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清真相,继续热爱!」一个​奔三体育老板的5条创业手记

「ECO氪体」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21-06-1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添加星标留住圈哥

过去几年发生的一切,只是这条奔流大河里的一个浪花,我们也只是这一代的逐浪少年罢了,在这条体育产业的奋斗路上,往前往后看,都会有更艰难的局面,但属于我们体育人的奋斗,始终是生生不息的。


文 / 李 韬之

编辑 / 骆 达


我叫李韬之,是2015年投入体育产业洪流的一名90后「创业狗」。


我应该是一名「根正苗红」的体育人。回顾过往的人生,小时候,我曾经练过体育专项,大学读了北体大,后来还出国学过体育管理,最后国内工作经历都是体育产业,连娶个媳妇也是做体育媒体的……



2015年,一脚踏入体育产业的奔流大河,恍惚间已经第五年了。


创业是一件挺有「真实感」的事儿。五年以来,我每年也确实有一些学习和感悟,看一些鸡汤文和「深度分析」,也目睹一些企业腾飞或者陨落的过程。


都说2019年特别冷,个人感知是有一些,但真的说有多吓人还不至于,更有甚者说「可能是未来几年里最好的一年」,那就更不一定了。


说到底,我只是体育产业奔流大河里一只奋斗的小河虾罢了,宏观经济局势的走势固然重要,但在大世界里的小奋斗对我而言是一件更为「性感」的事,又要说到那句我特喜欢的话:


「在认清真相以后的继续热爱(与奋斗),才是人世间真正的英雄主义。



手记①

资本谨慎,早期项目几乎没有融资


大概是2018年,许多人已经有感受说体育产业进入资本寒冬,越来越多的体育企业因为故事线无法延续而离开历史舞台。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积累后,我们公司在2018、2019年初,分别完成了两轮投资,可能我们对于资本冷淡的微观体感应是不足的。



当然,在创业的途中,我还是能感受到资本「爱聊天不爱动手」,偶尔发一个TS(投资意向书),还是严重打压估值的玩法,时间长了、打交道多了也挺理解,在如此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存在即是合理,诟病「资本不懂体育」「资本没有体育情怀」确实也没什么道理。


体育在中国不仅缺乏肥沃的土壤,也少了一些性感的商业模式和神奇故事,更何况归根到底,资本的钱不也是到处借来的吗?资本希望投一个确定性,创业者希望要一个低成本的支持,本身这就是一个矛盾体。


所以,早期的体育项目,如果不是短期能看到现金回流的,可能就要抓紧思考自救的方式了。毕竟这个节骨眼,好像没有太多腰包鼓鼓的创始团队杀入这片谜团了。



手记②

跨界?出圈?更传统的商业模式在体育产业更「能打」


体育产业的核心是IP,IP的核心是赛事、运动员、俱乐部,这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明白的格局。


但到了2018-2019年,好像体育头部IP有点上升乏力,大家就开始讨论「跨界」和「出圈」的概念,比如体育明星娱乐化,体育培训教育化等等。


对于这些,我倒不是觉得不好,但有些「锦上添花」的味道,在体育产业「雪中送炭」更为珍贵,对于商业本质的理解,可能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做事的逻辑。



我是特别沉迷打篮球的体育爱好者,也很喜欢这两年火爆的篮球真人秀,自己都差点报名去参加,可能自我感觉良好,我也觉得自己能火一把,但从商业角度看,我始终认为这是一次特别好的用娱乐、真人秀的方式呈现篮球的机会,而不是篮球被娱乐化。因为真正的内核还是那些知名或者不知名的热爱篮球的年轻人们。

 

这条认知放在体育商业里,就是商业模式变与不变的真理。


从我周围创业的体育同仁们来看,这些年能扛下来并且或快或慢持续向前的,有体育媒体、有体育培训、有体育与地产结合、也有体育和升学教育打包——整体看起来都有一个特点,挺残酷也挺酷,就是商业模式比较传统的能扛下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结合领域本身是在一个成熟的市场里细分切割一些已有的付费用户,另一方面是创始团队在思考战略和路径的时候,将其他行业相对成熟的商业逻辑和打法有效的应用到了体育这个细分领域,而不是强行地让体育出圈、跨界,这点我认为是一个底层认知。



