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伊恩·霍德《现在的过去》:给考古学家的人类学指南

歴史之島 2022-05-02


作者: 伊恩·霍德(Ian Hodder)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徐坚
出版年: 2020-5-1
页数: 272
定价: 4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301310311
  
内容简介  · · · · · · 
《现在的过去》是著名考古学家伊恩·霍德(Ian Hodder)的代表作之一,1982年出版后迅速成为考古学理论的经典著作。本书主旨是基于考古学本位,对人类学进行描述和评估。在考古学研究中,人们对过去的解释不可避免地受到现在的观念与经历的影响,并利用民族志类比来理解过去。伊恩·霍德在本书中开创性地对这些不假思索的行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对于如何在考古学研究中利用人类学的知识范式提供了真知灼见。本书据2012年修订本译出。
 
作者简介  · · · · · · 
伊恩·霍德(Ian Hodder),美国斯坦福大学文化与社会人类学系敦勒维讲座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代表作包括《阅读过去》(1986,1991,2003)、《考古学过程导论》(1999)和《纠葛:人—物关系考古学》(2012)等。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东考古学和考古学理论。
 
目录  · · · · · · 
导言
前言
第一章 类比的应用
第二章 民族考古学
第三章 考古学记录的形成
第四章 技术和生产
第五章 生计策略
第六章 社会组织
第七章 仪式
第八章 艺术、装饰和风格
第九章 端详我们自身
第十章 结论:考古人类学
致谢
参考文献


导  言 (2012)

自从1982年本书初版面世以来,民族考古学经历了一系列转型和迭代。对有些人来说,它与棘手的假设和伦理考量纠缠不清。为了与过去的社会进行比较而研究当代社会,看起来就是将当代社会放置在过去,使它们等同于 “史前社会”。当然,这是16世纪以降的早期欧洲考古学家的策略,通过与美洲原住居民和其他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扩张过程中遭遇的本土族群进行比较,认识 “人类古代”。当前的后殖民主义批评使我们认识到,任何在古今之间画上等号的尝试背后都存在危险和不当预设。理解文化多样性需要深入的历史和情境研究。以此观之,任何比较古今的尝试都必须接受反思性检验,以便理解施加的预设,评估对现存社会的影响。以此推之,民族考古学就是困难重重、饱受质疑的探索,必须和谨慎的反思性评估(比如Nicholas and Kramer 2001)以及对情境的全面理解结合起来。对 “考古民族志”(比如Meskell 2005)的吁求造成民族考古学的陡然逆转。民族志不应服务于殖民主义考古学,考古学和民族志之间需要重新达成平衡。通过考古学研究增进对现代族群的理解变成关注焦点。考古民族志包括,在高度认同伦理原则的框架中,运用考古学和民族志技术,研究相互关联的现在和过去。
对于某些人而言,正是民族考古学的困难之处,导致古今之间、考古学和民族志之间的新型关系层出不尽。然而,对于其他人而言,则由于它允许跨文化表述,有助于更稳妥地理解过去,民族考古学才威力无穷。在遵循生态学和优化原则的通则性理论框架的方法中,这个潮流大行其道。因此,人类行为生态学成为理论资源富矿,可以建立起能在民族志情境中被 “检验”的通则模型(比如Bird and Bird 2000)。行为考古学也急切地寻找可以证实或者证伪通则性假设的民族志资料(Skibo 2009)。对现代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对技术性作业程式的理解(Stark 2003; Roux 2007; Beyries and Pétrequin 2001)。这些方法较少受到后殖民主义批判的诘难,依旧屹立于理解过去的探索之中。
我在书中提及的诸多冲突仍然见于晚近研究中,甚至更为尖锐。类比的运用依旧存在两种关系维度——特定情境的和普遍适用的。本书中,我试图在对社会和文化系统中的特定关系的褊狭式关注和对通则性生态或者技术制约的简化式关注之间,寻找出路。这种冲突也导致考古民族志和行为导向的民族考古学渐行渐远。
看起来,民族考古学与考古学中的行为或者生态方法结合得越来越密切。为了广泛地比较古今,我们不得不析离出文化的某些侧面(特别是经济或者技术侧面),提出通则性优化关系。当然,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复杂事务的简化和化约确有必要。正如上文提及,危险在于当代社会的化石化——部分文化被隔离、排除在日常生活的动态复杂整体之外。为了在古今之间建立相互关系,当代复杂系统的某些部分被当成  “传统的”、较少受到现代化进程影响的侧面隔离出来。
还有的方法关注物质文化卷入现代世界的复杂的互动网络。在一定程度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中物质文化研究的繁荣正是不满于民族考古学研究视野狭窄的结果。对现代物质文化的细致的情境研究包括了全面的民族志分析。大量研究,比如刊载于 《物质文化研究杂志》(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上的,就是在米勒(D. Miller)和提利(C. Tilley)的理论写作上发展而来的,他们最初都从事与民族考古学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研究(Miller 1987)。当前,这种研究深受盖尔(A. Gell)和英戈尔德(T. Ingold)等人类学家的影响,考古学家可以受益于涉及物质能动性、物质性和物化的种种理论视野(Miller 2005)。
因此,一方面,在那些对行为和生态情境中的社会—经济系统孤立特征进行跨文化比较的考古学家中,民族考古学的地位日渐提升。另一方面,在认同细致的情境分析和比较古今的伦理困难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中,民族考古学转型成为或者被纳入考古民族志和物质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两种潮流对当代考古学都有价值。生态方法和行为方法提供了生计和技术性制约的信息。知晓如何制作陶器,不同烹饪方法需要不同数量的燃料,对于阐释过去非常重要。但是,物质文化方法也有必要,这样,我们可以阐释巧妙操控物质文化、实现社会目的的复杂方式。在训练批判性眼光,分析在制造过去的现在和现在的过去中提出的假设上,物质文化和考古民族志方法也同样重要。
 
