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苏州心中千年不变的老城情结

老城老砖 老城七十年代 2022-12-06

       每个老苏州心里都有一个千年不变的老城情结,哪一类人算老苏州呢?笔者认为在苏州生活了五十年以上的人都可以称为老苏州(认同苏州的文化,跟出身地无关,比如陆苏州陆文夫),老苏州可以是长期生活在环城河内沧浪区或平江区的居民,也可以长期生活在阊门和金门内外的金阊区居民,还可以是长期生活在吴县或吴江的人群,甚至是长期生活在常熟的人群,最远可以是无锡的后宅和荡口的居民,后一类人有一个共同特点,说地道的吴语,热爱吴文化,喜欢评弹和园林,喜爱苏式生活,几乎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苏州的观前街或石路,有时候是南门,他们叫上城里白相,或选一城门口茶馆喝茶聊天交流信息,或到大公园和阊门吊桥街心公园免费听时尚老人吹牛皮,他们叫进城领市面,城里听到的新鲜事可以在镇上电影院门口吹上一星期不重样。

      苏州老城对他们来说始终是魂牵梦绕的地方,可以是苏州光裕评博梅竹书场名角的一回书,可以是朱鸿兴陆长兴的一碗头汤面,可以是清泉一毛五的一次舒适的洗澡,可以是松鹤楼新聚丰的一次劈硬材聚餐,可以是玄妙观的一个从没见过的魔术都那么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老苏州有改善住房条件时最好还是选择住在古城区,八十年代有分房机会时他们往往选择贴近古城区的新村,北面的苏锦新村和西面的新升新苑他们都嫌远,南面只要过了吴县长桥电视塔,老苏州觉得房子再大也不想去。

       以前长期生活在古城区的老苏州现在虽然已经住进了园区新区的楼房,但他们总感觉到这里不是他们真正精神家园,总觉得这里缺少一种东西,他们有空闲总喜欢有空往古城区跑,喜欢走小巷的石板路,喜欢看小桥流水,喜欢到葑门横街买菜,约人喜欢约在古城区的环城步行道茶室,喜欢带外地客人走平江路和山塘街,因为这里有他童年的记忆,有依然存在的老小学和老中学,有初恋的点滴,有中年的岁月划痕,能偶遇老邻居和老同事,每一条街都有自己亲切的回忆和怀恋。

       有老城情结的老苏州喜欢买张园林卡去世界遗产的园子里散步,喜欢到环城步行道走一段。这类人年轻时曾经有机会高升到外地任职总不大情愿,总认为除了上海和杭州外中国没有一个城市适合他居住,出差超过一个星期总想早点回家苏州,好像离开了苏州的水巷他们无法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老苏州期待未来自己的儿女另一半最好是地道的苏州人,否则总有一丝小小的失落,要么拼命叫孙子孙女学习苏州话,重要的宴请还会选择苏帮菜松鹤楼得月楼新聚丰,因为那些菜是与生俱来适合他们的味道,老苏州的味道有点甜。
       您是笔者说的那一种老苏州吗?您有一点点老城情节吗?您周围有这样的老苏州吗?

        您能告诉大家您的老城情节是啥呢?(附录苏州人四大特点)

     苏州人的性格特点一:讲究吃住。

      元朝的时候,马可波罗来到苏州,除了留下了“东方威尼斯”的赞誉外,还有这样一段评论民性善良怯弱,他们只从事工商业,在这方面的确显得能干。如果他们的勇敢和他们的机智一样优越,就凭他们众多的人口,不仅可以征服全省,而且还可以放眼图谋更远的地方。”

这位老外若是在春秋时来苏州,恐怕得另眼看吴人了。不过,这时的苏州人已经在工商业上超前了,性情也开始大变,甚至到今天都有人谓之吴人“女性化”。

就此,有位作家最有资格解答了。他就是“陆苏州”,苏州籍知名作家陆文夫。陆文夫先生一生在苏州创作,他是泰兴人,自打渡江战役时进入苏州后,一个猛子扎进了深深的民居小巷子里,再也不肯出来。

他以苏州人的美食生活为主题写作的《美食家》引起了法国人的兴趣,热爱美食的他们力邀这位作家前去演讲美食经。

陆文夫先生曾在文章中称:苏州人往往被女性化,什么优美、柔和、文静、高雅;姑娘们则被誉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还有那够不上“碧玉”的也被呼之为“阿姐”。

苏州人的女性化表现在各方面。比如在吃上面,苏州人生活优雅,早晨起来吃碗面都强调要吃头汤面,对于面的软硬、浇头和姜丝粗细都有讲究。

苏州人的生活被浓缩在秀、美、精、细、柔、温、慢等汉字中。当年苏州文人金圣叹哭庙案发,临行前遗言竟是“腌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的食谱,天下还能找到这样潇洒讲究的苏州人吗?

在住上面,从宋时官员苏舜钦隐退苏州沧浪亭到晚清时期,苏州的隐逸园林遍地开花,甚至吸引来了康熙、乾隆游园采风,园子个个精致绝美,九处进入了世界遗产行列。

     苏州人的性格特点二:苏州人恋家。

      也许是苏州人对吃住很讲究,所以形成了恋家的性格。

曾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苏州人考大学似乎都不会跑得太远,最多是省内或长三角一带,北方基本上不会考虑,当然清华北大那又是一说了。这都源于苏州人的恋家性。

苏州人就如同那些雅致园林里的金鱼,安心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遨游,有荷香、有清静,偶尔还有昆曲、评弹悠扬。守着这一片蓝天和惬意,还要去自寻什么不愉快呢?

