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益之路,从食物中毒的维权开始
在彭雪茹看来,生活是一个“试对”而非“试错”的过程,需要通过不同的经历来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东西,她不但出过书、参加益智节目、完成高空跳伞、考飞行员证,也关注全球贫困青年儿童的教育问题。
我们第一次会面,是在一场公益活动上。35个人手牵手,排成长龙,她在队伍最前头,小心翼翼地牵着我们踩过布满障碍的国家创业实训中心。那时候的她,是我们当中唯一可以看得见的人。(注:一个训练团队信任感的游戏,除了第一个人后面的人会被要求蒙住眼睛。)
她又一次攥紧了手,不断地回头,确保她身后的人能顺利跟上,静谧的环境增加了夜晚紧张的气氛,一群人人磕磕盼盼地前进,偶尔有人会冒出几声惊呼。她好几次都忍不住要出声提醒,但都碍于规则没有说出口。
“嗨大家好,我叫彭雪茹,就读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我们盘坐在只有星点灯火的屋子里,听她用一种南方姑娘特有的软糯声调做自我介绍,声音里有难掩的疲倦。后来才知道,因为航班延误,她在机场滞留了近十个小时才从加拿大出发飞往上海,到达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远在城市另一端的活动地点。
大多数认识她的人,对她的印象停留在《一站到底》里长发飘飘、自信张扬的那个漂亮女孩,但生活中的她其实是一个明媚却不刺眼的人。
11岁钢琴十级、15岁拿国家级作文大赛金奖、17岁出书、18岁考进心仪的大学、19岁参加益智节目、20岁完成高空跳伞、21岁考飞行员证……对于这些光鲜的标签,她说:“我不希望通过二手经验来认识一件事情,我希望我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我试过,所以我知道’。
// 一份“吃”出来的offer //
2014年9月2日,UBC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雪茹和新同学一块儿上了第一堂课,当天的心情是“特别兴奋又有点小忐忑。”
然而,这个开始并不平静,下午五点多吃完饭回到宿舍后,她突然觉得身体不适,并且开始呕吐。情况一度危急到她躺在地上,几近虚脱,想拼尽剩下的气力,伸手去够床上的手机,却怎么够也够不着。
好在一起上课的同学来找她,奇怪敲门许久也没人应答,推门而入,发现雪茹倒在地上。同学赶紧联系了宿舍的楼层管理员,管理员赶到,又立即联系学校急救中心。检查结果,学校急救中心后处理不了,最后,她被一辆救护车送往医院急救。
“后来发生什么我已经不大记得了,就记得突然手臂一阵疼痛,睁开眼睛后看见一个白人男子,光头,大概一米八高,拿着针给我打针。恍惚间听见我的朋友俯在我耳边对我说‘亲爱的,你不要睁开眼睛,因为睁开眼睛你就付不起医疗费了(注:五千美元)。’”她说着说着就笑了出声。
身体逐渐康复后,雪茹返回餐厅,找到经理反映情况。大概因为她只是一个说英文慢悠悠的国际生,餐厅经理的态度并不好,事情也没得到解决。过了三四天,网上开始出现类似情形的描述,很多华人留学生当天也遇到食物中毒。得到这个消息后,雪茹第三次来到餐厅,这次餐厅经理敷衍地给了雪茹两张餐券,希望就此了事。
后来的两周时间里,雪茹冷静地思考该如何应对这件事情。于是她收集了大家的证言、医疗证明等资料,并且找到学校的食品安全局。“特别有意思的是,大家虽然都愿意提供信息,却都不愿意去找餐厅据理力争。”
食品安全局的工作人员接待了雪茹,他们承诺会进行调查,但实际上这件事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他们态度非常敷衍,回家后我就给他们老板写了封邮件。没有想到他们老板真地给我回了。然后我们约了个时间见面,见面后才知道他是个CBC(加拿大籍华裔),我将证据递给他。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他在这个部门工作了十年,从来没见过一个国际生拿着一堆材料跟他说‘你们要对这件事情负责任’”。
两天后雪茹拿到了调查报告,证实了确实是餐厅中某种食材带有李斯特菌导致了学生食物中毒。这件事情后,食品安全局的人也帮助雪茹加紧办理她的医疗保险,此外还给了雪茹一份提前体验北美最大学生中心的工作。当时的雪茹,还只是一个初来乍到的大一新生。
雪茹说:“我不希望别人因为觉得你孤立无援,就对你区别对待。所以我非常愿意在能力范围内去为自己的群体发声。”
// 一个不断自我质疑的经历 //
雪茹参与筹办的DBSA造梦公益是一家非盈利组织,致力于帮助全球贫困青年儿童,尤其是贫民窟地区儿童解决教育问题。自2014年成立以来,DBSA已在肯尼亚Mathare贫民窟重建了3所小学,在22所合作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第一次听朋友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给我不小的震撼,我从来没想过可以凭借学生的力量在一个我们从未踏入的土地上去建一所学校。”回忆起DBSA造梦计划的创立过程,她显得严肃了许多,“我从未想过,身边真的会有人把一个大家都觉得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作为梦想,然后去放弃什么、去做点什么。”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她选择和这群伙伴一起去做这件必然饱受争议的事情。
