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真话者的鲜血,锥心般疼痛的舌头

刘青松 点遍青山船头直 2019-06-10

言论自由(“榴莲草莓和芒果”绘)


古来因言获罪者几多,隋朝名将贺若弼肯定不是最有名的,却可能是故事最有戏剧性的,因其被锥刺出血的舌头。


贺若弼出身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勇武刚猛,生一只毒舌,因口出怨言,得罪权臣,被赐死。《隋书·贺若弼传》记载了贺若敦的生命绝唱:“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血淋淋的教训,锥心般疼痛,不由贺若弼不思。


时值北周武帝年间。太子宇文赟德行不端,贺若弼劝上柱国王轨去提醒武帝。王轨便去对武帝说,太子难堪当大任,贺若弼也如此认为。武帝召问贺若弼。贺若弼的舌头还有疼感,且知太子的地位已不可动摇,违心地说,太子德行操守“日有所新”。武帝默然。王轨指责贺若弼出卖了自己。贺若弼辩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宇文赟继位,王轨被诛杀,贺若弼安然无事。


其后,贺若弼随军征战,牙关紧咬,低调攒人品。


等到杨坚夺了宇文家的权,即位为隋文帝,在他吞并江南、统一中国的战事中,贺若弼立下大功,成父志,拜右武候大将军,封上柱国,爵宋国公。


天天品美酒,贺若弼的舌头,疼感渐渐换了快感。他认为自己论功劳当属诸将中第一,数次向隋文帝求官,想当宰相。结果未能如愿。他心理失衡,怨气发作,指名道姓评论两位宰相是酒囊饭袋,惹怒了隋文帝,被下狱。百官议罪,主张杀贺若弼。


眼看着,贺若弼要走他老爹“以舌死”的老路了。


好在隋文帝念其功,不忍杀之,放其出狱。后来,贺若弼的爵位虽得恢复,却被隋文帝疏远,不再任要职。


到这分上,舌头该消停了吧?贺若弼却没有。


杨广即位为隋炀帝之后,贺若弼更不招待见。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派人建起一顶可容纳数千人的超级大帐篷招待突厥人,以彰显大国气派。随行的贺若弼看不过眼,与几个失意大臣私下议论,认为此举实在是太奢侈了。经人告发,隋炀帝给这几个人扣了顶“诽谤朝政”的罪名,全部处死。


刑场上,六十四岁的贺若弼应是咬舌不迭。那只曾被锥刺出血的舌头,随贺若弼的脑袋一起落地,隐没在史书的血泊中。


这一幕,震慑了多少后来者。满清重臣曹振镛的“多磕头,少说话”,成为官场的通行原则。“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书房里挂了两个字:慎言。


曾国藩也曾是个毒舌。咸丰帝新立,让群臣给自己提意见。一帮官场老油条都提些鸡毛蒜皮,只有时年四十岁的二品侍郎官曾国藩认认真真上了个《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疏于大计、不讲实际、刚愎自用等过失。二十岁的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


历经宦海浮沉之后,曾国藩懂得了慎言之道,加官进爵,声名日隆。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写道:“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就像当年的贺若敦血诫儿子,他力劝弟弟为官要改掉多言的习惯。


官场传统,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以讲真话者的鲜血,以识时务者的苦口。


真话,由是成为稀缺品。


一只只舌头,被无形之锥刺疼。


(原载于《能源评论》2019年6月刊“悦读”,原题为《被锥刺出血的舌头》。图片来自网络)


延伸阅读:


老蒋在报纸头条放屁


当老兵法官遇到反战者,他战胜了一个靠恐惧和鸦雀无声维系的社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