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为峰 等:源于家庭劳动: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评价困境探析
作者:
陈为峰,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张存玉,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敖娟,昆明市官渡区和平小学。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0年第8期第72—78页。
摘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实现多维度评价的依据之一。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差异。作为新高考“一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其指标的设计与实行总体而言具有城市化倾向,不利于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弱势高中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城乡学生的差距。依据扎根理论,对30个大学生样本的深度访谈文本进行质性解析发现,来自农村弱势家庭的学生尽管缺乏社会教育资源,但是从家庭劳动中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敢于参与社会实践、执行力强;富有责任感;坚忍不拔,具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懂得感恩,体谅他人。农村弱势学生源于家庭劳动的综合素质应该在高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得到彰显,成为促进城乡公平的指标依据。在家庭劳动的评价设计中,参与家庭劳动的评价应具有可选性,要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建议采用全人评价理念,通过多维度的材料构建小劳动者形象。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高考综合改革;农村学生;家庭劳动;教育公平;综合评价
0
引言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并将上海、浙江作为改革试点省份[1]。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并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和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研究制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2]。可以预见,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解决“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1]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以高中学校为主导的综合评价,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新高考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因素的背景下,高中学校势必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各省市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等方面。受限于评价的可行性问题,除品德表现和学业水平外,其他层面的评价往往过于依赖竞赛成绩或具有识别度的成果,如各类竞技体育的比赛成绩是运动健康评分的重要依据,琴棋书画等艺术才能是艺术素养评价的主要参考,各类科技活动(如机器人大赛、航模比赛)及发表期刊论文等成为创新实践的积分指标。这些课外活动需要大量的家庭投入,也需要富有文化素养的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农工家庭往往无力参与角逐。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的权重越来越大,那么家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都处于弱势的学生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弱化,面临严重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弱势阶层家庭在高考竞争中将扮演越来越显眼的“陪跑”角色,弱势学生群体获得高等教育入学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因此,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综合素质评价这把“双刃剑”伤及高考制度的公平根基。
不可否认,城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囿于成长环境与家庭文化因素,不发达乡村地区弱势阶层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独特性。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城市化倾向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该如何评价?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兼顾农村弱势阶层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课外表现?本研究拟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对这些问题进行质性层面的初步探索。
1
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探查
1.1 样本选择与分析工具
如果直接选择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缺乏大学经历和表现作为结果进行反馈,无法对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进行因果关系的验证;因此,本研究通过目标性抽样,选取30位表现优异的农村户籍的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性访谈,尝试通过访谈文本的质性分析,探寻农村学生在上大学前形成的综合素质对大学表现的影响,挖掘农村弱势阶层学生的相对优势和综合素质构成,以获得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同时,根据访谈的进展情况对受访对象进行适当的追问。访谈提纲包括3个维度的问题:自我介绍大学期间的突出表现,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对个人的优秀综合素质进行归因。
30个访谈对象分别来自7个省份的13所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2所,普通高校11所),其中,女生17名,男生13名,家庭背景以低收入务农家庭为主。