比如我们一直坚持做的体育留学业务,其实很小、很细分,从商业模式上来看,也很传统,就是在传统留学里切出一块,做优质细分服务和价值再创造,为细分市场的人群提供高质量的保证。


体育产业在中国偏早期,利用产业结合部位的温暖地带度过早期困难是一个挺好的方式,也为厚积薄发做准备。

 


手记③

体育人才和组织管理水平,提高空间真的「狠大」

这些年我参加了不少创业营,也和很多各行各业年长、年轻的创业同仁沟通过企业管理问题,行业缺乏人才貌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我确实想举几个具体的点,让大家一起和我感受下体育产业公司的管理水平。


很多体育组织,是不是没有太有效和清晰的规程和会员体系?对于市场公司到底是管理还是服务?貌似没人说得清楚。


体育培训,除了B端的渠道资源,在C端生态的后台系统建立和管理是不是还比较局限于公众号、微信群和客服朋友圈?创始人们,是不是还有蛮多看不太懂财务报表,或者一年下来,连一本清晰的账本都交不出来?

 

这不是我挑剔,是行业固然存在的问题,更是我自己也没有做好的东西,在其他行业、领域,这都是最基本的话题了,咱们努努力吧体育人。



当然,我们也希望我们送出去的同学通过国外的学习和未来我们在体育产业里积累的资源形成一个协同效应,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们可以更好的将自己的体育事业落地。



手记④

不怕犯错,挨打要立正,「客户思维」最关键


在我的认知范围里,「管理水平」「高管人才」并不是体育行业最最匮乏的东西,回归本质,可能最缺乏的还是「服务能力」,延伸来说,就是以体育为本,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多元化和服务专业度需要提高。


在体育行业里打拼,第一个要认知的就是「客户思维」,在哪条战线上你都有客户,比如我们的客户是体育留学人,俱乐部可能是球迷、赞助商,媒体可能是读者和金主,认清楚自己在为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才能够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是,大家往往提到的「他们家企业做的不太专业」的时候,那个被Diss的往往是这个行业里数一数二的公司,这说明整个行业可能还处在规模效应都没有起来的早期。


但是,对于无论是有点规模还是正在形成规模的企业,「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是核心的奥义。


延伸阅读:助力篮协打造「菁英计划」,这家公司要帮更多少年赴美圆篮球梦


关于这个命题,我仍然不敢说自己这些年做的有多好,但至少经过这几年,我们的团队找到了这条底层逻辑,在自身遇到问题的时候,尽量寻求改变,以保护客户的合理权益为出发点,也分享给各位。

 

体育这么早期,想在这长跑的企业,挨点骂没什么,最怕的是一挨骂就想骂回去的玻璃心。这些年我们也没少挨骂,但是每次Diss都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手记⑤

体育产业战斗,要做一个「极度乐观派」


「极度乐观派」,这个称号可不是我自己封的,确实是跟很多体育产业投资人聊过以后,他们对我的某种认知。


说到底,我是看好中国体育产业长期价值的,一切的商业逻辑设想和产业发展愿景,也都基于我的这种看好,这不是情怀所使,更多是理性判断。

 


就拿我自己的公司来说,在过去被归纳为「或好或坏」的几年里,只是在最基本的命题上有一点点思考与进步,也能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和未来的方向,而我们也只是产业里的一粒,更何况看到这篇文章的大家呢?道路当然是光明的,而且方法论也是简朴的。


对于更大的历史来说,过去几年发生的一切,只是这条奔流大河里的一个浪花,我们也只是这一代的逐浪少年罢了。


在这条体育产业的奋斗路上,往前往后看,都会有更艰难的局面,但属于我们体育人的奋斗,始终是生生不息的。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体育产业,真的火过吗?

2019,体育产业为什么这么「惨」?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中国体育产业的2019

3年助200体育人留学,他们发现中国体育人才的7大趋势和6个挑战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ECO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