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研探索】积跬步、尽精微——叙重庆市小微空间不“小为”


友情提示:本文约5800字,阅读耗时约18分钟


Contributions

to the Details of Chongqing's Space

积跬步、尽精微

——叙重庆市小微空间不“小为”

//

文 / 图 + 肖泳

当你从一个城市归来,留在记忆中的城市印迹符号大概率不是那些高楼大厦和湍急的交通干道,而是那阡陌小巷,灯火阑珊的人间烟火,为何我们有如此共性?只因最能给予人内心安抚和慰藉的是有温度的场景,也许是回家的路途,也许是左邻右舍的交谈问候,还或许是贴心的归属之感,微小之处却能深深触动情愫,触发人间温暖!

1.这山这水,总相宜

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了四十多年,城市发展从增量向存量发展的转向,快速发展阶段完成了功能性的架构,接下来的城市化进程下半场便是有机更新,小微空间的改造成为下半场城市精细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层级要素。

重庆作为山城、江城,大山大水的地理格局构建了极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近年来“场景营城”的城市更新让它更加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城市更新聚焦“山水之城美丽之地”总定位下的营城计划,凝练“山水生态、巴渝文化、智慧科学、山城宜居、国际门户、美丽乡村”六大重庆场景特色,系统构建各个层级的城市场景,创立“生态沁人、形态宜人、业态塑人、活态聚人、神态动人、心态悦人”这“六态协同”的场景营城规划方法,逐步实施这座山水之城的更新“大业”。同时,我们感受到这个过程的复杂性、持久性,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提出“积跬步、尽精微”的小微空间改造指引思路:“积跬步”是做好每一个需要更新提升的小微空间,积累城市更新长进程,沉淀城市品质“质变”;“尽精微”则是要求我们有一颗公共理想的初心,尽心尽力,精致周到,小微空间终将成就“大作为”。

图1-1 山水相依的重庆

2.不以微小而不为,不以敝廉而不视

倘若我们把城市用中医的视角看作一个人体,大的交通和重要公服设施就如人体的脏器,那么小微空间就是细小的穴位,而我们在小微空间改造的过程就是施于针灸之术,有道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个“痛”就是贴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小微空间的低品质、低效能。看似小微的提升,实质上能够给市民带来最贴心的城市关怀,是提升市民幸福感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时也是用“绣花”功夫建设城市的“主战场”之一。传统的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针法”是用毫针刺激穴位,“灸法”则是采用热疗、艾灸、拔罐的手法让其疏通。在小微空间改造中,“针法”是找到问题,刺激场地精神的产生;“灸法”则是运用场地的活力要素,激活空间的使用,赋予活力。“望闻问切”是对小微空间的把脉问诊,“望”是直观的调研,了解其现状的各种要素,从物理层面认知小微空间的空间属性;“闻”是观察场地的使用属性,分析场地问题属性;“问”自然好理解,便是听市民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诉求和矛盾问题;“切”则是设计师一定要把自己当作区域内的使用者,用属地市民的使用感受、视觉、听觉等功能层面的感知去剖析场地。

不能嫌弃小微空间暂时的凋敝及空间品质、场所设施的低廉,要高度重视小微空间在市民生活最贴近的空间功能,往往是制约幸福感获得感的关键症结。经过适宜的改造提质,以小积大、以点带面、以面带域,逐步实现城市华丽蜕变,让小微空间在改造提升设计中回归应有价值观:不以微小而不为,不以敝廉而不视,小微空间不“小为”!

图2-1 江北区电子校立交特色火锅店创意设计

图2-2 南岸区龙门路浩月大厦小区小微空间

图2-3 南岸区80街网红后火锅

图2-4 渝中区大坪正街社区火锅店

图2-5 南岸区80街网红火车装置艺术

图2-6 九龙坡红育坡社区公共小微空间

3.德薄能鲜,探讨包容

在经历了一定数量的小微空间改造实践后,初步将小微空间类型大体归纳如下:市政基础设施、闲置零星用地、街角空间及小广场、居住小区公共区域等其他类型。场地属性不一样,改造的根本出发点就不一样,功能定位、场所精神、工程设计都有着较大差异。话不言多,从我们所承担的几个小微空间改造实践案例分享一下设计感悟。

