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天收入少于2美元如何过上体面的生活

2016-08-25 肖欢琦 乐天行动派

设想一下,假如你每天的收入不足2美元(约合人民币13元),你还有两个小孩要抚养,你将如何生活?你的工作很可能不稳定,你如何保证家人每天都能吃上东西,而不是只有在你挣到钱的时候才能吃上饭?如果你觉得这些已经很困难了,那么你又如何应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突发事件?怎么才能付得起老人孩子的医药费?即便是没有这些突发事件,你将如何应对生活中需要大额支出的场景——比如给孩子的学费、结婚的彩礼、亲人的葬礼以及为将来自己丧失劳动力准备养老金?



 图片来源:cfr.org


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或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然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全世界有25亿人每天的收入不足2美元,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二。这些都是他们每天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以这么微薄的收入,如何管理“资产”?我们是不是认为这些悲惨的人们食不果腹,到手的钱马上花光,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钱?


事实并非如此。2005年,纽约大学瓦格纳公共行政学院教授Jonathan Morduch、南非开普敦大学讲师Daryl Collins等在南非、孟加拉和印度对250户日收入低于2美元的穷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用财务日记的方式详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收入支出情况。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穷人财务生活的全新的大门。


研究惊奇地发现,无论人们的收入如何之低,他们极少会将到手的钱马上花得一分不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储蓄,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通过各种手段借贷。他们会使用多样的金融手段,比如在家储蓄,让他人保管钱财;加入储蓄借贷互助社,保险互助社;向老板、朋友、家人、邻居借款,向杂货铺老板赊账;在小微金融机构储蓄和借款等。对穷人来说,金钱管理实际上是日常生活中绕不开的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被迫每天都必须思考如何使用如此微薄的收入来满足各种需求。不能说他们总是能成功度过危机,但他们用尽一切方法尽可能地让自己和孩子生活得更好。所以穷人们并不总是在等待救济,他们也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一个在格莱珉体系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正在向妇女们发放贷款,图片来源:co-mag


但是他们大多使用非正式的金融工具,质量低并且不稳定。如果穷人能使用更符合他们财务需求的,质量更好的金融服务,他们是不是有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呢?



穷人是否会管理资产


让我们以一对居住在孟加拉首都达卡贫民窟的哈米德和卡迪佳夫妇为例,看看穷人如何管理自己的财产。也许他们并不能代表所有穷人的情况,但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尝试来回答这个问题。


哈米德和卡迪佳来自孟加拉农村,在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他们搬到了孟加拉首都达卡的贫民窟,以求在大城市能多挣点钱。哈米德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靠蹬三轮车养家糊口。卡迪佳待在家里照看孩子,同时做一些缝纫的零活。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锡顶屋子里,与八个家庭一起共用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


收入总量低、时间不规律、不确定


每个月他们大概可以挣到70美金,几乎都是来自哈米德蹬三轮的收入。然而蹬三轮的收入并不稳定,因为他与其他人共用一辆三轮车,需要轮着出活。即便轮到他出活,能拉多少小时,拉多少客人都是不确定的。每月他们支付14美金的房租(不总是准时),剩下的收入基本上都用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


频繁使用金融工具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收入捉襟见肘的家庭,然而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显示他们使用的金融工具非常多样。哈米德和卡迪佳通过六个不同的工具进行储蓄:在家里储蓄2美元以防哪天哈米德没有收入;让父母代为保管30美元;向亲戚借出40美元;为人寿保险储蓄计划支付76美金。哈米德的口袋里总是放着2美元以防路上出现任何意外。



他们同时也是活跃的借款人。他们从微型金融机构借了153美金,从亲人朋友雇主处共获得24美金的无息借款。卡迪佳甚至替两个邻居帮忙保管20美金,以防止她们的丈夫把存款挥霍掉。虽然哈米德和卡迪佳的资产净值为负,但是相对他们的总收入来说,负债的比例很小。


金钱交易量大于总收入


然而仅仅通过资产负债表,我们并不能全面地了解哈米德和卡迪佳的财务生活。他们的现金流转(cash flow)情况更能说明问题。同年,哈米德和卡迪佳努力把451美金收入“推”进了储蓄,或保险,或归还贷款;然后从储蓄,贷款或替他人保管钱财“拉”出了514美元。因此,当年哈米德和卡迪佳的金钱交易量为965美元,大于他们当年的总收入840美元。因此他们挣的每一美金都进行了1.15美元的交易。



为了管理财产,穷人付出了什么代价?


