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8修行甚至比动大脑手术还要复杂与诡异《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第三节善知识
第四节心的训练
第五节禅修
 
善知识在佛法修行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是老师、模范和参考点。有一种陷阱是:上师的外观虽然是人类,但是我们在情绪上却期望他是超人,超越大家,完美得有如天神。我们希望他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但同时又能和我们在人的层次上有关联——我们希望他既近又远,既远又近。
 
这是我们烦恼运作的方式,也是有时候师徒关系变得这样棘手的原因。“自我”总是同时有许多不同的、矛盾的要求,这使得我们难以决定我们真正希望从这种关系中寻求什么。
 
修行甚至比动大脑手术还要复杂与诡异,你真的需要一位向导。至于师徒关系如何,就要看你的智慧和勇气了。
 
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有许多追求财富和名声的人自称是老师;因此依循着一条已经发展得很完整的道路来修行,总是要比参加一人自创的宗教来得安全些。
 
佛陀曾经说过,你自己的智慧是最好的老师;寻找外在上师的时候,究竟的力量仍然应该放在内在上师,也就是你自己的智慧上。重点在于,有时候首先需要外在上师以唤起内在的智慧。
 
这里有另外一种陷阱必须很小心:上师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粉碎并处理你的“自我”,但是你的“自我”精于篡改,可能把上师变成它的装饰品,就像说:“我是某某人的亲近弟子”。
 
最好能仔细思考自己希望以及须要从上师那里得到什么,而不要花太多时间待在上师身旁。可能上师每晚都到酒吧去、通宵打麻将、白天睡觉,但是每过一阵子,他就告诉你些适合你心灵的东西,难道这不正是你所需要的吗?其他的一切,对你的生命而言,既不重要也没有任何影响——这是最佳的态度。
 
心的训练很必要,因为心是“自我”的基磁,没有受过训练的心,会让你陷入各种紊乱中,因为这样的心容易被激怒、容易起伏,容易受外境影响,容易受燥纵,容易因为肤浅的赞美而满足,容易受到无意义的批或毫无实质的恶言伤害;它也经常太僵化,太固执,无法接受新鲜的主意。
 
如果你的心经过良好的训练,就能在完全愤怒的状况中调整心理,对于那个生气的对象生起大慈,这就是所谓超然之力。
 
你训练身体,只能利益此生;训练心,就能带到后世。人死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在此生与来生之间承受某种震撼而让人有些混乱,就像头部受到撞击会使记忆暂时丧失一样。但是,心的训练是对无形的东西做无形的训练;因此,形相的破坏,例如火葬、土葬等,并不能消灭它。
 
一般常识都告诉我们,太多的愤怒对健康不好,嫉妒只会增加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的心未受训练,因此这些情绪仍然把我们变成了它的玩偶。
 
我们的心被惯坏了,很狂野、很粗糙,其中大部分对我们都非常陌生,几乎就像未经探寻的蛮荒之地。我们对于自心所知既少,又无法控制;不止任何短暂的烦恼都能占据心,甚至连记忆等心理本有的工具,在我们需要时,也无法依赖它们。
 
你下定决心不再当自己欲望的奴隶,但是当遇到什么吸引你的东西时,你的心立刻高估那样东西,把它当成最可爱的东西,授予它足够的力量来俘虏你。以这种方式,心创造出一张大网缠住了自己,对不同的事物染上瘾头,使这些事物变成不可或缺——没有它们,你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禅修是训练心灵最直接,最实用,最简单的方法之一。许多论典中都认为,即使你非常博学,做了广泛的分析,也听闻了许多教法,除非能把这些应用到实修上,否则就像种了稻却不去收获的农夫一样,你没有完成最主要的工作。
 
禅修的方法有无数种,有些禅修只要让心安住在本来的状况,而有些禅修则用一些技巧强迫心进入一种更清晰、更鲜明的无碍境界
 
你可能觉得窗外的景色很难看,但是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并且努力地由新观点去看,就可以改变对景色的观点,而认为景色很好看;一旦当你习惯视它为美好的、再让你想像它很难看,就又变得很困难了。
 
你目前感到很平常、很熟悉的一切事物,从你吃的食物到最亲密的伴侣、刚开始都需要习惯的过程。使自己习惯于某种事物,一般而言,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操作,而禅修则把它转为有意识的操作。
 
禅修会使你到达前面所提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境界,这种不把事情过分夸大的心态,很自然地会投射出来,别人就能感受到你很有弹性、很随和,而你的人际关系自然就充满着和谐的气氛
 
沟通有效与否,决定于:讯息是透入了你心中,还是只碰到表面就弹走了。如果你的心很闭塞,无法接收任何讯息,也就无法和别人沟通;如果你的心很开放,能按时收到讯息,并知道如何反应,甚至和你沟通的人本身很闭塞乃至不稳定也没关系。
 
禅修的人是最好的沟通专家,因为禅修敞开了心胸,使得沟通非常容易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一本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经典通论,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之前读过他的《八万四千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洁懿读书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