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育生”成为历史:一刀切的背后,可能有体育培训的一次机会
近日,有关中学特长生规模逐渐缩小,直至2020年取消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毕竟,如今不少体育人就是通过特长生的道路,走进体育圈大门的。
教育持续的时间很长,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体育特长生的取消对于体育人才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未来,青少年体育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工作,又该交给谁?
文/ 刘 金涛
编辑/ 陈 思怡
贯穿了几代人学生时期的“特长生”,即将成为过去式。
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
在这个政策的背后是教育部对“择校热”现状的态度,“一刀切”的再次上演,势必将对我们的校园体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而那些有着兴趣、特长的孩子们,未来也将面临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体育特长生的消失,究竟意味着什么?
资料图
整治“择校热”?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政策——“义务教育就近入学”。
就近入学起于80年代,早在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在强调公平的原则之下,经历了几十年发展的特长生却催生了“择校热”。
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特长生招生流程看似完备,但实际上仍有不少的操作空间: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教学质量较好的初中,不惜代价让孩子学习一门技艺,在打破脑袋顺利升入理想中学之后,再试图逐渐将孩子“还原”为普通学生。
原本为了激发孩子兴趣、挖掘有天分的学生,最终却落为“择校”渠道,这不仅是违背初衷,更破坏了升学秩序。不知道那些投机取巧的家长们有没有意识到,教育不是机械生产, “择校热”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的表现。
但是,“择校热”的背后有多少真正的体育特长生?他们的占比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数字。“一刀切”的方式是否合理,或许我们只有看实施之后的效果了。
但我们仍然想要问题:“一刀切”之后,那些有着天分的孩子又该何去何从?
政策取消,特长人才该如何晋升?
其实,整治特长生漏洞从几年前就开始了。
早在2014年1月份,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小升初”规范和减少特长生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各地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地方不再增设该方式。
实际上“减招特长生”已经持续了数年。以北京为例 :
2013年北京招收小升初特长生学校减少三分之一,其中海淀区人数缩减400人左右;
2015年,北京市城区、郊区整体特长生招收比例降至5%;
2016年东城区18所学校招收的特长生不足2015年的一半,朝阳、海淀的特长生招生计划分别减少了约三成;
2017年特长生比例控制在4%以内,小学就近入学率超过99%,小升初就近入学比例超95%。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消息,2018年的最新通知中,北京市增加了冰雪项目的冰球、花样滑冰、速度滑冰、滑雪、冰壶,是这份新规的一大亮点。
延伸阅读:少儿冰球赛场惊现家长暴力事件:还记得体育培训的本质是教育吗?
如果以中学5%的招生比例来计算的话,每20人中便有一个特长生,比例不可谓不高。
原本,这些人可以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理想的中学继续深造,但现在,这些数千万的学生将面临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也带来了相关的问题和思考:取消了特长生招生,那些有着体育和艺术类天赋的学生们该怎么办?
从《通知》中我们并没有读出未来对特长生的安排。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取消了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特长生招生和加分,但并不影响高考,因此那些有特长和天分的孩子,在将来的高考阶段依然可以报名相关类别的院校,同样也可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
实际上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教育资源公平”的问题,更是人才教育、兴趣培养等一系列话题,在特长生取消之后,关于体育教育的方式能否迎来转变?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下,体育老师还会“旷课”吗?
中学体育建设将更加薄弱?
体育对教育的价值毋庸置疑,而体育的教育功能包含身体教育和心理教育两方面。
一方面,体育能够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心理教育,培养认得道德和意志品质,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人的全面发展。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特长生取消之后,中学体育将不再有该类课程,甚至相应体育教师的工作也会减轻,最直接的影响将是校园体育氛围骤降,操场上、球场上没有人训练,体育文化的生长被腰斩。
延伸阅读:体育培训行业的盛世危言:脱离教育谈培训,就是“耍流氓”!
虽然“特长生”的目的并不完全在于专业运动员,而对于如何“让教育更丰富、更符合现代文明”这个问题上,目前我们看到的现状是,体育正式被纳入了如今的教育当中——准确的说是考试当中。
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中小学要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此外《意见》还提出,各地要确定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
取消体育特长生,却将体育列为“必考”项目。这意味着体育与语文、数学、外语同等重要,体育成绩将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
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解读为将体育列为必考项目,更多的是倾向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这样的做法是否矛盾?应试的方式又能否保证体育教育的质量?这对于学生来说能否达到理想的培训目的?从校园体育这一角度出发,教育局等有关方面在“一刀切”之后,还需要在体育教育方面给出更多答案。
对于培训行业,校园体育的“腰斩”意味着什么?
在特长生的背后是一条存在已久的灰色产业链。
一方面是校园招生违规现象的时有发生;另一面,则是体育培训行业的灰色地带:应家长的需求,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培训机构和从事该职业的教师,培训并帮助即将升入初中的小学生通过特长生考试。
延伸阅读:宏远时代遭广东宏远起诉!商标之争背后,体育培训该有怎样的扩张逻辑?
在特长生取消之后,培训机构的“特长生”培训和输送业务也将被掐断。但这并非完全是坏事,该政策也给行业带来了机遇,在越来越多孩子对体育、对“玩”的兴趣背后,是庞大的市场需求,市场潜力将进一步被激发,而未来更大的市场也将进一步对培训机构的商业模式、业态、项目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该说,在教育部“一刀切”的背后,可能蕴藏着体育培训的一次机会。
此外,在校园体育发展受到冲击之后,关于体育培训行业“体教结合”的话题也需要适时提上日程,这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同样也是机遇。
延伸阅读:少年强,体育强,则国强!新时代下体育教育的现实与机遇 | 体育新教育
教育持续的时间很长,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体育特长生的取消对于体育人才培养来说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未来,高考和高校将承载更多责任,体育人才的上升通道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工作,该交给谁?
接下来这些问题或许会慢慢出现,而解决它们还都需要时间和耐心,关键是我们需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试问,当一个11岁时被诊断出患有侏儒症、小学毕业的年纪仅有1.46米的孩子站在球场上,咱们的校园还有培训机构,是否能够发现他的潜力,保护并且把他培养成为“下一个梅西”呢?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单月融资三家!瞄准营地、幼教与三四线城市,体育培训转折年到来?
美国大学体育给我们哪些启示?亲历NCAA的她讲述了体教结合的故事
菲戈站台也没用?两轮融资入股中甲队的胜利联盟,多地停课老板疑跑路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生态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