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真的火过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添加星标留住圈哥
不知不觉间,“46号文”已经颁布4年多了,在这段时间中,体育产业从最开始各种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疯狂事件,到如今曾经喧嚣过的泡沫几近破碎。
白岩松曾说:“中国人停下来,等一等灵魂。”那么,中国体育产业究竟应该停下来等一等什么?长期关注体育产业领域的资深记者林德韧,在这样一个属于年终总结的时刻,给出了他的三点思考。
专栏 | 林 德韧
体育产业生态圈专栏作者,知名体育记者
2015年的年终,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体产烈焰,灼烧2015》,因为那一年的体育产业,确实是太热闹了。
还记得当时中超80亿过后,大伙儿谈到接下来CBA版权的价格,有人估到了5年100亿,那个时候,没人觉得这有什么夸张的。
如今3年过去了,据媒体估计CBA版权价格每年仅有不到5亿,这个时候,没人觉得有什么不正常的。
正常?不正常?仅仅3年,人们心理预期的变化,就是这么微妙。
2014年10月份,国家级政策大旗挥动,各路资本蜂拥而至,直接促成了整个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的体育产业投资大牛市,但体育哪那么容易挣到钱。当发现石头扔进去连水花都没砸出来之后,想赚快钱的立刻逃离止损,潮水退了,裸泳的还在裸泳,真正会游泳的,其实哪需要这些浪潮。
笔者去年的年终总结:投机走开,情怀留下:2017年体育产业的迷思与真相
体育消费,求而不得的答案
跑了这么多年体育产业,让我最困惑的就是两个字“消费”。如有可能,跟每个采访对象的交流中都会涉及到如何解决消费这一问题,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得到特别满意的答案。
回头看看,其实这正是中国体育产业的核心问题所在——如果老百姓不愿意在体育上花钱,那么一切的商业模式最终都走不通。
在中国目前的竞赛表演业格局中,门票和衍生品销售只占很小比例,即便是顶尖的足球、篮球俱乐部,靠体育本体产业能够盈利的例子基本上不存在,无非是母公司注资,寻求体育的广告效应,通过其他模式来表现而已。从俱乐部本体来说,联赛分红、赞助商赞助、球票销售这几项收益,或许只够买几个大牌外援。
前两天发生了一个好玩的事儿,跟一个女白领聊天,聊到CBA时对方来了一句“CBA是什么?”我竟无言以对。
在中国,CBA的认知度还是不够高。对比到美国,无法想象一个人怎么可能不知道NBA是什么。同样很难想象,连CBA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群体,该对CBA如何进行消费。
这里面体现出一个可能很浅显的问题,就是中国职业联赛的覆盖面依然不够广,另一个可能很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承认吧,体育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多重要。
还记得小时候抱着篮球去找球场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妈妈带孩子回家,那孩子应该只有三四岁,然后那个妈妈跟他说:“你看篮球拍在地下多脏,咱们不打篮球哈。”孩子,这个时候,你要听妈妈的话吗?
延伸阅读:“小篮球”背后的时代命题:体育融入教学,到底要过多少关?
体育应该得到每个人的尊重,而不应该被这样的无知扼杀在摇篮中。
总而言之,体育人觉得足球篮球玩得都挺热闹,但在社会认知度方面,体育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体育有多重要,真不取决于体育媒体、体育院校、中青年男性们怎么吆喝,而是要从高层到基层、从球场到社区方方面面的软硬件支持,妈妈鼓励孩子在球场上流汗、爸爸买球票带孩子看球,学校把体育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高层把体育当成一项民生工作来做支持,在这样的基础上,体育消费才能真正起来。
不过,按照目前的情况,距离这样的状态还很远。
电子竞技,体育的新对手还是新朋友?
即将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10年,传统体育遇到了在过去一百年间都未曾遇到过的挑战,那就是电子竞技。
对于电子竞技是不是体育的问题,争论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目前的现状是,无论是不是体育,电子竞技都已经发展成星火燎原之势,必须要引起各方的重视。
延伸阅读:电竞,究竟算体育吗?| 体育101
纵向来看,电子竞技动摇了校园人群,尤其是男孩群体中体育作为第一娱乐方式的地位,当年看《灌篮高手》、翻墙去网吧看火箭队文字直播、买《体坛周报》、看《天下足球》、周末约同学找球场打球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电竞局改变。
做学生的时候,最痛苦的就是跟学校的看门老大爷做斗争,球场都在学校里,而学校有时候不开放,于是就到处打游击,就为了找片球场打球。
如今,电子竞技不受场地限制,甚至队友都可以不在同一物理空间内就可以完成配合,转椅、床铺就是场地,电脑、手机就是工具,获得的竞技的快感是一样的,既然能这么容易获得乐趣,又何必去费力找球场呢?
延伸阅读:当我们大喊IG牛B的时候,谁还在乎电竞究竟是不是体育 | 专栏
学生的业余时间总量是有限的,学生群体中越来越高的近视率在2018年一度成为全国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传统体育还是电子竞技都需要有所反思,有所改变。
体育需要反思的是,是不是为学生们提供了足够便捷的场地,让大伙儿有打球的积极性,而不是让大家想打球找不到地方,只能窝在家里打游戏。
电竞需要反思的是,能不能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在电脑和手机的同时,让身体得到更有效的锻炼。
前一阵在浙江举行了一场智能体育大赛,把体育与电子竞技在某种程度上结合了起来,给出了体育和电竞的一种融合形态,这种形态能不能成功目前依然未知,但现状必须改变。
科技的进步不可阻挡,在目前的职业体育训练中,电子竞技相关元素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电子竞技在2018年亚运会登堂入室后,对于传统体育的理解和认知也必然加深了一层。
在未来,至少在官方层面,承认的必然是传统体育+电子竞技的一种融合形态,至于这种形态到底将演化成什么样子,还需要时间进行检验。
2019,热潮会来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很简单,不会。
要解决体育消费的问题,就必须解决供给和需求的问题,现在来分别看。
供给:
有效的、可供培养体育消费人群的场地依然不足;
NBA、英超以及国内的中超、CBA等观赛内容趋于饱和,创新空间有限;
即便是未来有吸引力的新赛事,培养周期也一定很长。
需求:
如果传说中的“消费降级”命题为真,那么首先牺牲掉的一定是体育这类的消费;
20-40岁的社会骨干力量大都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有钱不一定有闲,有消费能力未必有消费的时间;
体育文化未成为在人们心目中普遍认知的文化,爸爸愿意看球不代表妈妈愿意看球,孩子愿意打球不代表家长有足够的接纳能力去支持。
2018,想赚“快钱”的资本碰得头破血流,因为体育有其内在规律,不因资本的多寡而产生质的变化。好的体育产业一定植根与普及全民的体育文化、优越有序的营商环境、多层次全覆盖的供给及旺盛的体育产品需求上,但这个4个方面,每一个我们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延伸阅读:2018,体育没凉
所以,体育产业的寒冬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不可否认,在某个角度看,体育产业确实曾经火过,但真正健康的热潮,其实从未来过。
期待2019,体育产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希望,不必奢求惊喜,稳稳地向前走每一步,就是对体育产业人最大慰藉了。
如何更方便的在众多账号中找到圈哥呢?
按照下面操作,只需三步就可以啦!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一个体育从业者的2018:不止于4点思考与8个期许,还瘦了30斤
体育产业的未来机会在哪?这份普华永道年度报告给出方向 | 收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生态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