案例一:文武双全——红岩村大桥桥下空间改造

该区域的桥下空间改造的设计任务一并包含在承接的“江北区瓦厂嘴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中,之前甲方也专门委托设计机构做咨询,接到设计任务后,通过研判,片区更新要素中红岩村大桥桥下空间的影响要素占有很大比重,交通设施空间的割裂,直面消极空间的存在,成为更新设计中挑战点。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如何赋予场地更深层次的内涵意义?如何为瓦厂嘴片区的市民服务?如何做好与洋炮局历史文化遗存的衔接?扑面来的问题全都聚焦到更新方案中。

图3-1 红岩村大桥桥下小微空间

与其纠结和困惑在现实的焦虑,不如溯其历史源头,很多时候,不是属地没有内涵,而是我们没有了解和分析其内涵。瓦厂嘴片区曾经是江北乃至重庆的工业重地,其紧邻的江陵厂是有着60年历史的大型军工企业,工厂的前身是1936年兵工署炮兵技术研究处,后来改为兵工署第十厂,专造炮弹。新中国成立后,第十兵工厂改名为江陵机器厂,并得到扩建。在大石坝和其附近的区域又新建了不少新厂,逐渐连成一片,再则临近洋炮局1862和第十兵工厂抗战生产洞,军工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文化魂魄找寻到了,结合整个两江四岸文化标识分区,整个嘉陵江北岸延伸到长江(郭家沱)望江军工厂,活脱一线军工文化的江岸线,军工文化沿江流下,到了广阳岛便以长江生态文明驳接,简直就是“文武双全”。

图3-2 军工文化历史时间轴线图

图3-3 两江四岸文化体系分布示意图

如何对桥下空间进行合理的更新改造?方案致力于从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出发,一是片区活动空间的缺乏已经影响到居民生活的幸福度,居民迫切希望片区有新的活动空间,利用桥下闲置的空间进行改造,在安全的情况下打造桥下公园;二是考虑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划分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配套多样的活动设施;三是周边均为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久久不能解决,小区内部空间有限,难以通过在小区内新增停车位解决停车问题(新增停车位约160个)。环境氛围塑造上利用整个片区军工文化浓厚氛围,以军工文化为亮点IP,结合军工文化与居民需求展开设计,通过对闲置空间的再利用,对空间进行亮化与美化,营造多元互动的场景体验,赋予片区艺术气息。待方案真正落地,整个桥下的消极空间就能“变废为宝”,桥上走车,桥下则是满满的生活气息,更甚有与建川博物馆、洋炮局整体策划军工文化展示联动,“里子”“面子”全有了,谁又能嫌弃轰鸣的桥下空间此时的蜕变?

图3-4 江北区瓦厂嘴片区规划平面图

这个案例中“针法”就是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寻找到一个场地的文化要义,刺激并带动区域的综合提升;“灸法”就是赋予公共职能,解决公共问题,活化场地使用功能,让空间活跃起来,自然就能“舒筋活血”。

图3-5 红岩村大桥桥下微空间景观提升方案效果示意图

图3-6 红岩村大桥桥下微空间综合利用效果示意图

案例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石井坡窍门山170号旁空地

这个案例属于居住小区公共区域的改造类型。随着重庆石井坡特钢厂原有产业退出历史舞台,居民的老龄化、各类设施逐渐老旧、许多空间闲置荒废以及老工业历史逐渐被人遗忘,针对人依存的居住建筑及其公共空间进行重点部位改造的需求日益迫切。从对场地的“望闻问切”开始,因地制宜在改造设计中伴随着对“精度”(细节)与“温度”(情感)的深层次思考。

图3-7 窍门山170号空地现状航拍图

唤醒场所“温度”。一座城,一片地,重生的今天,大方地收藏过去,慷慨地接纳变革,焕发动人新形象。在改造中探索人与空间的情感纽带,通过情感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引入与建构,助力空间潜在深刻价值的挖掘。追溯特钢厂历史记忆、文化符号、社区人文价值,提取工业机械元素,创造S形曲线空间节奏与韵律,将建筑与小微空间“缝合”在一起。因此设计以“链接”为题,将人、社区、文化、环境重新链接,将源自“特钢厂”设备的概念与周边建筑风貌提炼的颜色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工业美学语言,运用文化符号转译、空间语言提取、文化活动演绎、行为空间构建等设计手法,将此地的工业特征要素“捻纳”到项目中,旨在用场地文化语言串联在地资源,最大化程度留存特钢厂的历史记忆,让后来者能在其中阅读厂区过去的历史,温习那段奋斗史,让厂区家属能在其中共享情感空间,过上有归属感的生活,让人们在实体物质空间中获得久违的城市温情和精神意义。

