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空性是最高的见地,但若执空就无药可救《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第四节空性
 
就连日常生活中,成人也无法看见小孩们奇想的天地;因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无法超越他们所谓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坚固信仰。
 
二元对立表示我们只见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们这一面。我们习惯性地改编实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于自他分别以及拼命地执著“自我”,所以我们除了自己的见解外,什么也看不见。

二元对立使我们和其他的人、事、物分开,严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为没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议可以不经改编地进入我们心中。这种和万物分离的感觉,常被解释成孤独和无聊,结果我们不断去找寻和执著一些能娱乐自己、捕捉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来忘记孤立的感觉。
 
为了补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制造了成见所形成的替代性虚假的实相和激烈情绪,藉以安慰自己,让自己全神贯注——把生活变成夸张的连续剧,而自己则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着痛苦的来源会带来快乐。
 
另外一个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见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对立”的一切极端——避免“二元对立”的极端本身就是“空性”。一个自我本位的人永远都会掉到某个极端中,因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会自动形成例如美丑,好坏等的判断。
 
如果不用例如好坏等概念支解事物,只看事物本来的面目,就非常近似于空性的体验。
 
你可能会认为,只要抑制对事物的判断,对它们不关心,就成就了某种空性。这种冷漠只不过是一种愚痴,同样没有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真正的空性觉知一切事物,因为它不受贪,瞋,痴等自我的观点所蒙蔽。见到空性并不意味着达成“见到某种东西”的佛教目标。见到空性表示“见到一切事物”,因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含括了一切事物。
 
讽刺的是,见到一件东西是“二元对立”,而见到一切事物却非“二元对立”。
 
趋近空性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空性当成满。
 
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质,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可能性——事物并不是那个样子,但也不是“不是那个样子”。因此,空性并不是一种断灭论,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空性是离于二元判断,因此没有任何限制。
 
空性也指“因缘相依”的真理。一切事物都互相依靠其他的东西而存在,就像左和右,如果没有右,那就没有什么叫做左——那就是空性。
 
执著“有”大如须弥山还容易解决,但执著“空性”即使小如芥子许,都是很麻烦的事。空性的见地是最高的见地,但若执著空性真实存在,就无药可救了。
 
为什么佛陀赞美空性是至高的见地,却又谴责对于空性的执著呢?因为真正的空性超越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这四种极端,它也超越了可能产生执著的主客二元对立。
 
空性的见地不会把你带到愚人的天堂,也不会以各种想像的未来苦恼和折磨来吓唬你。空性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实相”。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一本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经典通论,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之前读过他的《八万四千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洁懿读书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