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电影审查在某国被彻底废除了
今天有个新闻在中文互联网上广为传播:
周一晚些时候,意大利文化部长达里奥·弗朗西奇尼(Dario Franceschini)签署了一项法令宣布:「电影审查制度已经被彻底废除。」
明确些来说,即,一切基于道德或宗教原因而要求删改电影的,都不再存在;
不再对任何一部电影宣布禁止上映,也不再以要求删减或修改作为上映条件。
好家伙。
这离四月一号愚人节也不过相隔一个星期,难道意大利人不过「正日」,要一个星期后才过?这是开愚人节玩笑吗?
去查了一下意大利网站,居然,消息,是真的!
意大利《共和报》(la Repubblica)头条报道:
达里奥·弗朗西奇尼:「彻底废除电影审查制度。」
意大利《共和报》(la Repubblica)头条报道
文化部部长签署了成立「电影作品分级委员会」的法令:「允许国家干预艺术家创作自由的控制以及干预的制度已被明令废除。」
这意味着,长达一个世纪的电影审查制度,率先在意大利寿终正寝。
有电影评论家说:「取消审查,是意大利电影重要的、历史性的一步。是时候了。」
意大利的电影审查法诞生于1914年,这个制度运作了超过100年。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意大利有数百部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因为各种原因被审查,被删减,甚至直接封杀。
为此,意大利文化部专门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在线「禁片博物馆」,Cinecensura。
http://cinecensura.com/
这个意大利禁片博物馆很牛,清楚列明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审查的每部电影被要求删改或「政治」的具体原因,并附审查机构出示的官方文件。
据其统计,自1944年以来,共有247部意大利电影、130部美国电影和321部来自其他国家的电影在意大利被禁;
同时有1万多部电影被以各种方式被修改或删减,后者甚至包括意大利国宝级大师费德里科·费里尼的作品。
据「禁片博物馆」研究,一部电影在意大利被删减或直接被禁,通常是以下四大原因。
一是性。
即电影和海报上的女性形象不能过于裸露。对于「性」的审查,起始于二战前后一直延续到70年代。
譬如对维斯康蒂1951年影片《小美人》(Bellissima)的审查意见是:女主角安娜·马尼亚尼的一句对白过于露骨和粗俗,必须删除。果然删除之后,这部电影就通过了审查。
《小美人》(Bellissima,1951)
只让删一句对白就通过审查,这算轻得不能再轻了;安东尼奥尼1960年的大名片《奇遇》(啊也就是我们这个公号名字的由来)也难逃审查的正义之光,也经过了伤筋动骨的删改。
《奇遇》(L'avventura,1960)日本版海报
最初,意大利电影审查委员会通过初审,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观看;但米兰的检察院则以电影触犯公序良俗为由责令查封,安东尼奥尼只好让步作了修改,才获得解禁,且限制只能在电视上放映这个版本。
试问《奇遇》在21世纪的道德规条看来,是触犯了什么「公序良俗」呢?《奇遇》衣着密实,一点没露,只不过是男女搞搞暧昧、男的是个海王而已——当然,按某些东亚国家的标准,搁现在可能真不能给你pass。
意大利对于「性」的审查,在70年代在遭遇席卷西方世界的性解放运动,算是彻底败下阵来,除非你特别过分。70年代意大利的色情片(譬如我们写过的丁度·巴拉斯丁爷),由此决堤般席卷欧美。
第二个是暴力。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电影中过多的暴力似乎与现实主义划等号。直到后来,对于「暴力」的尺度在意大利才渐渐放宽,暴力构成类型片的基本元素。但一直到如今,意大利的审查员们对于暴力仍作最大的干预。
1966年赛尔乔·莱昂内的《黄金三镖客》,电影审查委员会给出的意见是:禁止14岁以下未成年人观看;莱昂内随后作出上诉,但被驳回。莱昂内只好按照委员会给出的修改意见作出幅度不小的删改,才得以解禁。
第三个是宗教因素。
意大利是个传统的天主教国家,这很好理解。帕索里尼绝大部分的电影,都遭到禁止或审查,麻烦不断。
相对温和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1952的《温别尔托D》(Umberto D.)就是因为宗教因素,遇到大麻烦,被审查委员会要求删减。导演和审查委员会多次交锋,直到1967年删除了一些场景和对白,才能通过审查,且只能在意大利电视台播放。
《温别尔托D》(Umberto D.,1952)
第四个是政治因素,这也好理解。
战后,意大利对于涉及政治题材的电影审查,主要是三类:一是涉及家庭道德伦理的,一是涉及法西斯主义的,以及涉及国家行政人员的,如警察、政客、国家官员等等。审查委员会往往对那些讽刺得很厉害的电影进行干预。
如果说上述四类题材是意大利电影审查委员会高度关注的,它们大多也是集中在战后至70年代,那是一段保守岁月,很容易理解。
尽管对于这四类的审查渐渐放宽,但在1970年代,电影审查在意大利依然尺度无处不在,有如悬在创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动辄禁止上映,给创作者最大的限度的封杀,依然存在。
最著名的例子是帕索里尼1974年拍摄的,关于意大利法西斯酷刑和堕落,极具争议性的影片《索多玛一百二十天》(Salò, or the 120 Days of Sodom),该片曾在意大利短暂上映,1976年1月被禁;
贝托鲁奇的情色片《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年还未上映就在国内被禁,大部分拷贝被销毁,审查委员会给予最严厉的惩罚:
除了电影胶片被烧毁被禁止上映,还禁止参与电影创作的贝托鲁奇及团队担任公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大利的审查制度似乎已经早已有所放松了。
意大利审查制度最后一个臭名昭著的案例,是1998年喜剧《复活的托托》(Totò che visse due volte)。
该片因描写恋兽癖、强奸、鸡奸和宗教内容而引起了意大利天主教徒的愤怒,起初被审查封杀。导演上诉后又被限制在18岁以上。
它引发了一场关于审查制度的争论,也是导致今天意大利正式废除电影审查制度的导火索。
话说回来了,没有了审查制度,哪些人最不开心?
当然是某些靠碰瓷「禁片」而生存的导演们。
再不能声称自己的电影是禁片了,观众的好奇心没有了,他们该如何包装和营销自己?
另外一种是担心没有审查制度之后,自己孩子看了不该看的、是不是会被电影「教坏」的家长们。
其实不然,意大利的电影审查制度虽然废除了,但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自我监管的过程。
电影发行商将根据现有的观众年龄段分级。
如「14岁以上(如果有父母陪同,则为12岁以上)」和「18岁以上(或16岁以上有成年人陪同)」,对电影进行自我分类。
另外,还有一个由教育专家和动物权利活动家等49位电影行业人士组成的新委员会也将对电影进行分类审查。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是行业大力推动的,将迎来自律。」意大利著名的电影发行公司「01」的负责人路易吉·洛尼格罗(Luigi Lonigro)在一份声明中如此说道。
无论如何,这是电影史最值得铭记的一刻。
电影有什么可怕的、需要审查的呢?
如果怕,怕的是谁呢?
肯定不是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