图3-8 窍门山170号空地小微空间品质提升效果示意图

把控空间设计的“精度”。场地是一个社区共享活力发生器,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小微空间的具体使用情况针对性回应其所服务的群体和社区环境,强调对个人行为认知的包容与尊重,唤醒对场所精神的共鸣。细致巧妙的设计带来静态层面的造型设计及视觉吸引,在保证本能层面的情感激活之后,通过空间中动态的流线设计和空间要素布局,规划实现空间体验的丰富性,使得人们对空间的参与式使用更深厚多元,例如复合高效使用的乐活空间、综合剧场、康体健身等活动场所。同时,在空间的每一处角落中,追求符合人体工学和体感舒适的亲和姿态以贴近日常生活,做到小而美,小而精。围绕使用人群——厂区老员工展开的细节处理,细到每处空间构筑物不阻碍人的流动线、针对特定人群的服务半径设置休憩设施、街角家具满足老人的舒适使用,乃至细节关注到双层扶手及防滑台阶、保障安全等设施,对每处细节展开充分的探索和深度体验,追求安全、贴心的人本关怀,带来亲切的情感距离。

图3-9 窍门山170号空地小微空间品质提升鸟瞰效果示意图

其实,场地还有一个特殊要点,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此取过景,很多欣赏这部电影的人也三三两两来此打卡,改造方案中也想通过这些“触媒”要素提升场地的活力。最终憧憬的更新实效是既能够满足区域内市民的使用、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同时,也能为小微空间带来新的生活元素,活泛起来才能感受到“人间烟火气”的温馨。

案例三:戴星星的孩子——解放路社区街心花园

一条街道,可以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传奇、城市文明、精神气质。在北碚,南京路就是这样一条独具代表性的街道,它集抗战文化、乡村文化、开埠文化为一体,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和乡愁记忆。场地为北碚南京路片区的街心花园,南京路片区是北碚老城的发祥地,该片区虽在上世纪90年代经过一次重建,但街巷肌理仍保留着开埠时期西方城市的明显特点,如小街区、密路网,街区中有众多街心公园作为公共空间,街心花园面积虽小,但方寸之间,底蕴延绵。

图3-10 解放路社区街心花园小微空间现状

图3-11 解放路社区街心花园小微空间空间品质提升平面图

作为场地的核心内力便是其内核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此需唤醒其内发动力以此带动场地价值提升。茫茫星河中,你知道哪颗星星最灿烂?战火纷飞时,保卫家园的壮志可曾被点燃?场地以社区儿童友好空间为功能定位,因此设计策略首先从在地文化熏陶入手,小微空间场所便是小小的课外实景课堂,重点服务学龄儿童群体的课外意识熏陶需求,重点打造一处儿童教育科普与互动的友好型空间,通过文化意识空间转换和空间叙事的场景营造,面向未来,反思现在,借鉴历史。历史如同永恒的坐标,给人启迪和指引,用红色文化引领儿童成长——教育、引导、激励,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树立坚定理想信念。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星星”,有自己的理想信念,铭记历史,感恩爱国。

图3-12 解放路社区街心花园小微空间空间品质提升鸟瞰效果示意图

设计手法采用故事化的情景游线再现,项目以“戴星星的孩子”为设计主题,场景虚拟意识上是让每一个孩子戴上红星,便是感染了爱国教育的熏陶,空间元素提炼以五角星作为设计重点元素,运用元素的在地化生成,围绕五星广场设计星星地灯、红星文脉游径、英雄纪实牌等,空间构建上,通过对五角星形态的提炼演绎,构成一条故事游线串联整个场地,在其中融入北碚城区街道易名的文化脉络,以“辽宁路”为起点,通过一系列的抗战故事与趣味性景观空间,最终响应设计主题“星星之火”,不仅仅是场地景象的泛在联系,更是激起爱国主义情怀的“燎原”之势。一处街道课堂,一片红色星地;一处多元空间,一席成长之地;一部抗战历史,一条星辰大道。小场景,“大制作”,意在久远!