2014年7月,雪茹在DBSA造梦公益中主要负责外联工作,她负责“长荣希望小学建设”项目的募捐工作,为小学的重建工程众筹。目标是希望可以用这笔善款修建永久性校舍,同时改善学校目前恶劣的教学环境,吸引更多贫民窟的孩子前来就读。
“长荣希望小学”原名为Mathare Light Center,重建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用于建设四间小教室与厕所,第二期用于建设一间图书馆、四间小教室和一个厨房。项目开启的第32天,重建工程就已全部完工,Mathare Light Center也正式更名为“长荣希望小学”。
过去的Mathare Light Center,学校由破旧、无窗的铁皮搭建而成,全年闷热、雨季漏雨,教室内光线昏暗、空气混浊;学校的厨房也紧挨臭水沟,卫生条件极差;除此之外,孩子们经常在玩耍时因被废旧铁皮划破而受伤,疾病也因此迅速传播。如今,学校有了永久性的校舍(8间小教室、1间图书馆、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教学环境大大改善,孩子们也得以在明亮宽敞的教室内学习,拥有更多梦想的权利。
“一切社企、公益类的东西都必然是‘负重前行’的,因为付出和回报没有办法对等。而学生组织参与国际援助更是惹人非议。”
在DBSA造梦公益的工作给了雪茹不小的触动,“国际性的援助都必然参杂着对国籍、种族的讨论,我们似乎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明白‘人人生而平等’这件事情本身就是纯粹的、非可议的。”
她坦言,在公益领域深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质疑与被质疑的过程,但这些非议与质疑,从未让她停下脚步。
2015年7月,造梦公益在Mathare贫民窟建设长青造梦小学。这一次,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一所崭新的学校,更是一个与学校独特设计相关联的教学改革计划。经过多重分析与考虑,团队决定将学校建设成为社区活动中心,用近百分之四十的面积构筑一个可作图书馆、自习室和手工作坊的多功能空间。这个多功能空间将允许学校开展跨年级和跨班的合并技能教学。此外,新学校将多容纳50名学生。
同时,他们说服了内罗毕的艺术家们,请他们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艺术课程。而临近社区的菜园将提供靠近河岸的菜地,作为学生的户外教学场地,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了解现代农业知识。
每天放学后及周末,这些多功能教室将化身为社区活动中心,为学生家长及Mathare的妇女提供聚会的场地。以教育为纽带,以学校为联通,提高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提升整个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居民幸福度。
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个由学生团体筹划运营的国际组织,已在国际援助领域投身三年有余。团队也从过去仅由几名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成长为已在中国、加拿大、美国、欧洲、澳洲设有分部的“大家庭”。
只身留学和活跃在公益、青创领域的经历让雪茹比同龄人多了一份国际公民的视野,在她看来,我们都需要在追求自己的学业、事业之外多去担当一些责任。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关心这些事情,那可能就永远没有人会为这些弱势群体发声。可是,我们没有人能预测到未来的国际格局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不去关心社会、关心我们生活的环境,其实就意味着不关心自己。因为或许有一天,我们就会被定义为难民,成为弱势群体。”
从那个初入学就敢为国际留学生群体发声的女孩,成长为现在这个坚持国际援助行动的Angelina Peng。她始终坚信,生活是一个“试对”而非“试错”的过程,你需要通过不同的经历来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东西。如果你只是基于别人的认知来进行揣测与判断,那么你将永远无法认清世界到底是什么样。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近期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