本研究依据扎根理论,使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文本数据进行分析。扎根理论是一种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文本数据重要概念的提取编码、归纳,对研究假设进行论证[3]。本研究通过对农村优秀大学生的表现及其成长经历进行解析,发现他们身上有价值的综合素质,进而为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1.2 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访谈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将样本大学生的突出素质归纳为实践能力、责任心、抗挫折能力和感恩心4个主要方面;同时,对访谈对象这4个方面素质的形成进行了归因。
1.2.1 敢于实践,执行力强
通过聚类代码的频率统计发现,在实践能力方面,频率数值为17,比率达到56.7%,说明较强的实践能力是访谈对象较为突出的素质。超过一半的访谈对象详述了自己的实践行为,实践的内容多种多样,有摆地摊、创业、发传单、做销售、做家教等,例如:
“我做的是家教,一个小时50元,实际上我都会给他多上,做一个暑假,我的生活费就有着落了。我也做过推销。”(样本编号:C-001)
“大学四年,几乎所有的兼职工作的工种我都干过了,如发传单,做银行调查员,还有当保安,到银行里打零工。”(样本编号:C-002)
“我觉得对我生活有帮助的就是在大二下学期,我自己开始摆地摊。这是一个我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的事情。”(样本编号:C-008)
“大二,真正开始谋划自己创业的事情,首先是向学校团委申请成立一个社团,后来学校批准我们的社团成立,第一年招新就有100多人,发展到大四已有300多人,都快赶上学校的校级组织。”(样本编号:C-014)
“当时我们宿舍一起,觉得女孩子特别喜欢吃零食,就去农贸市场批发一堆零食,然后上门去推销。”(样本编号:C-017)
与学校安排的实践课程所涉及的劳动行为不同,创造劳动价值是这些实践活动的共同特点,也是这些兼职行为的目的。兼职劳动的参与者往往要面临更大的压力,比如:如何筹措资金摆地摊,如何向陌生人推销商品,如何整合各种资源运转商业网站等;同时,参与者需要承担失败的风险,比如:没有通过商家的面试,推销达不到业绩量,商品没有市场不受欢迎导致摆地摊亏本等。这些农村学生在各种兼职劳动中展现了强大的实践能力和执行力。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学生的经济弱势地位让他们有着强烈的参与劳动、创造个人价值的动机,例如:
“我做兼职,一是比较在意锻炼自己,二是要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样本编号:C-001)
“成立这个社团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会员们赚钱。”(样本编号:C-014)
“在本科的时候读的电子商务,然后我就想做一个电子商务的网站,我导师也特别支持我。我们丽江是一个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做这个网站的话,即使以后出去找不到工作,靠这个网站也能养活自己。”(样本编号:C-018)
同时,对于兼职、创业等实践行为,乡村学生归因于从小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像我们的话,小时候放假的时候就帮着父母在地里做农活。”(样本编号:C-001)
“从小就一直干活,地里活多,我记得小学、初中的周六、周日都是在地里过的。”(样本编号:C-002)
“小时候就要帮父母做很多农活,学会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上山砍柴下河捞鱼,应该是比同龄人多做了很多。也是这些原因,造就我后来做的很多事情。”“如果不是这些,我不可能做很多事情,包括摆地摊、创业等。”(样本编号:C-014)
可见,实践能力、执行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成长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在高中阶段,这种实践能力已基本养成,甚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他们的实践能力就会充分地展现出来。
在访谈初期,本研究并没有将家庭劳动的经历预设为访谈对象个人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深度访谈,以及扎根理论的归纳,发现大量的家庭劳动是这些学生的重要成长经历,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个性品质等。尽管他们的大学表现会受到大学校园生活的影响,但是,从他们的论述来看,这并不是主要因素,家庭劳动的经历和体验才是他们综合素质形成的主要来源。
1.2.2 责任感
“责任”一词的内涵主要包括职责、承担,可以解析为个体在某个组织中承担的职责或者任务[4]。不同角色或不同职业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责任。尽职尽责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18位访谈对象描述了自己参与大量家庭劳动、承担家庭责任的成长经历,占访谈对象的60%。例如:
“有时候地里太忙,父母要忙很久,家里的家务我不做的话,家里会乱,而弟弟太小不禁饿;要么我就直接去田里帮他们干农活,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样本编号:C-001)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帮家里干活,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要去地里边帮家里干活,再回家做饭。”(样本编号:C-010)
“放假回去会帮家里做事情。我妈也不容易,一个人干这些活也很辛苦。”(样本编号:C-028)
许多访谈对象在大学期间参与大量的课外活动,强烈的责任感是他们有着出色表现的原因之一。比如,编号C-004的访谈对象作为本科班级的班长和校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积极组织同学们参加各项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她在评价自己的优势时,提到了执行力,也提到了作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
“还有就是你的一些组织能力、执行力,还有团队精神,就是要懂得如何去承担起团队的责任。”(样本编号:C-004)
编号C-014的访谈对象创建了为社团成员提供兼职岗位的社团,负责任的做事方式是社团取得成功的关键,他说: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三暑假做沿海地区工厂的对接,我带着团队负责人先去那边的工厂考察,再回来学校做招聘。我们招聘了200多名大学生过去,那边却不要了,很多学生得返回来,这对我们协会可以说是造成了信誉上的严重挑战。为了挽回,我不得不联系其他厂家,实在不行我自己出钱让那些学生回来。”(样本编号:C-014)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到该学生对于信誉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责任感。农村学生作为弱势家庭的一员,经常参与家庭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履行着家庭成员的职责,分担着各种任务。同时,辛勤劳作、尽职尽责的父母起着很好的模范作用,长期的耳濡目染,让农村学生将承担责任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1.2.3 坚忍不拔,具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
