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之殇:中国体育人解不了的哀愁
我通过多年的亲身经历,感悟了一个古老的真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这,大概就是中国体育产业做的最差的一点了。
在本文结尾,还附有敖铭8篇专栏文章的特别链接,等待你的检阅。
文 | 敖铭
资深体育媒体人。曾任新浪体育总监、搜狐体育总监、加油中国CEO、乐视体育副总裁兼总编辑,现任暴风体育副总裁。
1
90年代中期我还在广院上学的时候,开始在CCTV5解说《亚洲足球集锦》等几个节目。黄健翔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建议,其中“专业性”是他最强调的东西。
那时候东南亚、西亚的足球信息还非常匮乏,为了能解说好每一期节目,我都需要从节目英文材料、图书馆等很多渠道积累2厘米厚的文字材料。《体坛周报》的马德兴老师对这些资料也非常渴求,每个星期我从梆子井坐312到大北窑,马德兴骑车等在车站,我把厚厚一沓资料塞进马德兴的书包。现在回想起来,真像地下党接头一样。
后来到了新浪,在总编辑陈彤的严格要求下,对体育新闻的专业度要求进一步提升。体育新闻讲究的是事实与数据(Facts and Figures),一条好的体育新闻里,数字不能少于10个。可后来我发现,没有任何一家中国媒体在报道中国足球的时候能使用联赛数据,因为压根儿就没有历史数据库!
于是我开始跑足协,复印了甲A每一场的数据报告,对于其中的一些争议数据,去国图找出当地报纸和专业体育报纸进行比对。终于,在2004年中超元年,新浪体育推出了甲A历史数据库。
如果说上面的两个例子,看起来都是我本身能掌握的“专业性”,那么接下来则是外行到专家的案例。
2011年,当我创办的加油中国体育社区极度缺乏收入的时候,我开始了线下实体店+网店的足球装备销售业务,而这方面我是彻头彻尾的外行。
为了能让自己变成内行,我跑到成都跟大经销商学进货,跟行业专家学足球鞋的细微差异,细到同一品牌同一系列,你必须知道哪一年哪一季哪一款的鞋,才是真正袋鼠皮,而不是头层袋鼠皮+小牛皮的混合体。
我也跟实体店的小老板学会小小的仓库如何把鞋盒科学码放。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顾客看中货架上的一款鞋,你必须在30秒内从仓库把42码的给他找出来试穿。后来,按照卖油翁的做法,这个速度提高到了15秒。
我通过多年的亲身经历,感悟了一个古老的真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而这,大概就是中国体育产业做的最差的一点了。
2012年播放的一期《亚洲足球集锦》老球迷们还记得吗?
说起中国足球数据库,很多球迷熟知的民间组织“中国足球研究院”做出了不少贡献
2
过去20年体育媒体、体育产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全部经历,告诉我一件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靠谱的体育人才招聘平台。
当生态圈跟我约这篇专栏文章的时候,我正在看高中同学发来的一个猎头广告,一家国内上市公司年薪300万招聘体育板块负责人。
类似的招聘在最近三年从不鲜见。顶着诸如“外企”和“上市公司”的名头,开出不菲的薪水,如饥似渴地招兵买马。然而,故事的结局总是相似的: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一句话,盖因人才的稀缺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稀缺和不对称是怎么造成的呢?
三年来体育产业投资升温,不仅诞生了乐视体育等大型创业公司,诸多上市公司如莱茵置业、暴风集团也开设了体育子公司,更不要说那些数量可观的中小型创业公司。突然之间,市场上仅有的体育人才已经被这些公司瓜分了,这些已经跑了两三年的公司以及2017年新诞生的体育公司,几乎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而这个故事的另一端则是:真正靠谱的体育产业人才,也不容易选到一家靠谱的公司。
招聘网站虽然众多,但他们很少会把体育作为一个重点行业进行分类,猎头公司在这个领域的信息储备也相当匮乏。
于是,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畸形的现象:体育媒体人成为第一波体育公司争抢的对象。原因很简单,媒体人很多都是名人,在电视、微博上都是大V,公开途径找到他们比较容易。
黄V,蓝V,橙V......我们活在一个“标签化”的世界里
但,且不说传统媒体人在体育产业里的新兴细分领域是否能胜任,媒体人去经营非媒体的体育产业,难免有“哈不下腰”的恶习。
而一批长期在体育产业里打拼的“普通人”,其实在场馆运营、装备零售、竞赛组织、青少年培训、体育营销等很多方面都经验丰富且具备真正的实干精神。
但这些“普通人”的劣势就在于:他们并不出名。
在应聘新兴体育产业公司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知名”大V们的竞争,往往会败下阵来。很多公司在仰天长叹“体育产业缺人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但这个过错并不全是他们的。体育产业从不缺乏“教人投资”和“教人创业”的“老师”,但从没有人告诉行业里的人和公司,在怎么找到好工作以及在哪儿招到好人。至于之前那些微信公众号上的岗位发布服务,只是单向的内容信息呈现,依然没有摆脱我们这种媒体人的传统思维。
3
业界呼唤着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用产品思维,而不是媒体思维去回应需求。
于是,我们等到了「体育圈招聘」的出现。
这个招聘平台,用切切实实的HR产品思维,回应了广大体育人的求职需要。但目前看来,其最大的贡献,可能不是公司和岗位的聚合,也不是移动端快速填写简历的便利,而是实现行业薪资透明化的尝试。「体育圈招聘」,做到了。
但只有产品也是不够的,因为体育产业的人才环境实在太过特殊。比如,一家网球公司的HR在面试应聘者的时候,如果应聘者连“抢7”都不懂,那面试可以立刻结束了。不过很多时候,是HR自己都不懂啥叫“抢7”。
基于许多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案例,当生态圈把“体育圈招聘”定位成“体育产业的拉勾”时,我是不完全同意的。拉勾之于互联网行业只是招聘网站,而“体育圈招聘”针对体育行业则应附带更多的“教育”属性。在专业的人和专业的公司中间搭建桥梁,催化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行业,帮助体育公司的招聘业务更加专业,可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长久以来,我们容易把招聘理解为“人才中介”,不久前BOSS直聘发生的相关事件,更会让人产生颇多负面联想。但过去20年面试上千人的经历告诉我:招聘实在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你的灵光一现和有眼无珠都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然而,仅凭我们的知识储备,后一种结果往往经常上门。
这时候,你就需要一个靠谱的体育人才招聘平台了。
通过手指长按上图
在弹出菜单中点击“识别小程序码”
以进入「体育圈招聘」平台
体育人们赶紧准备简历砸过来吧!
点击下面蓝色字,《敖铭专栏》专题链接。
读完这些文章,
你便偷走了25年体育老炮敖铭的时间。
线上场馆预定仍是难解困局:供需关系伪命题,场馆属性难改变
体育媒体路在何方?变现是难题,流量入口是保障,小公司有新活法
体育内容不只有大胸美女和惊悚标题,这是25年老编辑总结出的6点人生经验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查看「体育圈招聘」更详细的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