图3-13 解放路社区街心花园小微空间空间品质提升节点透视效果示意图

案例四:双龄共享——建北一村10号旁游园改造

这个案例曾参加2022年全市的小微空间设计竞赛,虽然没有获奖,但笔者觉得有些想法还是可圈可点。场地位于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建北社区,北起读书一村华新分流道,南至建北四支路,西临电测村,东到建新北路主干道,属地缘型社区。毗邻龙湖新壹街商圈,被繁华喧闹所包围。通过对场地的“望闻问切”,深刻感受到该场地毗邻繁华却与繁华无关,很是显得有些“憋屈”的孤寂,整个社区的人也仿佛在自嘲着与繁华的距离。老旧的设施、低品质的环境却拥有高人气生活氛围,这一点与外界繁华倒是能够“相提并论”,都是人气满满的景象,也成为该小微地块改造的强大动力,受益面广,改造需求迫切。

图3-14 建北一村10号旁游园小微空间现状

深入调研中发现,居住在此的人群大多数是“隔辈”式的人口结构,老一辈是这里的原住民,“孩子辈”都已经购买新房搬出去了,老一辈一是不愿意搬离自己所习惯的熟人社会,二是这个区域的确有交通、医疗、福利等公服设施的便利。年轻的一辈忙于工作和事业的打拼,都将“孙儿辈”送回老人家里看护。在中国人眼里,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延续,中国的老人永远以孩子的成长至上,“隔辈亲”几乎是“中国式”的普遍现象,更新的“针法”就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紧抓老、幼两大核心群体的场景服务需求,分析他们两辈人的空间及设施需求,以此将空间营造有的放矢,释放温度。重点打造老有所乐、幼有所嬉的户外活动空间,提升空间品质,积极促进老幼代际融合,营造宜人、温馨、寓教于乐的场所精神。“双龄”人群对场所的使用要求这个要点就是场所应承载的空间功能使命,后续空间、设施的打造都应紧扣这个核心要义。后续方案中以“DNA”传递为设计理念,展现老人与孩子之间的基因传递与血浓于水的亲情,以“DNA”生物形态为空间设计意识“纽带”,对空间设计的抽象、提炼演绎,转换为公共空间景观廊道的空间制式,隐喻老幼之间血脉与情感之意。空间功能规划上通过该构筑物串联四大功能区:最美驿站、童趣乐园、共享天地、乐活空间,其目的达到老有所娱,少有所嬉的共享设置。其中“最美驿站”对原有公厕进行改造,增添环卫工人休息的场所;“童趣乐园”增添儿童游乐的场地,如沙坑、儿童滑梯等游乐设施;“共享天地”保留现状树木,营造社区邻里友好交流的绿色空间;“乐活空间”打造运动健身场所,满足健康运动需求,也营造出充满活力的交流场所。就笔者个人而言不太赞同这样生硬的表达,这样的表达看上去很“科学”,实质却缺少内涵,对于一个空间的精神营造,一定是深入提炼和“柔性”的表达,而不是将一个物质简单抽象和模拟后生硬地“仿造”出来,估计这也是未能获奖的原因之一。

图3-15 建北一村10号旁游园小微空间空间品质提升节点效果图

图3-16 建北一村10号旁游园小微空间空间品质提升规划平面图、鸟瞰效果图

4.积跬步、尽精微,小微空间不“小为”

平心而论,小微空间城市设计不具备技术层面大的挑战,真正的挑战是用心程度和思考的细微和周到程度,每一个小微空间其实都有它的特征和功能使命,只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大浪潮中暂时被遗憾,被忽略,被改变。重拾一颗初心,用市民的生活常态心去体会改造要点,不是被设计师设计改变,而是让它回归到正确的价值地位,为人民服务,为城市添彩,为生活添趣!小微空间的改造不能“贪大求全”,一定是“精微”,做到三个“一”:一是聚焦一个设计主题,精细雕琢;二是尽显特色,有一个立得住脚的设计文化内涵;三是竭尽服务好一个主导人群,落在实在之处!

“积跬步、尽精微”,做好每一个小微空间的提升,尽全力做到精致细微,终将成就城市全面提质的“一大步”,“积跬步”经历,方可行千里,“尽精微”方可致广大,小微空间不“小为”,重庆未来可期!

作者简介

肖泳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风景园林硕士,公共行政管理硕士,正高级工程师,高级风景园林工程师,重庆市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渝中区社区规划师,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重庆市城市更新首批专家库专家。现任职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多年从事规划研究、规划编制、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景观规划,近年专注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产业规划领域的设计研究。


往期回顾

>>【城市地理】重庆白象街 优雅的春风沉醉着下半城>>【学研探索】构建水·城·人和谐关系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变迁为例>>【学研探索】言盐兼议一方镇——规划师视野中的盐与渝东北城邑(下)



来源:《城市地理》美编:张雪责编:叶倩主编:王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研探索】积跬步、尽精微——叙重庆市小微空间不“小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