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纪要|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
FULFILL蜂房读书会第41期纪要
共探《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
2021年4月17日上午九点,瑶湖读史蜂房读书会第41期在江西师范大学名达楼2629办公室如期举行。本期阅读书目为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
会议伊始,引读人朱少溥按章节对全书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本书以身体-空间-制度为线索。导言中有比较关键的一句话:“各种政治目标的实现,往往受制于某些非政治因素”,这些非政治因素就是作者在本书中反复描摹的地方传统、人际网络和利益牵系。这句话强调了现代政治建设过程当中,从前被视为被动接受者的地方与民众也具备能动性。
周永生老师指出了本书的贡献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借助西方理论尤其是福柯的政治与知识-权力等概念,更易理解书名中的“再造‘病人’”与“空间政治”。专题式的写作使得章节衔接度不高,但各章问题意识较强,便于深刻理解具体问题。书中对产婆等边缘人群、组织的研究体现了人类学式的“理解他者”的叙事方式。但作者无意间认同“手术非中医所擅长”有些自我东方化:“西医的手术刀切入中国人的身体是现代性事件”的表述强调手术和中医传统的断裂,而据李建民老师的研究,中医亦有自己的外科手术传统。今人用现代医学的理念去理解传统中医实为跨时空的“翻译”,我们当如费侠莉所强调的尝试回到中医传统自身的语境。“地方感”的产生并不一定如杨老师强调的来自西方的介入:如沟口雄三便把“辛亥革命通过各省独立实现”追溯到了明末黄宗羲的“乡治”观念。传统中国社会处理地方治理事务亦可成为“地方感”的来源。中西医之间有冲突亦有融合:胡成即提到早期西方医疗传教士使用中药治病的记录;冲突的发生有时是从业者或政治力量刻意突出的结果,在医疗的实践层面,我们能够看到中西医互相借鉴甚至融通的面向。
万心老师通过解释本书的标题以及解答“什么是空间”对本书进行了详致的解读:“病人”打引号,因其是生物性的也是社会文化性的。疾病的隐喻将民众的健康与国家民族的兴替联结,反细菌战事件中,国家借助作为帝国主义象征的细菌实施社会动员、进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造“地方感觉”就是变革人们的传统观念及行为,如1929年在国家自身建设要求下废止中医:中医的经验性和近巫性与近代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格格不入。再造“病人”,亦是现代医学对有耐心的病人和国家对守纪律的病人的需要,使得两者合谋,借助对方的力量完成对公民的规训。杨老师通过梳理地方社会网络中人们对医疗卫生机制的接受和国家的法制化观察现代政治,而这种卫生机制的推进往往不得不根据地方感做出调整。第二章和第七章谈到的“空间”应理解为“近代”,“空间”和“地方”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来自福柯的权力和空间理论以及布迪厄的“地方感”,主要强调西方知识进入中国是双方的妥协与互动。空间是编织着的各种权力网络,对身体进行规训和控制,比如医疗空间。高度行政化、制度化的空间是西方近代化的产物。卫生运动和群众运动相结合,使得卫生医疗运动超出其自身,成为特殊的改造社会、改造人的活动,万老师结合自己的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指出,新中国政府发动群众的血防运动,把余江县从“病态社会”变为“健康社会”,此后许多血防机制被固化,也成为当地的文化特色。
读书会讨论现场
李彬老师指出,本书的研究基础多来自作者从前研究儒家知识分子的材料。本书成书之时,国内医学史研究正在起步,本书覆盖了很多医生角色而没有深入,写得既厚又薄,但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多选题。在关于中西医论争的背景问题上要注意概念:“中医”古今异义,使用传教士的话语加之西方知识、制度与技术的阐释框架来解释传统医学存在不少“比附”的情况。儒学和中医的命运很相似,难兄难弟,但明清儒生鲜能对医学进行深刻解释,背后有很复杂的原因。本书所代表的科学史方向,试图厘清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流传、再造和影响的脉络,是新史学发展的光明大道,大有可为!
郭淇斌老师通过思考“如何重写本书?”一一列举出本书的讨论对象,并指出杨老师在诸般取舍中,还是有当讲未讲的部分:如西医中在民国中占主导地位的职业医师,晚清的太医院和医药承包商;作者思维比较跳跃,在写作中使用了西方的理论来串联;若仅从医疗史角度研究,应区分医生、药物、病人、医院等要素。
自由讨论环节,首先讨论了内史和外史的书写有什么高下:老师们指出史学研究者在写作学科史时受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限制,但社会科学研究很少关照数据背后的人。两种研究都有意义,最好是两者兼通。最后鼓励同学们开展利用多种语言以及跨学科的研究。
其次是政治变动与民众的感觉:不管是日军对民众的轰炸还是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只有真切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关联其切身利益,民众才会“感觉”到所谓的变动与事件。郭淇斌老师指出,这种切身的体感反映出民众生活规律的“常”与“变”之间的落差。朱少溥补充道,本书的三、四章即讨论了兰安生模式下三级卫生保健体系在卫生试验区的铺开加强了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这种控制即体现在对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对产婆、阴阳生形象与功能的扭转。
最后是疾病与现代政治的关系:万心老师以血防为例,国民政府在血防上无所作为,但新中国成立后的消灭血吸虫、爱国卫生运动等作为所造就的不同结果(个体的身体状况、社会的精神面貌)使得民众在政治上更信服新中国的政府。周永生老师通过介绍福柯对古典政治(使用可见的、惩罚性的权力)和现代政治(通过知识传达非暴力的控制,个体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不自知地接受规训)的划分,指出现代人在面对无所不在的权力的规训和控制时,也应意识到个体仍拥有自主选择的空间、甚或创造性地消解现代政治的压迫。了解政治实践的基层实态是我们理解现代政治不可或缺的:讨论细菌战时,杨老师也意识到社会动员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的配合。
老师们都提到本书在2006年的出版对新兴的医疗史领域有开拓之功:我们只是在现今不断积累的研究基础上才谈到了此书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相比于问题,我们更应虚怀若谷吸收这部新史学开拓之作的营养。比如杨老师的研究就提醒我们知人论事要返回当时的语境,具备“理解之同情”。读书会至此圆满结束。
与会老师提到的相关论著: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胡成:《医疗、卫生与世界之中国(1820-1937)——跨国和跨文化视野之下的历史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
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余新忠:另类的医疗史书写 ——评杨念群著《再造“病人”》,《近代史研究》2007年06期
胡宜:《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栗山茂久:《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和中医之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指导老师:周永生、万心、郭淇斌、李彬
引读人:朱少溥
与谈人:朱红丽
阅读书目:《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
记录整理:朱少溥
推荐阅读
本期编辑:符貌 菅潇晗 责任编辑:杨文珊
编审:周永生
瑶湖读史出品 | 欢迎分享 | 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