面对困难就退缩,抗挫折能力差,这是当前许多大学生被诟病的地方,也是许多校园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一些大学生按照父母安排的轨道成长,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没有受过挫折,因此当他们进入大学尝试独立生活的时候,一些小小的挫折就会让他们不知所措。通过对受访对象访谈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贫瘠的家庭让学生自立自强”“父母的正面影响让我吃苦耐劳”“善于吃苦,有毅力,不轻易放弃”等类似的概念表述出现了11次,比率超过了总人数的1/3。可见,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具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是他们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访谈提纲的第3部分主题是请乡村学生对自己的优秀品质进行总结和归因,编号C-014的访谈对象在创业时遇到困难,但他选择坚持,展现了很强的抗挫折能力:
“不管做什么都是会遇到困难,也会失败的,如果害怕就不去做,或者就放弃,那么永远都不会成功的。”(样本编号:C-014)
在带领团队参加国家数学建模比赛并最终获奖的过程中,他同样坚忍不拔:
“在参加这个项目中途碰到很大的困难,有成员想退出,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策略来坚定他们的信心,不到最后一刻不能放弃。”(样本编号:C-014)
其他访谈对象的表述同样体现了类似的情形,比如:
“这样的家庭反而让我明白生活的艰难困苦,现在当我面对生活的困难时,有勇气去克服,比别人更能战胜问题,从而比其他人更努力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样本编号:C-001)
“我觉得我有更多的耐心,比别人更能坚持,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是选对了方向,就应该勇敢地坚持下去,坚持总会有希望。”(样本编号:C-005)
“我做事比较认真、实在,并且有毅力,能吃苦。”(样本编号:C-009)
对于坚毅品质的形成,多数访谈学生将其归因于自己的劳动经历,他们认为,正是因为在艰苦的家庭环境中大量参与了劳动,与父母一同面对艰难的生活,才会使他形成艰苦耐劳、不怕失败的性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专家Angela Duckworth通过大量的数据验证发现,坚强的毅力是成功人群的主要显著特征[5]。从访谈学生的成长轨迹可以发现,弱势阶层学生的成长逆境如果引导得当,可以造就他们坚毅的性格,这是非常宝贵的综合素质。
1.2.4 懂得感恩,体谅他人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早早就学会承担家庭责任,帮忙料理家务;同时,这些孩子也比同龄人更为懂事,知道父母的不易,懂得感恩,善于体谅他人。访谈对象多数提及参与家庭劳动的经历时,都会谈到父母的辛劳和自己的感激之情,例如:
“只有靠我自己的努力改变我的命运,然后去让我爸妈过上不一样的生活。”(样本编号:C-009)
“我妈有颈椎病,不能长时间弯腰,吃过好多药没什么好转,所以每次做农活时都是做做歇歇。每次看到我妈干活咬牙坚持的时候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所以从小也都帮忙家里干一些农活。”(样本编号:C-012)
尽管父母的能力有限,没有满足这些学生的愿望,但他们对父母充满了感激之情,这种善于感恩的情怀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编号C-014的访谈对象通过创业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当他发现周围很多同学都是来自农村、经济条件不好时,主动放弃了参评奖学金。
2
家庭劳动:综合素质评价不可忽视的因素
通过对访谈文本的分析发现,家庭劳动蕴含了非常宝贵的教育价值,赋予了农村学生诸多优秀且难得的素质。然而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并没有恰当的指标对这类在农村家庭劳动中成长的学生进行评价,因此,有必要将家庭劳动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家庭劳动是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
农村学生的父母往往缺乏文化或经济能力去培养子女的艺术、体育等才能。他们一般从事繁重且低收益的劳动,窘迫的家庭环境往往需要他们的子女在很小的年龄就分担家庭责任。这些家长无暇细心照料子女的生活和教育,常常会让子女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家庭劳动的过程中,农村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劳动知识,掌握了劳动技能;同时,切身体验了劳动的经济价值,对劳动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劳动的体验中,农村学生知道行动的重要性,有着很强的执行力;不怕挫折和失败,性格坚毅;理解父母的不易和付出,学会承担责任,懂得感恩。正是家庭劳动培养了农村学生的诸多能力和良好品质。家庭劳动是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
2.2 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忽视农村学生的家庭劳动价值
从社会公平的视角来看,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兼顾弱势阶层和优势阶层,并且对弱势阶层进行适当倾斜和扶助。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尽管将公益劳动作为思想品德的考查内容之一,将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实践的指标之一,但是在具体的指标细目分解及实施过程中,家庭劳动几乎没有任何权重,没有合理地体现家庭劳动的育人价值。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一次肯定了劳动的重要价值。劳动能够培养人的毅力、责任感、感恩的情怀、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这些品质和能力是当前许多学生所缺乏的,也是当前学校教育在育人方面的薄弱环节[6]。校园公益劳动、劳动课程,学生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课程学分参与劳动,对于劳动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无法形成准确的体验认知,因此无法体现育人价值;但是,农村学生家庭劳动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分担家庭责任,这样的劳动行为更能体现劳动的育人价值。
只有在评价导向中重视劳动的价值,劳动文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复兴,劳动教育才能够得到有力的实行,德智体美劳的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3