为了管理财产,穷人们支付了高昂的费用。纽约大学教授Jonathan Morduch等的研究发现,穷人们愿意为金融服务支付的费用高的让人惊讶。对于我们来说,存钱拿利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穷人却很可能愿意为储蓄支付费用。在西非,有一种专门收集人们储蓄的人,他们每天上门收集存款,在每个月最后一天返还该月的存款,服务费用是一天的储蓄额。 照此计算,储蓄的月利率是-3.3%,年利率是-40%。也就是说,100美元存一年只剩下60美元?疯了吧?然而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母亲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外界力量帮助她每天储蓄10美分,她怎么能够抵制住每天消费的诱惑,保证一个月后存下3美金给孩子买教科书?她又怎么能够找到安全的地方存放存款,而不被酗酒的丈夫拿去买酒?如此,在她看来,为了存下3美金而花费10美分是值得的。



▲ 工作人员到偏远地区收集存款,图片来源:akdn.org


同样,贫困家庭愿意为获得贷款机会而支付高昂费用。一些民间借贷得年利率甚至高达200%。然而极少人的借款期限会超过一年,大部分人的借钱的期限在一个月以内。因此为这种非常短期的借款支付的利息更应该被理解为服务费用而不是年化利率。比如,哈米德为一笔10美元,为期一周的借款支付了25美分的费用。这在哈米德看来十分的合理,他每日收入2.33美金足以支付这笔贷款的费用。而一次性获得一笔“大额”资金将让他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可以购置一套三轮车配件,一套厨房用具,给孩子过一个好的开斋节等等。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贷款是提前的存款。而用年化利率的概念来看,这笔贷款的利率高达261%。显然,用年化利率这种指标来对比大额长期的贷款和小额短期的借款是不恰当的。 对于穷人来说,价格并不是是考虑贷款的最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符合家庭现金流情况的还款计划。


 

穷人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


要让低收入人群享受到金融服务,光靠银行多建网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了解穷人生活的特点,提供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的产品。


从哈米德和卡迪佳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些穷人财务生活的特点。穷人面临着三大诅咒:收入低;收入不稳定不规律;没有稳定可靠的金融工具。他们金钱管理的三大需求是:平滑现金流满足日常需求;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形成长期大额储蓄。


因此穷人需要金融服务帮助他们管理日常的现金流;建立长期的大额存款;为生活生产的各种需求提供借贷(不仅仅是做小生意)。同时,针对穷人的金融服务还要可靠、灵活和方便。


我们可以从小微金融领域的先驱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改革看出这些特点。1998年孟加拉大洪水之后,为了降低坏账率,尤努斯教授对原来较僵化的金融产品进行了改革,以让它们更符合穷人客户的需求。于是“格莱珉二代(Grameen Ⅱ)”顺势而生。



 尤努斯教授探访借款者中心,图片来源:格莱珉基金会


“格莱珉二代”首先拓宽了贷款产品的类型,原来只有一年期每周等额还款的产品,现在客户可以选择3个月到一年不等的贷款期限。同时格莱珉提供循环贷款的机会,也就是说当贷款按时偿还到一半的时候,客户可以重新获得她已经偿还部分额度的贷款。这样客户可以一直保持有充足的现金流。“格莱珉二代”还为有还款困难的客户设计了特殊还款计划,她们可以申请延长还款期限,降低每次还款的额度等,直到她们回到正常的生产生活轨道。“格莱珉二代”还突破了小组借贷的限制,推出了更灵活的个人贷款产品。


“格莱珉二代”除了提供小额信贷以外,还推出了各种储蓄产品和类储蓄的养老保险项目,以满足穷人储蓄的需求。


 

微型金融服务能否让穷人生活得更好?


学界有很多实证研究证实了微型金融服务对改善穷人生活的积极作用。作用体现在:家庭收入增加;更好的营养摄入和健康程度;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增加抵抗财务危机的能力;有能力将自己和家人脱离贫困。一份1990年代末关于格莱珉银行的研究显示,格莱珉银行的会员的家庭收入比非会员家庭收入高出43%。有58%格莱珉银行的客户脱离了极端贫困线,而同一时期非会员群体里只有18%脱离了极端贫困。所有的格莱珉银行会员家的女孩都接受了至少是小学的教育,而只有60%的非格莱珉银行会员家的女孩受到过教育。


当然,仅仅依靠微型金融是不可能完全改变穷人的生活的。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尤努斯教授曾经说过:“微型金融不是一劳永逸消除贫困的灵丹妙药。但是它可以帮助一些人减轻甚至脱离贫困。当微型金融和其他一些创新的项目(如卫生、教育等项目)结合起来的时候,它是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Daryl Collins, Jonathan Morduch, Stuart Rutherford, Orlanda Ruthven. 2009. Portfolios of the poor: How the World’s poor live on $2 a da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Wright, Graham A. N. 2000. Microfinance Systems: Designing Quality Financial Services for the Poor. Zed Books Ltd. London & New York, and The University Press Limited, Dhaka.



本文作者肖欢琦,曾任职于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中国项目,帮助更多中国的贫困人群获得金融服务。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



推荐阅读


一辆自行车能使家庭增收35%?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近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