只缘身在此山中;或五色炫曜,真伪难辨。此书由余嘉锡先生的两部力作《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合订而成,要言不烦,条分缕析,以精炼的文字对中国古文献中的基本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既提纲挈领,又极为实用,是了解中国古书基本特点的上选之作。


 

 


18、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它不仅直接塑造了早期中国的思想文化面貌,对于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亦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代史学大家吕思勉的《先秦学术概论》对各家各派的学术源流、基本性格、相互关系等做了条分缕析的说明,论证精当而不失洞见,在简约的文字中尽显大师风范。



 


19、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


中国古史之著述夥矣,虽不无可观之处,但往往失却了历史的气脉。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虽在细节上有具体可商之处,但以温情和敬意为国撰史,条贯而下,追求历史的内在精神,如行云流般地将中华行进、发展的历程呈现于眼前。在20世纪40年代抗战正殷之际,此书甫出,即成为激励国人、唤醒国魂之作,并由此成为了各大学通用的历史教科书。时至今日,作为经典之作,亦有不可磨灭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20、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


“古史新证”是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开设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代大师最后的讲义,它不仅呈现了将新、旧材料融为一炉的治学方法,展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力。尤为重要的是,在具体结论及论证方法的后面,反映着中国学术传统的近代转型与范式重建,并与近代重要学术思潮之间不绝如缕的关系。



我知道你在看


推荐阅读:

读史书单 |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女教师助力停课不停学

读史书单 | 「停课不停学」周永生老师书单

读史书单 | 「停课不停学」张小忠老师书单

   读史书单 | 「停课不停学」温海波老师书单

   读史书单 | 「停课不停学」刘劲松老师书单

   读史书单 | 「停课不停学」杨长云老师书单

瑶湖读史出品 | 欢迎分享 | 转发朋友圈

本期编辑:艾璐瑶

瑶湖读史

瑶湖读史

Big History Reading Club

读史讲座“瑶湖畔读大历史”读史论坛

观影活动 | FULFILL(蜂房)读书会

“正大史学新秀” | 参观江西省博物馆 

江西地方文化宣传系列活动 | 读史系列活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