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体首体校长齐发声:体育人才的需求旺盛,体育院校挑战机遇并存
近日,2016斯迈夫体育产业大会在京举办,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池建、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走进新华网访谈间,畅谈体育高校的发展。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号文件),体育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体育人才的需求迎来大爆发。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体育高校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两大任务:培养复合型人才、竞技体育人才
“46号文件的出台对于专业体育院校来说是重大福音,它给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池建说。但如何把握好这样的机遇,却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挑战。
在池建看来,虽然当前北京体育大学走出来的学子有很多已经投身到体育产业中去,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当前的重任是根据社会需要培养相关方面人才,以求在未来更多更大的体育产业中见到我们学生的身影,这样才能说明北京体育大学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任务”。
同样作为体育高校的校长,钟秉枢也十分认同“体育院校面临机遇”的观点,但他认为更多的是挑战。在钟秉枢眼里,面对市场对体育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的机遇,如何培养出适合当前多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摆在体育院校面前的一大挑战。
他说:“人们对于体育院校的需求不再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师、健身教练,那些会指导、能设计、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未来体育产业的主力军,我们现在需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作为体育类专业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体育类人才是其职责的一方面,对竞技体育人才即国家队运动员的培养,仍是他们的核心任务。
“北京体育大学在1953年建校之初就被赋予一个使命,那就是为中国的竞技体育培养高精尖的人才和国家队选手。这60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努力。” 池建说,“但在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跟国家的期待还有差距,这也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新形势下,再把培养人才的力度加大。虽然作为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体育产业人才、优秀教师队伍都是我们的使命,但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始终是我们的核心任务。”
随着体教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发生很大变化,但在钟秉枢看来这还不够,“80年代后运动队逐步回归高校,像北大、清华都分批培养出了高水平的运动员,但这都没有形成批量。”钟秉枢说。而现在,在“体教结合”被提到新高度后,钟秉枢认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量变到质变的时机已经来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多重考虑的。首先学校体系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减轻,这使得他们从小有更多时间从事体育活动。二是体育系统内部发生变化,原来是政府办运动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现在则逐步过渡到职业化和业余化两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道路,这为人才的培养跟学校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 钟秉枢说。
钟秉枢继续说,“所以,我认为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进一步推动学校参与到对未来运动人才的培养当中,这也是教育部最近一系列改革提出的要以运动项目为载体,来推动学生体质的健康,推进优秀运动人才的培养。”
两个方向:发展专科院校还是综合院校
作为优秀体育人才的摇篮,体育院校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机遇和挑战外,自身未来定位也成为人们当下关注的话题。在很多专业类院校都有向综合性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体育类院校是应该集中火力发展体育还是也走综合性路线,两位校长也有着各自的看法。
池建认为,综合性的条件必须满足,但更应该集中发展体育专业——
“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国家办专业性大学的需求是什么。拿体育类院校来说,国家需要培养出高精尖的体育人才,这在综合性院校是培养不出来的。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和体育工作者是我们的使命,完成不了这样的使命,体育大学存在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在综合性方面,我们也要尽力做好”。
钟秉枢表示,综合性是总体发展趋势,体校发展要在专科的范畴之内,以体育为主,横跨与体育相关的学科——
“随着现在社会的加速发展,学科知识体系的不断交叉融合,仅仅培养单一的人才,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专科院校,优势在于研究内容特别专一,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学校它里面的内容也有所扩展。比如在体育院校里有了体育新闻、体育管理、体育英语、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康复、体育营销、体育社会等学科,因此专科院校往综合院校发展是一个总体趋势”。
作者:新华网 许梦楠
责编:郭了个日
图片来自网络
体育产业生态圈
专注为体育人代言
做有温度的体育自媒体
产业 | 营销 | 招聘
(长按识别二维码)
后台回复“加入生态圈”,入驻生态圈社群
投稿/招聘/建议:
sports_express4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