推荐阅读
Adams, Ron L. 2005. “Ethnoarchaeology in Indonesia Illuminating the Ancient Past at Catalhoyük?” American Antiquity 70(1): 181-8.
Agrosah, E. Kofi. 1990. “Ethnoarchaeology: the Search for a Self-correctiv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ast Human Behaviour.” The African Archaeological Review 8: 189-208.
Beyries, Sylvie and Pierre Pétrequin. 2001. Ethno-Archaeology and  its  Transfers:  Papers from a Session Held at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rchaeologists Fifth Annual Meeting in Bournemouth 1999. Oxford: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983.
Bird, D. W. and R. Bliege Bird. 2000. “The Ethnoarchaeology of Juvenile Foragers: Shellfishing Strategies among Meriam Children.”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19: 461-476.
David, Nicholas and Carol Kramer. 2001. Ethnoarchaeology in 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yashida, Francis. 2008. “Ancient Beer and Modern Brewers: Ethno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Chicha Production in Northern Peru.”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27: 161-74.
Hudson, Jean. 2010. “Ethnoarchaeology in a Personal Context.” The SAA Archaeological Record 10(1): 8-11.
Meskell, Lynn. 2005. “Archaeological Ethnography. Conversations around Kruger National Park.”Archaeologies 1(1): 81-100.
Miller, D. 1987. 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 Oxford: Blackwell.
Miller, D. (eds) 2005. Material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Roux, Valentine. 2007.  “Ethnoarchaeology: A Non Historical Science of Reference Necessary for Interpreting the Past.”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14(2): 153-78.
Skibo, James M. 2009. “Archaeological Theory and SnakeOil Peddling.” Ethnoarchaeology 1(1): 27-56.
Stark, Miriam. 2003. “Current Issues in Ceramic Ethnoarchaeology.”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11(3): 93-242.
Wylie, A. 1985. “The Reaction against Analogy.”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8: 63-111.

 

前  言

过去就是现在,因为,我们就是在与周围世界的类比基础之上,重建过去资料的意义的。本书的主旨就是更加全面地评估考古学家对民族志资料和人类学概念的运用。然而,我无意于巨细靡遗。考虑到涉及研究数量之多,我对能否完成都深感怀疑,即便可能,本书更倾向于通过对代表性范例的研究,提出对考古学中类比的运用的批判性评估。本书的目的就是尽我所能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出若干简单观点。

所有的考古学都基于类比,类比推理过程既明确又严谨。但是,正如常常宣称的那样,我们无法在严格意义上检验类比以及使用类比做出的假设。考古学家无法以孤立的材料证实或者证伪假设。他们所能做的无非是在理论层面或者材料相关性层面上,证明一种假设或者类比更好或者更糟。第一章就讨论了一系列支持或者批判考古学材料的类比的方法。

我们 “选择”具有说服力的类比,至少部分取决于自身的预设观念。这一判断并不表明,理论不受材料影响,事实上,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的确表明,我们对过去的知识建立在现在的基础之上,严谨而尽职的考古学家的任务就是缩小假设的范畴,获取批判性自我认知,特别是在考古学家挖掘的来自过去的物质文化的意识形态上。作为人类文化的通则性科学,考古人类学关注现代西方社会和传统非工业社会的物质文化,志在通过阐释这些资料,更好地了解我们自身,更准确地重建过去。

我希望,作为术语,“现在的过去”也可指当代观念下考古学的角色。这个学科并不是通过关注过去和历时性变迁得到界定的,因为这也是历史学家的领域。相反,由于以物质文化为核心,它与众不同。作为考古学家、社会成员和过去的书写者,我们的目标就是获得与物质文化相关的批判性自我意识。这样的研究规划才不会将我们的方法和目标混为一谈。基于对寻找社会变迁法则的进化主义方法的不满,这种研究规划有助于确认考古学的新目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