农村学生家庭劳动的评判难点与建议
3.1 家庭劳动的界定不清晰
从广义的教育内涵来说,家庭劳动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学生可以从家庭劳动中习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家庭劳动有着学校教育难以比拟的意义。在农作物耕作、小商品交换等具有真正经济价值的劳动中,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劳动对于家庭经济的意义,全面认识劳动的价值。同时,劳动带给学生宝贵的品德,比如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实践、心怀感恩。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具有正面意义的家庭劳动还是传承家庭文化、构建和谐家庭、弘扬传统美德的有效途径。因此,农村学生的家庭劳动可以视为家庭教育的隐性教育环节,也是有效开展劳育的关键环节。
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家庭劳动是否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从而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指标,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地界定和探讨。从狭义的教育定义来说,家庭劳动不属于学校教育;但是,在家校协作教育逐渐成为中小学重要模式的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叠度越来越高,家校协作可以将家庭劳动的教育意义最大化。在人才培养的层面,通过家校协作,家庭劳动的知识、技能等活动内容可以不断优化;在人才评价层面,家校协作的劳动教育应该侧重学生在劳动能力与品质方面的素质养成。因此,通过家校协作,家庭劳动或许可以纳入学校的大课程范畴。总体而言,家庭劳动的界定模糊性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带来了不确定性。
3.2 家庭劳动评价的复杂性与实施建议
如果前文的初步论证成立,通过家校协作,家庭劳动行为可以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可以成为评判农村学生相对优势的重要参照。那么,如何对农村学生的家庭劳动进行评判,使之符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评判框架,在高校招生“一参考”中彰显价值,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信度与效度的矛盾、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选择、主观评判与客观评判之间的取舍等两难问题[7]。家庭劳动可以成为农村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内容,但是,由于劳动行为往往较为隐性,不像科技竞赛、文体活动等具有明确的显性指标和评价依据;因此,家庭劳动的评判体系是复杂的,需要谨慎设计。
第一,家庭劳动评价需要具有可选择性,不能一刀切。在教育公平的压力下,评价体系往往缺乏灵活性,容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从前文的论述来看,尽管家庭劳动很有可能是许多农村学生课外经历的重要组成,但是二者并不能画等号。农村学生在艺术、体育等方面也可能有特长,城镇学生也可能有着丰富的家庭劳动经历。因此,学生是否参加家庭劳动评价应该具有可选性。
第二,需要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提升评价信度与效度。人的综合评价涉及众多指标,有能够进行客观评价的硬性指标,也有只能主观评价的弹性指标。从信度的角度来说,硬性指标便于实施和比较,具有稳定性;但是,很多评价因素是无法完全用硬性指标测量的,过度依赖硬性指标将导致评判体系的片面化,同时,完全依赖指标将导致指标参数的高利害化。如何评价家庭劳动,同样需要一个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辅相成的视角,而不是仅仅依靠关键性指标,或者仅仅依靠村委会或居委会的证明和认定。此外,评价时间不应只局限在高中阶段,应该向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延伸,以提升评价依据的可信度和评价结果的准确度。
第三,需要兼顾公平性与科学性。公平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基石,在保证家庭劳动评价科学性的同时,也要保证指标和实施的公平性。家庭劳动评价指标的构建既要保证效度,实施结果也要符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为保证家庭劳动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可考虑采用“全人评价”理念,既通过多维度的材料构建考生完整的人物形象,从全人的角度评判学生。评价维度可包括学生对家庭劳动文化的描述、学生的劳动经历、学生自述、推荐信等,通过这些资料,构建一个小劳动者的形象,由评价委员会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定。
4
结语
难以否认,有一群来自农村弱势阶层、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中学生,他们不是体育竞技项目的佼佼者,但是家庭劳动让他们有着强健的体魄;他们对琴棋书画不甚了解,但是他们对劳动的价值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们从艰辛的劳动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他们从内心深度感动于父母的无私付出;他们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勇于尝试,善于解决问题,不怕失败,百折不挠,不计得失。如果考试招生制度的评价体系能够认可他们的这些能力和素养,给予他们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他们很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就,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综合素质评价应兼顾农村学生的家庭文化特点及其相对优势,将家庭劳动纳入评价体系。
链接
● 周光礼, 袁晓萍. 聚焦“四个评价” 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J]. 中国考试, 2020(8): 1-5.
● 张楠, 宋乃庆, 申仁洪.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中国考试, 2020(8): 6-10.
● 张志勇, 杨玉春. 综合评价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J]. 中国考试, 2020(8): 11-15.
● 刘学智, 田雪. 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向转变[J]. 中国考试, 2020(8): 16-19.
● 许海霞, 等. 教育评价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考试, 2020(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