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陟椒——由唐诗而雅化得来的村名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泽州人文 Author 刘国亮

泽州县李寨乡有个陟椒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村名。看到“陟椒”这两个字的人不免会在脑子里反刍一番,这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来历?

陟(zhì)字,从阜,从步。其释义,《说文》“登也。”《尔雅》:“升也。”《广韵》:“进也。”《玉篇》:“高也。”均体现了其本义“由低处向高处走”,亦可谓“步步登高”,寓意良好。

椒(jiāo)字,是我们熟悉的植物名,例如:“花椒”、“辣椒”、“青椒”、“胡椒”。但它的意义不仅如此。椒,还表示山陵、山顶。另有“椒房”一词,指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宫殿。后来亦泛指后妃居住的宫室。联系当地碑刻记载的“原籍汉裔之一脉,本蓄刘氏之百邻”,不免让人产生众多的联想。

但笔者却认为,“陟椒”村名应出自唐代诗人骆宾王《冬日野望》一诗中的:“故人无与晤,安步陟山椒。”“陟椒”二字就是从“安步陟山椒”这一诗句中提炼出来作为村名的。

今存陟椒村三教堂的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三教堂碑记序》记载:“古村名曰‘折家腰’,阳邑名贤寄寓灯窗,更曰‘陟椒’,今数百秋矣。”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阳城名贤,确实是学问高深,对唐诗十分熟稔。将古之村名“折家腰”改为与之发音十分接近的“陟椒”二字,美好的寓意和诗情画意兼而有之。

碑记中指出的陟椒村原名“折家腰”,为陟椒村名演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据查,“折”字除了折腾、折断等意思,还是姓。用作姓时读作shé (音同佘)。

古代村名多以最早定居人家的姓氏命名。比如高都镇的刘庄、巴公镇的靳庄。南村镇的段匠(原名段家庄)等等举不胜举。在此笔者大胆推断,“折家腰”最初就是由折姓人家在此建村的。“腰”是指村庄居于山腰。

折姓,晋城本地现在已不常见,以至于许多人不知道还有“折”这样一个姓,但在唐末五代和宋金时期,折氏却是全国非常有影响的望族大姓,他们世代尚武,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长达数百年时间。

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党项,西羌之遗种,其国在禹贡析支之地,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邻吐浑,有地三千余里……。其大姓有细封氏、费听氏、折氏、野利氏、拓拔氏为最强。”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羌族有河西折氏,世家云中,为北蕃大族。自唐以来,世为麟、府州节度使。”《通志·氏族略》:“折氏望出西河,宋为大姓,世守麟州,犹古诸侯。”这些文献记载均显示出折氏在历史上的不同凡响。

人们非常熟悉的宋代杨家将故事中的“佘太君”佘赛花,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其并不姓“佘”,而是姓“折”。《山西通志》卷一百四十八:“宋杨业,妻折氏。业初名刘继业,事北汉任犍为节度使,娶折德扆女,后归宋,赐姓杨。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保德州志》亦记载,保德县曾有折窝村,折太君死后即葬于此。

折家是云中(今山西大同)望族,武将世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自五代至宋朝八代为将。宋·黄震撰《黄氏日抄》卷四十三:“河东折氏、灵武李氏,自五代世守其土,两蕃畏之,太祖故令世袭。”。陕西府州(今陕西省府谷)是折氏家族世袭封地。历史上有以折嗣抡、折从阮、折德裔、折御卿、折赛花、折惟昌、折继宣、折克行、折可适为代表折家将。

北宋时期,折家军、折家将亦是抗金的重要力量。府州知州折可求、河北河东宣抚副使折彦质都曾参与抗金之战。推测当时有折家军某将领,在泽州抗金,北宋灭亡后,选择在太行山现陟椒一带定居下来,形成折家腰这样一个村落。

历史上因折氏聚居建村,遗留下来的村名并不少见,比如内蒙古鄂尔多斯有折家梁村,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有折家坪村,榆林市神木县栏杆堡镇有折家沟村,榆林市府谷县碛塄乡有折家河村、折家山村。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乡有折家沟村。这些村的村名都有一个特点,前面“折家”两个字表示折氏在此建村居住,后面的“梁”“坪”“沟”“河”“山”表示地理特征。

现在仍有折氏后人居住于陕西、山东若干地方。据李裕民《折氏家族研究》:“现在(陕西)府谷、神木、榆林、佳县、米脂等地均有折姓居民,系折氏家族的后裔。”

我想,陟椒村人既应以刘氏宗亲、汉室后裔而骄傲,也应以名将辈出的折氏在此建村而自豪。


神农炎帝之乡:地名处处见烽烟

或见全国无重名奇迹——冶底村名的来历

醋都重磅!清徐县山区行政村将合并减少50%以上

青檀峡地名三议(附《行吟》归总)

山西省县市地名谜语与对联

从乡镇托管勾起前区划调整方案——“老和尚戴帽”“阴阳山”

与台铭先生拉拉“泽州县”“泽州区”那些家长里短的事儿(代系列讨论终结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