周作人曾于抗战时来过苏州一趟,开始他很惊叹老师章太炎,以及老师的老师俞樾为何放着家乡杭州不待,反倒选了个小家碧玉的地方开讲坛兼休养。

他到苏州后,首先从吃了一顿点心就感受到苏州的生活精致,“或华丽或清淡,却无不是精炼的,这并不想要夸耀什么,却是自然应有的表现。”

他甚至觉得,与苏州相比,北京真是枉做了五百年首都,连一些细点心都做不出。

而后,周作人跟着友人去吃茶,茶食精洁,布置简易,有祖母老太太带着一大家子,围坐圆桌,笃悠悠地享用,这肯定会被性急的人说,这哪是战时的态度?

但这就是真实的苏州人,他们的生活态度不会在一时之间有什么急变,只要面粉、白糖供应着,点心就要按照一道道工序走着,工艺一点都不会节省,品尝起来还是那么讲究。

苏州人恋家的原因有很多种,但饮食绝对要占一个,否则陆文夫也写不出个震动美食界的《美食家》。

     苏州人的性格特点三:说话像唱歌,吵架像唱戏。

      俗话说“情愿和苏州人吵架,不愿与苏州人讲话”,这句话说的还是苏州话好听,好听必定形象。譬如对于颜色的说法,都是叠词:蜡蜡黄(黄)、旭旭红(红)、碧碧绿(绿)、生生青(青)、墨墨黑(黑)等。

还有一个特点是精确,比如说数字二百二十二(谐音:两百廿倪),三个不同位置的“二”读法都不同,据说这是所有方言中最为精确的。当然,苏州人说吴语也是带着包容心的,一桌四个人,只要有一个是外地人,其他三个苏州人就会不约而同说普通话。

再试举几例:门腔(舌头),迷露(雾),辰光(时候),眼乌珠荡(眼珠子快掉出来),拆家牌(败坏家产的人)、头骷髅(脑袋)洋经浜(两种方言一起讲,又讲得很烂),轧朋友(谈恋爱),新掴马桶三日响(虎头蛇尾)。

的确,苏州人性格温和,处事低调,待人客气,讲话软糯,就是两个人有了冲突,听他们用吴侬软语吵架也是一种享受。

苏州人的性格之所以被女性化,笔者认为其诱因是语言,是那要命的吴侬软语。

吴侬软语出自文静、高雅的女士之口,确实是优美柔和,婉转动听。

吴语听起来极具乐感,昆曲已经进入世界非物质遗产,评弹也进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有人分析,吴语有完整的语音系统,声母分清浊,音素有50多个,声调在7个以上。

北方人吵架要动手时,便高喊“给你两个耳光!”苏州人吵架要动手时,却说“阿要拨侬两记耳光(音:niguang)嗒嗒?”

实在是有礼貌,动手之前还要先征求意见要不要给你两个耳光?”两个耳光大概也不太重,“嗒嗒”有尝尝味道的意思。

     苏州人的性格特点四:柔中带刚,随机应变。

      苏州人细致而有耐性的特性,用不着调查了解,只要看一下苏州的刺绣、丝绸,游览过苏州的园林后便可得出结论,如果没有那些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苏州人,就不可能有如此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

“你最近在做啥?”“呒啥,瞎爬爬。”这是一对苏州老街坊的对话。“瞎爬爬”是谦词,意即胡乱做点事情。爬不是奔,速度可能不快,可却细致、踏实、永不停息,是一种“韧性的战斗”。

在苏州人的那种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中,都显露出一种女性的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此种特点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

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那肥沃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都有产出,高产和精耕相连。一年四季有收获,就等于一年四季不停息,那劳动是持续不断的,是有韧性的,这就养成了苏州人的耐心、细致,有头有尾。

苏州人也正是靠着温和和耐性贏得了“外资天堂”美誉。

操着吴侬软语的苏州人并没有忽视兼收并取,没有忽视开放的姿态,而且固执地一次次走在了潮头。

晚明宦官当道时,远离京城的苏州人反抗得最为激烈,婉约的苏州人在大明史上留下了响当当的“五人墓”,大功告成后,他们依旧就着山色、夕阳喝茶,听评弹。

改革开放后,他们依旧超前,“乡镇企业”、“苏南模式”、“外资高地”。苏州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说铸剑与丝织,这一硬一软,成就了吴国的霸业;钢的坚硬与水的柔性,是苏州人的性格,是苏州昨天和今天的全部内涵所外溢的最简单而形象的表达形态。”

(延伸阅读)(添加作者微信讨论老苏州话题18601173850)

(原创)到底谁是苏州第一街?

评弹是如何逐步失去广大观众的

苏州无锡常州不为人知的顶级陵园

(原创)评弹大书最后的名角扬子江和惠中秋

(原创)七十年代苏州市井生活--泡澡堂

(原创)改革开放后苏州人大主任的背影

(原创)四十四年前的苏州抗地震回忆

(原创)苏州哪里是喝茶的好去处

(原创)金诚爆雷想起多年前苏州几件金融大案

苏州几位离任老书记的背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